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抢救传统曲谱、传艺授徒 泉州南音世家近百年的坚守与传承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5-17

抢救传统曲谱、传艺授徒、搭建交流平台,只为让世界听见原汁原味的南音

泉州南音世家 近百年的坚守与传承

在泉州中心市区,有一间名为“步联轩”的纪念馆。平日,这里时常响起袅袅南音,似岁月的低吟,也似文化的轻诉,让听者不由自主沉醉于古朴与纯粹的音律之中。这间纪念南音艺术家庄步联老先生的纪念馆,如今承载着 “大梦想”——让世界听见原汁原味的泉州南音。

小区有间纪念馆 藏着南音“大梦想”

步联轩在丰泽新村85栋楼下,时有悠扬南音响起,悠悠古意,潺潺而来,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丝竹轻吟宛如诉说着千年风雅,低吟浅唱仿佛穿越时空的呢喃,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庄玉翎(右)在庄步联先生诞辰112周年南音音乐会举办前夕排练

纪念馆内有一处演奏台,台旁的墙上挂着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等南音吹、拉、弹、唱的传统乐器;台下的展示柜里,有主人珍藏的南音磁带、指谱手稿等;一旁的桌子上,摆放着《南音指谱》《南音选集》等,供南音爱好者学习查阅。“步联轩的名字源于我的父亲——庄步联先生。父亲1926年开始拜师学南音,一生专注于南音事业,不仅挖掘整理抢救出了一批传统南音曲谱,还培养了大批南音人才。去年,父亲诞辰112周年,我们子女一起创办了步联轩纪念父亲,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聚集更多弦友,将这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庄步联的女儿庄玉翎介绍。

庄玉翎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四十年。步联轩开设后,她开始频繁地往返于泉州和香港两地,只为了让这个南音传承平台能够活跃起来。每周,这里都会开展数次南音交流公益活动,参与者有南音大师,也有初学者,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南音爱好者齐聚在一起交流和练习。在一曲曲悠悠南音中,有不少路过的居民成了南音的新粉丝。“开设不久,就有年轻人主动上门询问能不能来学南音,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想来拜师。”庄玉翎说,平台搭建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喜欢南音,进而萌发学习南音的兴趣,让南音艺术得以推广普及。“短短几个月,就能唤醒小区一些居民的‘南音基因’,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

每一次丝竹声响起,庄玉翎总会觉得时光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彼时,庄步联先生也常在家中组织弦友聚会,家中的雅曲清音不绝于耳。她记得父亲曾说过,老一辈的南音艺人们并不是把南音当成娱乐消遣,而是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对待,只有真正热爱南音,这项古老的艺术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面对面的交流是最好的传播方式。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让更多的泉州人爱上南音,也希望能够将南音传到海外,让更多人听见南音、了解南音。”庄玉翎说。

1994年,《泉州晚报》有关南音艺术家庄步联的报道。

抢救传统南音曲谱 创作曲谱载入南音史册

步联轩的背后,有一段感人的传承故事。

1911年,庄步联出生在泉州一个穷苦家庭。八岁时,他失去双亲,九岁时,便到处打杂帮工,求得三餐。生活虽苦,但他仍走上了艺术道路。

在庄步联留下的自述文中提到:“古城泉州,风华物茂。大街小巷,庭前树下,那悠扬婉转的南曲,给我幼小的心灵莫大的鼓舞、苦楚的生活无限的安慰。十岁时,我用难得的二角铜钱买来一支品箫,胡吹滥奏,噪音刺耳,惹得三婶气恼地大骂是‘狗吹螺’。但我却觉得挺有乐趣,且却自以为日渐进步。1926年,我16岁,想应有先生指点,即拜庄咏沂为师,1932年又拜陈武定为师,蒙二位师傅悉心指教,茅塞顿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步联始终以南音的传承、推广为己任。1950年,泉州市(今鲤城区)文化馆出面把市区的回风阁、升平奏和俱乐部联合起来,成立“泉州南音研究社”。庄步联与当时的南音名师何天锡、庄咏沂、陈天波、吴瑞德、陈尔仕、林文淑对南音传承起到了很大作用。“泉州南音研究社”成立后,多次参加省、市文艺会演,屡得奖励。1952年,他加入省组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曲艺会演;1954年,他再度率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古乐会演,并以一曲琵琶独奏《南海赞》赢得听众喝彩,受到当时文化部领导夏衍接见。1958年,庄步联潜心构思,认真谱写,几度修改,创作出的《百花齐放》博得好评。《百花齐放》载入了南音史册《指谱大全》第六集,这也是泉州南音指谱中唯一一套现代创作的曲谱。

少年时,庄步联听老师讲:“倍思窟,会得入勿得出”,意思是倍思(D调)与四空(F调)不能互相转调。他大胆提出了质疑,经十余年反复推敲构思,谱成四个调,《喜游闽南廿四峰》实现了南音创作的一大突破,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谈及庄步联对南音艺术事业的贡献,就不得不提他发掘、整理、抢救出的一大批传统南音曲谱。“父亲花了几十年时间,醉心于传统南音曲谱的发掘和抢救,十分不容易。他一共编印了11册南音曲谱,其中‘中滚十三腔’20首先后发行1500本,还录制了11盒《南音选集》磁带。此外,整理了南音剧本16本,创作了100余首新曲。”庄玉翎回忆,父亲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发掘整理工作上,拜访学者,走访乡间,向各色人等讨教乐理乐史,求听乡音清曲,从中发掘整理出一批即将失传的南音曲牌。

1984年,庄步联(左四)被聘为省艺校泉州南音主课教师。

1984年,庄步联被聘为省艺校泉州南音主课教师,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南音人才,并被省文化厅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此外,他经常受邀到南音团体授课,一直致力于南音的传承推广工作。

庄玉翎(左)与南音弦友在步联轩交流

南音世家传承不息 正统古乐走向世界

如今,庄步联家中的南音传承已经到了第三代。子孙们在继承南音技艺的同时,也继承了他想要将南音艺术发扬光大的决心。步联轩的开设,就是南音世家在传承和推广南音道路上的努力。

虽然在香港生活许久,但南音依旧是庄玉翎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每周,她都会到同乡会参加南音活动。“学南音对香港的年轻人来说难不难?我觉得不难的,只要有心就能学会。这和我们喜欢粤语歌曲,学唱粤语歌曲是一个道理。有南音弦友和我说,真正走进南音世界后就欲罢不能,一首接一首地学下去。”

采访当天,记者在步联轩遇见了庄玉翎年幼时的南音弦友林婉如,也是曾经在梨园剧团的老同事。林婉如是南音名师林耀鑫的女儿,1986年,同样生于南音世家的她受邀到菲律宾担任多所南音社的老师,从此定居菲律宾,在教授同乡的时候,也教授不少中菲混血儿学习南音。

“对于南音来说,口传面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即‘指套’,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指套’原有36大套,后来增加到48大套,每套都有一至两个故事。一套‘指套’的演奏时间就要40多分钟,弦管先生面对面的传授和自己看谱练习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南音的发音,需要口授才能保证准确。”林婉如介绍,口传的平台在南音传承中十分重要。

“我们希望,世界能够听到正统的、原汁原味的泉州南音。通过步联轩汇聚的力量,我们可以将南音带到我国的香港,带到菲律宾、带到新加坡,带到世界上更多地方。”庄玉翎说,如今,来到步联轩的不只有泉州本土的南音大师,也有坚守南音艺术的华侨华人,“大家一起为南音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提供助力”。

“之后,我们希望可以回到这里收徒弟,在家乡为正统南音进一步传播尽力。”林婉如希望,今后可以借助步联轩这一平台为南音事业的推广出一份力。

左起张川里、林婉如、庄玉翎、庄良平(庄步联小儿子)在步联轩合影

展千年雅乐魅力 小平台期有大作用

南音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还有文化和历史。

“很多泉州人只知道南音起源于唐代,但对它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并不了解。比如,在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当时,他特地请了五位泉州的南音高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南音,获得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赏。康熙皇帝赐封参与演奏的五位南音高手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予他们黄罗伞作为奖赏。所以,南音也被称为‘御前清音’。”庄玉翎说,南音背后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但很多人还未听过,“这就需要一个平台,一群愿意为南音传承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将吸引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016年开始学习南音的张川里是步联轩的常客。作为南音“发烧友”,她带动了身边十多位好友一起开启南音的学习旅程,其中有企业家,有银行从业者,有工艺美术大师……“只要有一个入门的机会,南音很容易让人着迷。”张川里说,南音能够流传千年,就是因为有一批满怀热爱的人自发地聚在一起,赋予这份千年瑰宝生生不息的动力。

近几年,泉州本土年轻人通过流行音乐的方式对南音进行改编。《直入花园》《风打梨》《三千两金》等南音经典曲目被年轻人熟知和传唱。在庄玉翎看来,改编、快闪等方式让更多人对南音产生了兴趣,带着年轻人走入传统南音的世界。“先有兴趣,才能传承传统。南音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创新的方式就像大树开出的鲜花,能够吸引人。看过鲜花后,大家的注意力就会回到千年古树给人的震撼中。”

庄玉翎回忆起多年前的农历正月十五,南音锦棚遍地开花,市区东街、打锡街、南门……南音袅袅,唱响元宵。她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坚守传统的平台,能够让更多人听到原汁原味的南音,让南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