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温陵志】廖俨:史上开发安溪第一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2-29

廖俨:史上开发安溪第一人

安溪置县以前,曾一度被称为小溪场,廖长官(廖俨)率流民开发小溪场,奠定以后置县的坚实基础

廖长官画像(翻拍)

人物名片

廖俨,字端庄,原籍河南光州汝南县,生于唐会昌五年(845年)。唐乾符二年(875年),参加进士考试,位居榜眼。随后,步入仕途,不断升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刚正不阿,颇有政声。唐末,朱温弑唐昭宗及唐哀帝,建立后梁政权。廖俨愤恨,携家人避乱入泉州,隐于小溪场。在小溪场,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深得民望。

核心提示

“县志叙官推第一,溪场著绩属开先。”讲述的就是廖俨的功绩。现安溪还留存有与廖长官相关的廖氏宗祠、廖长官纪念馆、“乌鸦墓”、灵著庙等文物古迹,各种史料中亦有其史迹的记载。

开发小溪场

受祀灵著庙

廖长官塑像

在安溪县城厢镇圆宅村,有一座并不显眼的寺庙——灵著庙,它是置县前安溪兴建的少数道观之一。该庙正中间祀奉着安溪人耳熟能详的“清水祖师”,其右侧立着廖长官塑像。

据安溪县史料记载,安溪县,原名小溪场,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到唐代时,仍属南安县地。唐中和四年(884年),小溪场有父老姓安名宁,善捕虎,为民除害,乡人崇敬而祀,这是灵著庙的雏形。

那么,灵著庙又是怎么和廖长官扯上关系的呢?记者看到灵著庙内有一副楹联写道:“灵英清溪长官推第一,著绩溪场相公属开先。”廖长官的后人廖先生说,灵著庙的名字就是取自这副楹联两句话的头一个字。还有一副楹联:“翊辅天朝职同首相,济临下宇位比三公。”这是20世纪五十年代殷清澜撰写的。

他进一步解释,廖俨原籍河南光州汝南县,因唐四镇节度使梁王朱温于天祐末(907年)弑唐昭宗及唐哀帝,深为愤慨,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避乱入泉州。后来,廖俨以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的身份来到小溪场。小溪场位于晋江西溪上游,山清水秀,气候温润,且有丰富物产,诸如铁矿、木材、茶叶、水果等。唐代后期,泉州政治、经济、文化、海交外贸日益繁兴,成为文化名城和海交港埠。由于土木建筑和海外贸易迫切需要小溪场的木材、铁矿、茶叶等特产的供应,因而从小溪场到泉州府治的溪流便成为水上交通要道,小溪场的地位也渐趋重要。不过,唐末五代初的小溪场,仍然属于蛮荒僻壤,地旷人稀,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

小溪场的百姓,民风古朴,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臣,德高望重,甚为敬佩,遂奉其为长官。廖俨徙居小溪场后,没有辜负小溪场百姓的期望,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呕心沥血,功绩卓著,为小溪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廖俨不仅亲率族人披荆斩棘,开垦山地,挖渠引水,灌溉农田,而且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招集流民,共同开发小溪场。当时,中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纷纷南迁,有的进入泉州。这些来自中原的百姓到了泉州后,不少因生计无着落,成为流民。廖俨深知安居才能乐业。为了让流民居有定所,他想办法建造房屋让流民居住,“鸠鸿雁而安宅之”。他还经常与流民恳切交谈,劝告他们安顿下来。至今,安溪龙门一带仍流传“大劝”民俗。据说,这风俗源于廖俨招抚流民时,采用座谈会、聚餐等形式劝说流民不要再返回中原而在小溪场安家落户。

灵著庙供奉打虎英雄安宁和廖长官等

当时,小溪场四处烟瘴瘟疫常现,虎狼时常出没,祸害百姓。廖俨组织打虎队,捕杀虎狼,为民除害。唐末,小溪场有位名叫安宁的打虎英雄,善于捕虎,深得乡民崇敬。廖俨任长官时,为布施教化,特于治所东南三里许地方,即今城厢镇圆宅村,建了座“灵著庙”,塑像祭祀,树立榜样。同时,他还招募兵勇予以训练,从而除暴安良,维护百姓安宁。小溪场属山区地带,山上常云遮雾罩,适宜种植茶叶。廖俨为发展经济,倡导在小溪场大面积种植茶叶。据史书载,廖俨曾往南安九日山拜访晚唐名士韩偓,韩偓作茶诗“石崖觅芒叟,乡俗采茶歌”。如此,小溪场百姓安居乐业,小溪场也渐渐成为物丰人稠的集镇。廖俨卒后,后人思廖俨功绩,塑其像置于“灵著庙”,与安宁同祀。

开垦建功绩

安眠“乌鸦墓”

描写廖长官功绩的绘画之招流民拓斯土

疏溪道兴水利

兴儒学办学堂

设场区建凤城

随着小溪场的开发,廖俨又倾注了大量心血,建造小溪场场治之所,亦即后来的安溪县城。为确定场治地点,廖俨不仅邀集有识之士提出建议,帮助进行论证,还亲身四处踏勘,实地考察。经过深入勘察、反复比较,最后选中黄龙山与凤冠山之间的一大片平地。据称,这里北倚凤冠山,得“降凤饮津”地利,南对屹立在苍天的笔架山,兆示文运长兴,西南有黄龙山耸峙,气势隆崇,兼之西北顶端有祥云渡口锁定,乃官桥溪、剑斗溪合流聚气生财之地。如此,在此建城邑,“举目三山及第,出门两水汇源”,必定人丁兴旺,财丰物饶,人才辈出。关于小溪场今天的位置,灵著庙也有记录:“廖俨任长官时,于治所东南三里(今城厢镇圆宅村)建灵著庙。”由此判断,廖长官的治所应在灵著庙西北约三里处,也就是如今安溪县政府的所在地。

地址确定后,廖俨又不辞劳苦,组织人力物力,开始建造城池。安溪民间至今仍流传“廖牛索”的故事,话说当年廖俨为解决筑城所需,组织各个家庭大量制作并捐出麻绳,甚至连自家使用的牛绳也捐出。正是在廖俨的苦心经营下,小溪场场治终于初具规模,为后来的安溪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廖俨为安溪作出的重要贡献。

南唐统一闽域后,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由于小溪场日益发展,地位不断上升,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批准小溪场长詹敦仁的请求,正式建立清溪县。首任清溪县县令詹敦仁,为表彰廖俨建设小溪场的功绩,曾上书南唐朝廷,敕封廖俨为“上柱国”,赐宅“忠爱堂”匾额。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廖俨病逝,就葬在其呕心沥血30年的小溪场周边(今城厢镇圆宅村),詹敦仁亲自在县城城厢圆宅村附近为他选择一块“飞鸦落洋”墓地,并亲题墓碑“清溪长官廖氏祖坟”八个大字,以示敬意。廖长官的墓地俗名“乌鸦墓”,安溪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0月将之列为该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乌鸦墓”周边建起了安溪的金融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墓地仍被很好地保护着。

尽管廖长官开发安溪劳苦功高,然而,泉州和安溪的地方志对此的记载却只有前面提及的寥寥几句,廖氏后人对其开发小溪场的事迹也是语焉不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廖氏后人向记者出示廖氏族谱,其中收录了一篇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纪念廖长官的文章,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前人(廖长官)功德湮没弗彰,是在君子阴行善事。”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廖长官做了很多有功于民的事,却非常低调,不喜欢张扬,致使他的公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据介绍,李天宠是李光地的侄子,这篇文章是在李光地的要求下写的,当时李光地正在“监修邑志”“慨长官言犹在耳”,为使前人公德不至湮没,故撰文记之。

官桥留存故居

县城建馆纪念

廖俨开发小溪场,劳苦功高,也得到上司的赏识。据载,闽王曾多次招廖俨入王府为官,皆被婉言谢绝。后来,闽王又想赠给他大片土地,也被他以“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为由,敬谢不受。他持守高洁,甘于淡泊,由此亦可见一斑。

安溪官桥上苑廖氏宗祠

廖俨故居在安溪积德乡新溪里象苑(即现在的官桥镇上苑村)。廖俨晚年在此处开垦,并和子孙们定居于此。

记者近日来到廖俨故居,发现这里现存“上苑一世祖”宗祠一座,造型保留中原规制,有一大厅二大房一内埕。内埕围墙与主体建筑相连,一大门两侧有小门,坐东北向西南方向。大门口有大埕和外埕,大埕左右各竖两副旗杆石夹。外埕左前有一象牙形池塘,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选在“七星坠地,两象交牙”之处,后坐铁峰山,前朝弥勒山,左犀山,右驷马山,二峰拱峙,蓝溪环绕。廖俨子孙日益蕃衍,现有子孙约70万人。遍布今安溪长坑、尚卿、官桥等地,蔚为大姓,代有闻人。明清时期,又有诸多裔孙,移居国内的台湾乃至海外的东南亚地区。

廖长官纪念馆展示其历史贡献

如今,在安溪县城东岳寺西侧,建有廖长官纪念馆。据了解,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邑令王直道偕邑绅建廖公祠,于邑署大门内西侧崇祀。世事沧桑,廖公祠历代屡经重修,全以民望。后来,廖公祠损毁崩坏。20世纪90年代,在海外侨胞廖苑生等人的资助下,廖长官纪念馆得以重建,新址搬迁至安溪东岳寺西侧。杨成武将军还为纪念馆题名。2002年5月,廖长官纪念馆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依山而建,景致秀丽。

廖长官纪念馆大门

廖长官纪念馆在搬到今址时,曾搜寻旧址的一些文物,仅得石鼓一对,现纪念馆辟出一个房间专门保存。走进廖长官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凤山碑林,碑名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已故)题写。廖长官纪念馆坐西北向东南,主体建筑廖公祠仍树“忠爱堂”牌匾,大殿面积266平方米,宫殿式结构,重檐歇山顶。大门外及左右走廊竖立10根大石柱,雕刻名家对联,很有艺术价值。正面两根朝八仙的石龙柱,活灵活现,雄伟壮观。走进殿内,便见端坐正堂的廖长官塑像,头戴长翅帽,身披朱红袍,左右为福德、功德两龛。

据介绍,如今,廖氏后人每年分春秋两次祭祀廖长官,地点分别在廖俨故居和廖长官纪念馆。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