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番客楼里的侨心】丁马成故居:故园念慈楼 侨国南音梦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4-12

丁马成故居:故园念慈楼 侨国南音梦

青年时,丁马成即侨居新加坡,事业有成后入主湘灵音乐社,倾情传播泉州南音;创作数百首南音新词新曲,推动南音艺术走向世界,荣膺新加坡文化奖章;为感恩母亲,在故乡建番客楼,同时大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及公益事业

核心提示

1941年,在新加坡商圈出人头地的华侨丁马成(1916—1992年),凭着对乡音的挚爱,毅然加盟湘灵音乐社,推动泉州南音在海内外艺坛上“复兴”。思念桑梓的丁马成返乡建成中西合璧的洋楼,同时带着湘灵音乐社与泉州弦友交流,倡办国际化的南音大会唱活动,使得南音雅乐韵润五洲。而今,丁马成之子丁宏海继承父志,继续开展南音活动,让幽幽古乐再溢浓浓乡情亲情……

为挑家庭重担下南洋

1916年,在泉州东海乡后厝村一户丁氏人家内,一男娃呱呱落地,为这个贫寒之家带来一丝温暖。男娃最初被唤作“妈成”,长大后更名为“马成”。父亲在马成出生不久后便去世了,所以马成的家庭处境艰难,他从小多靠吃番薯渣度日。稍长大后,马成读过一年的私塾和两年半的学校,但终因家贫辍学。为赚钱补贴家用,年少的丁马成在家乡一间碾米厂当学徒工,平日里工作枯燥且烦闷。有一天,一位工人师傅在无意间哼起几句南音,一下子牢牢吸引住了小马成。后来,在这位工人师傅的熏陶下,丁马成开始认真学起南音,因聪颖伶俐,他进步很快。有时乡里举办庆典时,长相俊俏的马成会被邀请男扮女装登台演唱南音,甚获父老乡亲好评。弹唱南音,逐渐成了他每天都离不开的爱好。

为挑起家庭生活重担,18岁时丁马成决定下南洋,前往新加坡谋生。临行前,马成迎娶了一直心仪的邻村姑娘何万,留她在故园充当慈母的帮手。

丁马成与发妻何万在新加坡的合影(翻拍)

在经历了煎熬般的海上航行后,丁马成终于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此时的他举目无亲,在异国他乡只能从零开始。他先后做过搬运工人、米行管理员等工作,不管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后来,老板将一间米店交给他管理,他凭借自己过人的商业天赋,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商誉。看店之余,马成还帮人写信、做事,以此来赚取额外报酬。也正因此,他认识了一位被唤作“拐脚林”的贵人,慷慨地借给他3000块钱作本金。丁马成利用这笔资金创办了激成有限公司,经营起树胶业,由于经营有方,事业蒸蒸日上。

丁马成与何万的结婚家具

二战结束后不久,丁马成将母亲黄绸与发妻何万接到新加坡团聚,一家人的生活甜似蜜。此时,新加坡达利银行董事主席吴水阁(祖籍安溪)也相中马成这匹商界“黑马”,全力支持他的公司发展,这使得马成的生意一飞冲天,没多久就赚到几千万身家。但是,商海无定,马成亦曾受到过严重的经济挫折,有次甚至亏损到账户上仅剩万把块钱。但他既有恒心,又有魄力,最终还是顽强崛起,并屹立于商界巨头之林。

丁马成全家早期合影(翻拍)

返乡建楼不忘慈母恩

在将母亲与妻子接到新加坡后,丁马成并没有隔绝与家乡的联系。相反,他决定在泉州老家后厝村翻建祖宅,将其盖成一栋中西合璧的洋楼。该楼委托给居于老家的姐姐丁瑾督建。马成长期寄钱物给姐姐等家乡亲人,同时寻找各种机会回乡省亲。遗憾的是,母亲黄绸因年事已高无法承受长途漂泊,未再回到后厝老家,终老于新加坡。马成未忘慈母,仍让姐姐在建楼时将“念慈”二字镌刻于屋顶巴洛克山花中央,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1949年丁宅落成。这栋后来被村人唤作“丁马成故居”的小洋楼,建筑精美,雕饰华丽,当年是后厝村里最风光的番客楼。

今年拍摄的丁马成故居

而今的丁马成故居,与东海泰禾广场仅一街之隔,是一进三开间、前厝后楼的典型闽南番客楼。楼宇地处一小山坡上,坐东朝西,侧开西南门,庭院幽静。红砖矮墙围起前埕,前埕铺满条石,周围有园地,其内点缀着花草,间或可闻鸡鸣犬吠声,令人悠然若酣,有忽至都市桃花源之觉。

丁马成故居前落外立面是闽南传统式样,齐整的花岗石墙基墙堵,红砖砌筑墙身,石板条窗疏离有序。大门厅作单塌寿处理,门楣上原塑有“聚书传芳”字样,今已无觅。两侧腰堵绘有凤凰起舞的彩画,左右对看堵原有砖雕图案,今亦无踪,甚为可惜。屋顶满铺筒瓦,檐口装饰黄绿琉璃的瓦当滴水,精良工艺中透着稳重与体面。前后落之间有庭院,两侧为单坡顶榉头,前座与榉头之间有廊道,两端开通边门。前厝的坡面顶将雨水汇入庭院,再顺着浅浅的水槽流出西南角水口,此为四水归堂格局。

1952年拍摄的丁马成宅邸(翻拍)

后落为两层的小洋楼,一层与二层均设有外廊。一层的柱子为红砖石条砌筑,梁却是钢筋混凝土的,当年是高价的进口材料,外墙为红砖,房间为杉木板分隔,中间为祖厅。祖厅墙板上贴有丁氏祖先神牌,供桌上摆放土地公像,两侧墙上悬挂着丁母、丁马成夫妻与姐姐丁瑾的巨幅照片。祖厅后有木楼梯通往上层,二楼正中为神龛,左右同样有前后相通的两房。不同于一楼的是,二楼结构为穿斗式木结构,柱头梁架有精致雕刻,红漆灯梁上绘有描金的凤凰牡丹,中间书写“金玉满堂”四字。二楼有着宽敞外廊,黄绿琉璃的宝瓶栏杆,房间内外铺着闽南红地砖。洋楼的双坡屋顶,屋脊略微弯曲。据介绍,山花上原塑有“念慈”二字以及一头展翅雄鹰,惜均已损毁不存。

二楼左侧房即为丁马成夫妻居住之所。房间不大,规矩中透着精巧。房子中间有闽南古眠床一张,三面遮风堵上皆有描金装饰图案以及镂空木雕画,雕刻的题材多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在置物的笼板上,还堆放着大量丁马成先生留下的曲谱作品及其南音研究等文章。左侧遮风堵还斜倚着丁马成早年用过的琵琶与二弦,令人睹物思人。房内挂满相框,里面满是家族成员照片,岁月流淌而过,但照片上的笑容依旧真挚。二楼右侧房则为客居房,门口还悬挂着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标识小旗,不知此屋是否曾有该社的南音乐师入住过。

丁马成先生表演南音的旧照(翻拍)

二楼悬挂着丁家的各种奖状锦旗,也记录下了丁马成对于家乡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丁马成虽然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机会极少,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意义,1956年当他第一次率领海外华侨团队回国考察时,便和同乡捐资兴建了激成小学(即后来的泉州华侨小学),同时在家乡不断投资实业,购买鱼塘、兴建碾米厂,用实际行动帮助乡邻脱贫致富。

献身南音传承传播事业

20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不过闽南华侨的传统文化艺术——南音,却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之下日渐式微。这一切丁马成看在眼里、记在心底。实际上,他的内心一直有南音的火苗在躁动。1977年,丁马成在思虑之后,毅然加入新加坡湘灵音乐社,试图挽救南音。湘灵音乐社的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云庐音乐社,以南音演出著称。云庐音乐社因积极参与支援中国抗日战争,遭日本人嫉恨并向英国殖民当局抗议,后来音乐社被迫解散。1941年,各地弦友再次聚合,组建起了湘灵音乐社。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旗帜

加入湘灵音乐社后,丁马成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南音传统曲目内容多为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远离现实生活,加上曲调缠绵悱恻,较难为生活于快节奏社会中的新加坡青年所接受。于是,他决定对南音实行改革,寻找新出路。他将公司事务托付给儿子处理,自己则倾力于南音乐曲的整理、创作和发展。1977年,丁马成倡办了首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邀请东南亚各地的南音社团到新加坡举行会演。此举不但广泛团结东南亚各地的南音组织,使沉寂多年的南音在新加坡雅乐重鸣,还开创了多国南音大会唱的先例。后来,自1981年起,泉州、厦门等地,都相继举办多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

1978年,丁马成出任湘灵音乐社社长。为培养南音新苗,他公开招收学员,先后从中国礼聘南音名师,并注意把南音和地方戏曲的排练结合起来。他与南音名师卓圣翔合作整理了《南管精华大全》三卷,还撰写了数以百计的南曲新词,由卓圣翔谱曲,湘灵音乐社演唱,在东南亚、港澳台和中国内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7年,湘灵音乐社出版了《南音新曲——丁马成作品选集》,收录了他的67篇作品。作品抒发了海外游子思念桑梓、热爱故乡的深挚情感,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愿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的共同心声。

丁马成将整理的近三百篇南音传统名曲,编辑出版成《南管精华大全》三册。

翻开《南管精华大全》,可以看到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传统南音韵味的曲词。

那些年,湘灵音乐社的演出,既有艺术魅力,又有感人的力量。随着南音队伍渐渐壮大后,丁马成积极组团参加海内外各种南音和戏曲的演出活动:1979年5月参加菲律宾东南亚乐会奏;1981年4月参加马来西亚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1983年5月在参加台湾东南亚第四届南音大会奏时,丁马成首次以其新曲出台,获得与会者好评;1983年7月,赴英国北部威尔士参加国际民族音乐歌唱比赛,王月华演唱了丁马成新作《感怀》,荣获演唱组第三名,为中华文化瑰宝南音争了口气;1984年,丁马成亲自带领湘灵音乐社社员,来泉州、南安等地做了几场精彩演出,他的新词新曲如《归里思怀》《望与梦》《母亲》等,都使不同层次的听众耳目一新;1986年2月,参加厦门元宵南音大会唱;1987年,新加坡政府授予丁马成共和国文化奖章,以表彰他献身南音的精神和在传承弘扬南音上作出的杰出贡献。

子承父业探索南音发展之路

1992年12月,丁马成逝世以后,其哲嗣丁宏海继承父志,接任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长之职,沿着丁马成先生开创的南音改革创新尝试之路继续前进。1993年,湘灵音乐社成立了“丁马成文化艺术基金会”。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他们试着将传统艺术与宗教文化相结合创作新作品,编演传播哲理文化的梨园戏,获观众好评,场场爆满。1995年12月,丁马成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湘灵音乐社出版了《南音大功臣——丁马成南音作品评论》一书,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1979年,丁马成捐款给泉州市南音研究社。

1998年6月,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湘灵音乐社和新加坡国家华乐团,以及来自中国泉州的南音艺术家共同演奏《汉唐古乐赋新声》音乐会,将传统南音通过华乐伴奏交响化,观众席上兴奋的情绪和热烈的掌声,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这一创新尝试的肯定。2000年春节,湘灵音乐社还在新加坡举办首次钢琴伴奏南音音乐会。为了培养和吸引年青一代爱好和继承南音艺术,2001年7月,湘灵音乐社联合新加坡义安中学、圣公会中学、圣尼格拉女校等共同举办“校际南音音乐会——雏燕初啼”。2002年1月,湘灵音乐社在圣尼格拉女校配合下,实现传统南音教育进入新加坡的校园。

培元中学在1984年收到丁马成捐款开出的收据

2017年,丁宏海携音乐剧《九歌·意象》来泉州作专场演出。该剧以古朴的南音和梨园戏曲艺术为主轴,融入了现代剧场和舞蹈处理,成为第三届海丝国际艺术节的一个亮点,也为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注入新的内涵;2023年,第十四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在泉州隆重举办,年近七旬的丁宏海也再次率团前来参加。他在大会唱现场称:“南音大会唱为海内外弦友搭建了交流平台,这次我来主要是想带年轻弦友到南音的故乡学习。”丁宏海表示,在父亲丁马成的带动下,如今的新加坡南音不仅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参与和学习,这些年轻弦友正是南音的未来与希望,“可以说,我父亲当年渴望看到的景象,出现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