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巷遇·文魁巷:这条小巷百年出了18位文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1-16

巷遇档案

泉州市鲤城区文魁巷,原名十八文魁巷,该巷有杨陈两家名族“文魁”,故名文魁巷,至今文魁巷内,居民也多为杨陈两姓。

文魁巷位于泉州古城的西隅文锦铺联魁境,南起西街西段,巷口东侧是基督教泉西堂,北抵泉州市第一幼儿园。

文魁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文魁巷口原有一座明代牌坊,名为“清时名贤解元进士坊”,明弘治初年为广东提学佥事赵珤立,清道光年间尚存,后毁。如今文魁巷东北方向的城北路有一座联魁宫,据泉州文史学者杨清江、吴健康推测,这可能是联魁境的境庙移建。此外,文魁巷杨氏后人杨左杰介绍,曾在旧房契中看到,文魁巷还有一个名称为“师臣巷”。

仅长200米左右的文魁巷,据泉州文史学者考证,仅在明代以内的105年之间,就涌现出18位举人、进士,人才之密集,“文魁”二字当之无愧。

文魁巷的十八文魁

民国时期泉州地图中的文魁巷。

泉州文史学者杨清江考证了“十八文魁”的名录,可以看到从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 杨鸾中举人起,到明崇祯十五年 (1642年 ) 陈仕奎中进士,杨陈两家在105年间就走出了18位文魁:

01 杨鸾

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 ) 举人,历官 (安徽) 庐州府教授、(河南) 辉县知县。

02 杨佩训

杨鸾子,明隆庆四年(1570年) 乡试第二名,翌年年成进士,累官四川参政。

03 杨廷相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南京通政使。

04 陈鸣华

明万历四年 (1576 年) 举人第五名,十四年进士,历官湖广参政、江黄按察副使。

05 陈鸣熙

陈鸣华从弟,明万历七年 (1579年) 举人,官 (广东) 雷州府同知。

06 陈鸣勋

陈鸣熙弟,明万历十三年 (1585年) 举人,早卒,未仕。

07 陈翀奎

陈鸣华侄,明万历十九年 (1591年) 举人,历官(江西) 吉安知州。

08 陈鸣烈

陈鸣熙弟,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举人,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户部主事。

09 陈景奎

陈鸣华侄,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举人,官(安徽) 亳州知州。

10 陈鸣瑜

陈鸣熙从弟,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 乡试举人第四名,官(江苏) 丰县知县。

11 陈昆奎

陈鸣熙子,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 举人第五名,未仕。

12 杨溥

杨廷相族孙,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 举人,官(湖北) 唐县知县。

13 杨师说

杨佩训侄,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 举人,未仕。

14 陈位奎

陈仕奎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举人,官 (江西) 宜黄知县。

15 陈丰顼

陈景奎子,明天启七年 (1627年) 举人,崇祯七年 (1634年)进士,官(江苏) 丹徒知县。

16 陈丰陛

陈鸣华孙,明崇祯三年 (1630年) 举人,官 (广东)高州府推官。

17 杨贤锡

杨廷相元孙,明崇被七年 (1634年)连捷进士,官吏部文选郎中。

18 陈仕奎

陈景奎兄,明崇祯十五年 (1642年) 进士,官 (山东) 长清知县。

这十八文魁中,不乏对泉州影响颇大的人物,如第17位杨贤锡,即杨玄锡,清代史书中避“玄烨”的“玄”而改为“杨贤锡”,字康侯,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崇祯七年连捷进士(乡试中举后,接着会试又中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如今北京太庙东侧有一座假山石,上面留有“康侯杨题”的一首五言绝句《翠峰》。杨玄锡是著名书法家张瑞图的外孙,北上赴京任职时,张瑞图曾送行赋诗。据《福建通志》载,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明朝灭亡,杨玄锡从京城归隐返家,在返乡途中,遭遇贼人刺伤,幸路旁寺庙收留治疗才能回家。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员外郎杨铉(玄)锡宅在集贤铺中,有瀛洲池馆。“杨玄锡回家后,捐出家宅,建起了百源庵,这就是如今百源川池旁铜佛寺的前身。

铜佛寺的前身百源庵。(释真观/供图)

百源川池旁的铜佛寺

文魁巷11号:教育世家的百年琴缘

上世纪60年代,陈家的陈以诺和三弟在文魁巷11号老宅前合影,老宅于上世纪90年代翻建成楼房。(苏裕珍/供图)

文魁巷11号是著名钢琴家陈舒华的家,他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两届该院副院长。199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99年赴德国深造,在德国留学7年后,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担任钢琴学科带头人。曾被授予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青年五四奖章”、厦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等多项荣誉。

陈舒华教授在厦大课堂上。(苏裕珍/供图)

陈舒华教授讲述陈家的百年琴缘,陈家世居文魁巷,字辈有“士承鸿业,邦家之光”之句。清道光年间,陈家两兄弟中,长兄陈鸿翥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二弟陈鸿炳是清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举人,陈家有“登科”“文魁”两块牌匾,一直存留至上世纪60年代。朝廷为带大两兄弟的祖母立了一座“天旌节孝坊”,上书“泉州府晋江县儒士陈士求妻王氏坊”,曾立于仁风门外。11号陈家是陈鸿翥后人,7号陈家是陈鸿炳后人。

到了陈鸿翥曾孙,也就是陈舒华的爷爷陈家箴这一代,陈家虽然清贫,但在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下,仍然传承书香门第本色。出生于1915年的陈家箴从小在泉州教会学校读书,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后来在培英女中、培元中学任教。夫人黄枝秀是泉州南安丰州“燕山黄”的大家闺秀,毕业于集美音专,先后在升文小学、西隅小学任教。

据陈家媳妇苏裕珍介绍,陈家箴和黄枝秀的长子陈以诺、次子陈以力、孙子陈舒华、陈舒文等均走上教育岗位,因此陈家获得泉州市政府颁发的“教育世家”牌匾。

清代朝廷为陈鸿翥、陈鸿炳的祖母王氏立的牌坊。(苏裕珍/供图)

陈家箴多才多艺,懂英语,会钢琴,他照着仁风街王氏牌坊绘制了图画。由于仁风牌坊街被破坏,这成了难得的史料。图画旁边有陈家箴记载的1938年8月国民党旅长钱东亮拆毁节孝坊,造师公岭(今仕公岭)炮台的事件。

陈家箴、黄枝秀都会弹琴,在他们影响下,陈家后人也和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陈舒华在耳濡目染之下,读幼儿园中班时,已经可以为小朋友伴奏,12岁以优异成绩被福建艺校钢琴专业招入,后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1995年教师节,福建省教委、福建电视台来陈家,为陈家箴、黄枝秀两位老教师拍摄专题片《夜曲1995》。1997年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组也来到陈家,为这个教育世家拍摄、播出了专题片《琴缘》。

1995年福建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夜曲1995》,这是在陈家楼顶,黄枝秀(蓝衣)教街坊们跳舞,不远处是开元寺西塔。

1997年央视《万家灯火》曾为陈家拍摄的专题片《琴缘》。这是陈家箴、黄枝秀夫妇一起弹琴。(苏裕珍/供图)

琴缘延续百年,这是陈舒华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读的儿子合奏。(苏裕珍/供图)

文魁巷7号:保存完好的清代官服画像

文魁巷7号的八卦楼。

文魁巷7号住着举人陈鸿炳的后人,陈家在民国时期建造了这栋八卦楼,这也是陈邦镛的故居。

据陈邦镛的孙子陈盈邨介绍,按陈家 “士承鸿业,邦家之光”的字辈,陈邦镛是陈鸿炳的孙子。陈家八卦楼建于1933年,1934年完工,外形与西街汤家八卦楼很像,这是因为都是请同一班惠安工匠设计、建造,也是西街不多的八卦楼之一。陈家八卦楼坐北朝南,门前东南侧有一口水井,一楼用石材,二楼用红砖,虽近百年,仍然坚固。

八卦楼二楼有陈邦镛(陈仲盦)60岁时的画像。

二楼大厅挂有一幅陈邦镛60岁时穿着世袭官服的画像,上面一行字为:“仲盦陈公六十遗像”。陈盈邨说,陈邦镛擅长经商,在涂门街开设钱庄,在涂门街、中山路都有房产。

陈盈邨介绍陈家八卦楼

楼内木构楼梯保存完好

二楼红砖地面上有观测窗,可以观察一楼情况。

文魁巷17号:百年古厝中的台湾故事

文魁巷17号是叶家,叶家百年前买下杨家大厝,面积很大。如今前面一落分割出去,成了文魁巷15号,改造成民宿,只留下后面一落属于叶家。

叶家的叶以德刚从台湾回来不久,父亲叶启基已过百岁,生活在台湾。叶家祖上从南安诗山迁至文魁巷,叶启基在文魁巷出生,在福州、永春、同安等地当过警务人员。1945年,结婚两年的叶启基和夫人王淑仪前往台湾,一直在台湾工作、生活。后来叶启基担任警察局长,王淑仪当小学教师。叶以德1947年在台湾出生,幼年时被父母送回泉州老家,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

叶以德的父母在台湾的合影。

叶以德介绍,老厝的莲花瓣柱础、木构均保留原样。

叶家南侧的文魁巷15号改造成了民宿。

泉西堂:矗立西街的哥特式教堂

文魁巷口东侧是基督教泉西堂,这座有着闽南特色的哥特式教堂, 1998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泉西堂游建南牧师介绍,泉西堂1926年竣工,由教堂、钟楼和牧师楼组成,1999年,泉西堂因年久失修,重新修缮,2001年竣工,基本保留当年建成时的模样。

文魁巷陈家的家训十二则。

陈舒华回忆说,很小就听爷爷讲,无论家境多么贫寒,爷爷的父亲仍坚持让他读书。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身为厦大学子的爷爷当年一手提书一手提包裹,风餐露宿,徒步近一个月,无论如何也要走到长汀上学。

陈舒华说,随着时代变迁,文魁巷可能面貌变迁了,很多古厝不在了,但是这种对学问、对梦想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文情怀的坚守,或许正是这条叫做“文魁巷”的古巷几百年来最大的精神遗产。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