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铁炉庙里“状元梦” 万家石下藏“巨鱼” 泉州古迹逸闻录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1-05

铁炉庙里“状元梦”,万家石下藏“巨鱼”,鹿园或是动物园,灵秀山是美女峰

泉州古迹逸闻录

近日,电视剧《天启异闻录》火热播映,历史与奇幻故事交织,令人颇觉惊心动魄。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世遗之城,名胜古迹遍地。而这些名胜古迹也不乏逸闻、趣谈相伴。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欣赏泉州古迹在历史中留下的逸闻故事。

铁炉寺寺匾为赵朴初题书

铁炉庙流传“状元梦”故事

泉州城内自古有“铁炉庙”,这铁炉庙真的庙如其名,最早就是打铁、炼铁的地方。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铁炉庙,在城西铁炉铺,旧名‘升文铺庙’,为五代留从效铸冶所。”铁炉庙原址在泉州城西龙头山下,为五代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铸冶所遗址。五代时期,战乱不断,为能随时锻造兵械,留从效坚持要在郡城内建铸冶基地。据文献载,留从效在郡西还设有“鼓铸处”,用鼓风冲天炉来冶铁铸造兵器。基于同样的理由,留从效还在永春、南安、惠安、晋江、安溪各地建有冶铁工坊,推动了泉州冶铁业的发展。《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载,留从效“以陶瓷铜铁,远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应该说,留从效在当时发展冶铁重工业,既有利于保障地方军事安全,又能外销铁器获取经济利益,堪称一举两得的良政。

曾从龙中状元后,曾井巷内其故居旁的水井即称“状元井”。

曾井巷即为状元曾从龙故居所在地

从汉代以来,铁匠聚集之地多半会建庙供奉其祖师李老君(太上老君)。泉州铁炉庙是五代时在留从效铸冶之地上建的,估计最初可能也是主祀李老君的庙宇,但苦于史志未载最早的祀神为谁,所以也不能妄下断言。不过在宋时,铁炉庙内祀有“应魁圣王”,却是板上钉钉之事。而且这位“应魁圣王”还因梦告曾从龙将中状元而驰名。曾从龙,原名一龙,字君锡,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为宰相曾公亮四世从孙。曾从龙家住郡城西街,宅中有水井,据说曾从龙就诞于井边。他自幼勤奋攻读,南宋庆元初年任晋江县学教谕。庆元四年(1198年)的一天,曾从龙正为解试做准备,突听有人提及龙头山下的铁炉庙里有应魁圣王,“为文章司命”。曾从龙心内一动,于是起身前往庙内拜谒这应魁圣王,想为自己的解试祷告一番。到庙时因已入夜,遂决定在庙中歇息一晚。没承想,半夜竟梦见神书条幅“两爝并辉于今秋,一荐独横于天下”相赠。曾从龙不解其意,只得先行返家。结果第二天,友人谢次山就来敲门,说他也到庙里祷告了,神灵告诉他已将兆示之语托梦给曾从龙了,让他赶紧来找从龙。曾从龙此时才恍然大悟“两爝并辉”的玄意。于是,这年秋天,曾谢二人启程赴考,果然同领乡荐。庆元五年(1199年),曾从龙入京参加礼部试高中进士,廷对时“独占天下第一之选”,擢为状元。喜讯一至,铁炉庙“应魁有灵”一说也就自然在街坊间传播开了。明代《铁炉庙记》《闽书抄》等皆录有此事。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从龙还曾重建铁炉庙。相传,当年铁炉庙内供奉的香炉,即是留从效炼铁时留下的冶铁炉,后香炉虽无存,庙名却未变。

故事到了这里还不算完,崇祯十五年(1642年),晋江秀才何承都打算去参加乡试,但因事一直心神不定,故前往铁炉庙祷告。结果他也像曾从龙一般在庙里睡去,梦中有神仙榜书一联云:“身分七十二代,名占第一流人。”而后,神以掌遮“七十”“流人”,教之读曰:“身分二代”“名占第一”。何承都醒来一头雾水,百思不解。参加乡试时,何承都到渡口去搭乘到省城的商船,一直排到末班的第14号。结果那天,商船陆续航行至福州南台桥附近时,遇到飓风,前面13艘船遭遇不测,独独这第14号船幸免于难。考试后,何承都因成绩优异拔得头魁,成了明代最末一科乡试的解元。到了清顺治六年(1649年),何承都参加会试,得中清朝的进士,后官至刑部主事、陕西巡按御史,果真是“身分二代”。此事后被载入清道光《晋江县志》内。何承都最终因病而卒,据说逝时恰为古稀之龄,又暗合了“七十”“流人”之说。

1958年,铁炉庙旧址建麻袋厂,铁炉庙整体异地迁建至象峰巷(西段),碑刻、匾额等物同时移迁。2005年重建,主祀西方三圣,配祀观音、吕祖(吕洞宾)、三夫人妈等,融佛、道与民间信仰于一炉。后来,书界大师赵朴初还为该寺题写匾额“铁炉寺”。

石笋古渡附近古有万家石

万家石下曾藏有“巨鱼”

如果要评泉州的“奇迹之地”的话,浮桥石笋当有一席。浮桥石笋位于泉州临漳门外接官亭附近(此地古属浮桥黄甲街)。这石笋人称“石祖”,整体造型似巨笋耸立,浑然天成,于今有多少年了,无人知晓。清道光《晋江县志》称:“石笋,在临漳门外、山川坛西。石卓立二丈许,江在其下,故名笋江。”

由于石笋声名远驰,所以围绕着它也有众多名胜古迹与民间传说。相传在宋代,石笋的南边就有“万家石”。据《晋江县志》载,这万家石,俗名“石皮”,“长二百余丈”(六七百米),从石笋南方的小山坡直接入江。石上原本还住有人家。这万家石大是大了些,但也并不稀奇,不过石下又传有巨鱼,“其大如舟,天将风则见”,这就有点吓人了。众所周知,海上起风浪时,常伴有大鱼出没。然而万家石是在笋江北岸,为内江江畔石,有跟船一样大小的巨鱼藏于其下,真是匪夷所思。古代关于巨鱼的传说非常多,有龙头鱼身的鼇鱼,也有说是巨鲛、怪鲟等,神乎其神,至于万家石下的巨鱼是哪种,史无详载。明代何乔远在《闽书·方域志》中曾记:“黄龙溪在金溪下流二里许……五代时有豪民吴长史,昼登楼见龙,射之。”黄龙溪在笋江上游,两江口相距有五六里地之遥,五代时有吴长史箭射黄龙溪中之“龙”的记载,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此“龙”是否与万家石下的巨鱼为同类。明代中期的名臣丘濬也曾对泉州万家石感兴趣。这丘濬是琼山(今海南海口)人,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算是海南古代历史上官阶最高之人。作为一代宗师,丘濬执掌国子监十年;任会试副总裁,先后五次为国家举才,声名赫赫。他之所以对泉州万家石感兴趣,皆因其族祖先早年便居于泉州。据元代《邱氏旧祠堂记》所载,丘(邱)氏世居泉州临漳门内植福里。元初,清源丘氏有族裔留居海南繁衍,遂造就丘氏“琼山派”。为寻根,丘濬曾来泉探访。《晋江县志》载称丘濬曾问蔡清“君郡有万家石?”但当时蔡清还只是府学生员,对城外地理环境并不清楚,故而竟没能答上来。丘濬与蔡清是两代理学大家,至于丘濬来泉为何会问询于蔡清,县志没有详述,诚为可惜。

浮桥石笋在古代被视为风水宝地,不少泉郡名人的馆阁别墅也建于其周边。譬如,明代山人陈鸥的池馆即建于“石笋南”。这陈鸥是有名的诗人,著有《忘机诗集》,还曾与朱汶、江一鲤、朱梧、于宗亮同著《泉州五子诗》。陈鸥,号忘机,为人洒脱,不乐宦场,故避不出仕。在其池馆建成后,好友朱梧(曾任湖北孝感县令)赠诗曰:“于陵避世弃缨簪,百尺高楼石笋南。鸥鹭同群长不厌,金银无气又焉贪。一竿丝竹投青镜,半榻衣荷惹翠岚。独有违风东海鸟,时论秋水宿江潭。”

名宦詹仰庇所筑的笋江水榭,也在笋江边。黄凤翔曾为笋江水榭赋诗曰:“蚤年卜筑水云乡,投绂归来鬓未苍。幽鸟名花文杏馆,碧渠芳径午桥庄。杯沉星漠双虹绕,袖把烟波六月凉。更喜羊求相过从,嗽流枕石日徜徉。”史学家何乔远则在这里喝醉过,其诗云:“投轨芳标远,开园列树嘉。青门垂款接,朱绂委高华。怀满花前倒,灯悬叶底斜。雨余江路滑,归夜不知赊。”

林孕昌檀樾祠原位于清源山裴仙蜕岩附近,惜已湮没。

古时,“在兹山房”即在笋江之畔。

明末名儒林孕昌的“在兹山房”(也称“在兹堂”)亦在笋江之畔,在这里,林孕昌和理学家黄文炤一起开坛讲经,倡导“旦气之学”,追随他们的泉郡学子人数众多。后来,林孕昌、黄文炤、曾樱、陆卿正等人又组建了笋堤社,为诸子弟讲论经史。笋堤社讲学活动成就斐然,社内学子先后出了两解元、十进士,这两位解元便是蔡高标和何承都。崇祯十五年(1642年),曾在笋堤社讲学的黄景昉、蒋德璟又同时入阁,并为辅臣。得知两位好友入阁消息的林孕昌喜而题句云:“笋水漾文章,此日南宫登十隽;闽学崇启沃,昨年黄阁贲双纶。”

而今,浮桥石笋附近建成了石笋公园,园内有山川坛、泉郡接官亭和甘棠桥、龟山桥、棠荫桥(俗称“三桥”)等诸多历史遗迹。

石笋公园内的龟山桥

灵山下现今仍有鹿园地名

鹿园或许是最早的动物园

古代泉州鹿园里是真的有鹿。鹿园,古之村庄,原位于泉州古城东门外至徐公岭(后称仕公岭)间,其地与灵山相接。宋元时期,泉州有着空前繁荣的海洋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当时的后渚港是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诸蕃琛贡或官商进奉的奇珍异宝,常经此港入泉州城,再驿运京师。进口物常有珍禽奇兽,轻细者如鹦鹉、猕猴之属,体大量重者有犀、象、麋鹿等,有些不便马上驿运的,则就近郊辟棚栅暂时寄养。东湖东北岸昔为后渚、浔美及乌屿诸码头入城之要冲,故于其山坡设养牲所,多有托养麋鹿者。久而久之,圈养鹿的头数渐多,此地亦被人唤作“鹿园”。后来便有人专门以牧鹿为生。

鹿园的附近有云谷山(又称云麓山)。明时,惠安诗人黄克晦曾造访云谷山的云谷寺,见附近的养鹿女于山间放牧群鹿。他的《咏云谷山》诗曰:“寺外欲归日已醺,耽幽翻亘惜离群。西风双树别孤泪,中夜千山共一云。鹿女自行花下见,谷神相语定时闻。明朝总向人间住,寂寞空门暂解纷。”云谷山的东边有三翁宫,宫之右上则有白鹿洞。洞前有庵,古时这里曾是青霞道士修行之处。庵前左峰有两首石刻诗,一云:“源山多秀气,松柏高姿龄。曳杖渺云涛,天风吹冷冷。”另一云:“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落,又随白鹿入深云。”可见,后来不光是鹿园有鹿,云谷山附近的鹿也极为常见。至清末,福建水师提督孙开华曾集养猴、鹿等物于鹿园。游人至此,常交钱以换一睹。不知这是否称得上是泉州最早的“动物园”?

灵秀山是帝王口中的美女峰

龙启二年(934年),贵为闽帝的王延钧突然御驾亲临泉州晋江的“黄田”(今为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寻访此地黄氏家庙,并游览这里的灵秀山。灵秀山中原有唐代工部侍郎黄讷裕家族的祖坟。黄讷裕侄女黄厥为闽王王审知的后妃,其子王延钧在闽称帝后,追封黄厥为太后。王延钧此行先谒母后家庙,次日再登灵秀山谒黄氏祖坟。因见灵秀山峰峦削拔,状似美女,王延钧忍不住脱口赞道:“这是美女峰啊!”于是,灵秀山便有了“美女峰”的别称。白云岩在灵秀山的西边,秦朝时这里即有高人道渊“诛茅结屋”。时有白云覆其屋上,道渊于是称此岩为白云岩。岩前有双石夹道,左方那块巨石如果用石叩之的话,还有磬声。

灵秀山中的“便是山”摩崖石刻

清嘉庆《惠安县志·文集》中收录了一篇名为《灵秀山记》的追忆性游记,此游记出自北宋名臣黄宗旦之手,详细记载了闽帝王延钧驾幸黄田的经过。黄宗旦也是锦田黄氏族裔,幼时曾被誉为神童,宋咸平元年(998年)举进士第二名。今前往灵秀山,可见一处摩崖石刻立于民宅之后,上有“便是山”三字。据《灵秀山记》所述,当时王延钧来此地时,山上“前有‘通帝座’,后有‘巍是天’,左有‘过处便是山’,右有‘两峰之间又是岭’”等石刻,而今能寻获的只有这块“便是山”摩崖石刻了。顺着小道上山,沿途还有紫虎石、云梯石、太子亭、魁星石等等遗迹,皆有传奇故事。当年闽帝悠游之地,已被时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0世纪30年代,弘一大师在惠安查阅史料时见到《灵秀山记》这篇游记时非常高兴,随后挥毫全文抄录了下来,并为之注名《闽帝游山记》。后来,弘一大师还嘱咐弟子高文显要将此文附于当时正在编写的唐末名臣韩偓的传记中去。灵秀山,可谓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遗址遗迹与传奇人物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