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一块红砂岩,遇见了它的白月光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10-11

今年南方的夏天,好像比平常要长上一些,立秋已经过去许久了,道路两边的树叶,开始稀稀落落的掉,且看到天上的月开始慢慢的圆了。

说起来,石头与月亮自古就有缘分。古人赏月时,最爱在石桌前摆上月饼瓜果。苏轼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想必也是在石阶上赏月得来的灵感。那些流传至今的月宫和明月的图案,常常雕刻在石板上、玉器上,让永恒的石头留住永恒的月光。

每年到这个时节,我总是喜欢挑一块石头,刻画一些与月相关的小作,近期在工作室发现一块摆放许久的“红砂岩”材质的不规则石头,所谓“见人见物见生活”,这石头形态已具,尚缺“人”与“生活”。

中秋,快到了!

想起了古时候那些凿石刻云的匠人,会是如何描写构思这中秋月光,此等烦恼,和我类似。这石头虽不规则,瞬间我一下子来了灵感,顺手就拿起笔,顺着造型勾勒起来。

▲作品线稿

完成了这件作品,我给它取名为《举杯邀明月》。石上的文人微仰着头,酒杯恰好承接着从窗外洒入的月光。我特意在底座留下几处粗粝的凿痕——就像生活,不必过分雕琢,留些朴拙的趣味反倒更显真切。这件作品,也许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一种吧。

作品名称:举杯邀明月

作品尺寸:25.5cmX9cmX30cm

材质:红砂岩

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 吴德强

作品释义:这件作品以红砂岩为材质,红砂岩特有的颜色肌理,在光影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调。人物手中的酒杯与远处的圆月遥相呼应。环壁的弧度经悉心打磨,边缘处既保留岩石的天然质感,又赋予线条以柔和的流动感。人物头戴峨冠,面容微仰,双目凝视虚空,举杯的姿态定格于邀月共饮的刹那—— 衣袖如流云翻卷,衣摆似惊鸿乍落,粗糙的表面与人物衣饰的精细形成对比,暗合 “大巧若拙”的审美意境。

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和我说过:“石匠要对得起石头,更要对得起作品的精神内核”,如今面对着这件作品,值此中秋,希望各位可以和身边在乎的人,共赏此轮明月,也共同享受这一份月光。若是无月,便以思念为酒;若是阴云,便以回忆为光;若是有雨,便以思念为舟。那最圆的月亮必是你在乎的人,始终挂在心头。这件作品它于我,已不止是一件小作,更成了思念的具象。石中人不语,却道尽了千年以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寥与丰盈。

作品名称:平步青云

作品尺寸:14cmx13cmx20cm

材质:汉白玉

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 吴德强

作品释义:《平步青云》以纯净温润的汉白玉为材质,整体造型呈现出蓄势待发的灵动姿态。玉兔昂首微倾,双耳向后舒展如翼,基座采用“如意云纹” 造型,边缘翻卷如浪花,与玉兔的动态形成呼应,既增强了雕塑的稳定感,又暗合 “腾云驾雾” 的祥瑞意象。

说到这,就想起我前几年做的一只汉白玉兔子。那时候,觉得中秋题材,就得做得“珠圆玉润”,漂漂亮亮的,玉石本身不能有瑕疵,兔子的形态也要饱满可爱,线条必须流畅优美。那件作品,守的是传统的“形”,见的是“物”的精致,是想做出一个大家一看就喜欢的中秋符号。但现在看这件《举杯邀明月》,想法就完全不同了,我用的是粗粝的红砂岩,跟着石头自己的纹路刻画,甚至故意留下些凿痕。我不再只想做一个“月亮”或“仙人”的标准答案,而是想抓住那“举杯一邀”的心境,那种有点孤独、又非常洒脱的劲儿。这其实就是在“创新”了,创新的不是技术,是想法——我想让石头自己说话,说点我们现代人能听懂的话。

所以你看,从玉兔到文人,仿佛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缩影:守传统,守的不是那个“玉兔”的样子,而是守住了中秋里那份“人月两圆”的念想;搞创新,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是为了给这份千年不变的念想,找一个属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情感容器。从前雕的是神话的物象,如今刻的是人间烟火的诗意;从前敬畏的是材料的珍贵,如今对话的是天地的肌理。 真正的“见生活”,就是把传统的魂,装进有我们当下体温的壳子里。它不必完美光滑,甚至可以带点生活的毛边,但那份真情实意,反而更丰盈了。

秋月将满

——作于吴德强大师工作室

来 源:丰盈艺术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