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创意产品 > 内容

蚝壳文创:变废为宝 “蚝”有创意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09-19

在泉州的海岸线上,生蚝的身影随处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懂得将蚝壳变废为宝,造就了“千年砖,万年蚝”的蚵壳厝传奇。作为“蚝”门大市,泉州的生蚝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渔业支柱产业之一。而数不胜数的蚝壳也被赋予新的生命,变成独具特色的文创品,不仅“蚝”有创意,还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包装精美的“蚝”主题文创品

蚝系列文创产品

古代“蚝”智慧

生蚝,学名牡蛎,闽南语称“蚵”。明代,广东按察使黄承昊在《折肱漫录》中提到,福建牡蛎“其味冠海错”,乃是诸多海产中第一名。闽南地区很早以前就已懂得牡蛎附石而生,到明清时期,泉州投石养蛎已十分普遍,泉州的洛阳桥与蟳埔蚵壳厝,都闪耀着古代人的智慧。

洛阳桥地处洛阳江入海口,江水湍急、淤泥深厚,常规桥基难以稳固。造桥工程首创“种蛎固基法”,利用牡蛎繁殖速度快、附着力强的特点,在桥墩和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分泌的黏液可将石块黏结成整体,形成天然的“生物混凝土”,增强桥基稳定性,同时抵御海水侵蚀和水流冲击。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使得水阔浪急的洛阳江“天堑变通途”。清代画家聂璜在所著的《海错图》中写道:“水沫凝石,无中生有。惟蛎最多,坚而且久。”

身着簪花盛装的游客在蚵壳厝间流连

如果说“种蛎固基法”是泉州关于生蚝的一大智慧,那么“蚵壳为厝”便是另一大智慧。随着泉州“簪花围”的走红,蚵壳厝也随之出圈。蟳埔这座枕着泉州湾的小渔村,用蚝壳砌成的墙壁在阳光下泛着珠光,成为独特的风景线。蚵壳厝是蟳埔人的“海上传家宝”,据《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记载, 早在元末明初,倭寇时常侵袭泉州沿海,掠夺财物,摧毁房屋无数,无恶不作。当倭寇退去,村民们在一片狼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就地取材,用破碎的瓦砾与土石搅拌,配合生蚝壳、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等堆砌而成墙体。

因“蚝”与“豪”谐音,蟳埔村民便戏称自己的房子为“千年豪宅”。走过蚵壳厝,这些巨大的蚵壳墙体坚硬耐久,内外分为三层,既防水隔热,又御寒挡风。壳墙上的蛎壳尾端朝上,能让雨水顺着壳面流走,又能借海风“哨音”驱赶蚊虫。中国建筑学会历史分会《闽南传统建筑研究》(2020)将蟳埔蚵壳厝列为“本土生态建筑典范”。

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头戴簪花,身着缤纷亮丽的蟳埔女服饰,漫步蟳埔村,在一座座蚵壳厝间流连感受泉州独特的文化记忆,也与蚵壳厝一道成为泉州亮丽的风景线。

文创“蚝”点子

与时俱进,用蚝壳开发的文创产品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直呼“蚝”有创意。

文创产品“蚝有钳”,寓意“好有钱”。

文创产品“大蚝前程”

文创产品“福入蚝宅”富有地域特色

蚝壳与蟹钳组成的“蚝有钳(好有钱)”、充满美好祝福的“大蚝前程”以及蟳埔蚵壳厝特色的“福入蚝宅”……最近在武汉举行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泉州丰泽城运产业集团的蚝系列文创产品亮相,凭借实用与趣味结合的特色成为展会热门话题。

生蚝冰箱贴

这些产品回收蟳埔片区的废弃蚝壳,经过筛选、清洗、消毒、打磨,再结合海洋元素加工而成。独特的设计与实用属性,让“泉州海味”成为可触摸、可摆放的文化载体。集团品牌宣传部负责人林婷婷介绍:“我们将蚝壳转化为精美艺术品,既满足游客‘求吉祥、买特色’的心理,又实现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赋予海洋废弃物新的文化内涵,形成‘环保+文化’的独特市场记忆点,也体现了沿海地区独特的建筑美学,展现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介绍,该集团还利用蚝壳打造并推出香氛蜡烛、冰箱贴等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在西街乐城知礼文创品店,生蚝壳点缀彩色滴水兽,成为实用的点香器皿。设计师谢敬煜说:“滴水兽与蚝壳都是闽南特色,两者合二为一,以生蚝壳为皿,来承托一缕香的静谧时光,让游客在独特的香道体验中触摸海丝记忆与闽南精神。”

演绎“蚝”丰富

作为“蚝”门大市,泉州生蚝产量极大。仅晋江东石塔头刘村,就有年产生蚝2.5万至3万吨的规模。据悉,该村有100多户300来号人从事与生蚝相关的产业。每年农历四月生蚝丰收的季节,村里还会举办剥生蚝比赛。

生蚝产业“生态+”模式下,生蚝壳从“废弃物”华丽转身为“调理剂”等新资源。在惠安等地,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院所深化合作,经过系列技术创新,用生蚝壳研制多种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广泛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水土改良、水产养殖、环保建材等众多领域。

充分运用牡蛎的“剩余价值”,泉州人还把蚝壳作为艺术素材,创意层出不穷——

《红羽礁龙》的龙鳞运用了菜市场搜集来的蚝壳,体现作者“废物利用、环保再生”的创作理念。

去年是龙年,上元佳节,环保装置艺术工作者宝小格在泉州西街老菜市场的百年榕树上创作龙灯《红羽礁龙》。作品以闽南人最熟悉的红砖瓦和海蛎壳为主要材料,“红羽”便是利用闽南红砖古厝的建筑废料组成龙的须发和羽翼;而“礁龙”则是运用菜市场搜集来的蚝壳,组成坚实且灵动的龙鳞,作者以此体现“废物利用、环保再生”的创作理念,内置发光装置的龙灯在夜色下别有一番景致。

去年洛江区首届洛阳桥文化旅游节期间,洛阳桥边的刘氏家庙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蚝壳画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90岁的刘以符退休前是中学教师,年轻时学过绘画。尝试在蚝壳上作画的他,作品多以洛阳桥周边风景、泉州东西塔为表现对象。刘以符说,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看见洛阳桥、看见家乡泉州。他的画也被泉州洛江区档案馆收藏。馆方表示:“蚝壳画生动展现了泉州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我们希望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山之石

国外蚝壳创意

在全球范围内,废弃生蚝壳的“创意再生”正以多元形式展开,成为环保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欧美国家侧重生态修复与艺术创作。北美“牡蛎礁恢复计划”将牡蛎壳投入海湾,为幼蚝提供生长基床,重建海洋生态系统并保护海岸线。纽约港项目已回收使用数十万磅(1磅为0.454千克)蚝壳。欧洲设计师则将其转化为高档家居品,比利时艺术家用蚝壳制作shimmering吊灯,法国工匠将其嵌入树脂制成桌面,融合自然美学与现代设计。

在亚太地区,日本广岛推出趣味文创“生蚝斜挎包”,韩国济州岛将蚝壳碾碎后与传统材料混合,开发出新型环保建材。

澳大利亚与美国还探索前沿应用:悉尼艺术家用蚝壳混凝土打造公共艺术装置,而美国科技公司Pearlita Foods研发细胞培育牡蛎肉,未来可能配套开发生物降解壳。这些创新实践让蚝壳从海鲜废弃物蜕变为生态保护、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的珍贵媒介,诠释循环经济的无限可能。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