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海洋文化看泉州·走读⑱】俞大猷:御敌于海上 威名震海疆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2-24

海洋文化看泉州·走读⑱

俞大猷:御敌于海上 威名震海疆

2023年12月23日,“赓续英雄文脉 辉映时代光芒”纪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诞辰520周年大会在洛江区河市镇俞大猷纪念馆广场盛大举行,海内外俞氏宗亲齐聚一堂,通过展示、展演、展览、论坛等形式,纪念这位“文足安邦,武能御敌”的民族英雄。

纪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诞辰520周年大会现场 张九强/摄

1503年,俞大猷出生在洛江区河市镇濠格头村。他少年得志,十五岁时参加童试便考中秀才,然此后科举屡屡受措。俞大猷二十岁弃儒就武,二十九岁时世袭百户祖职,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成为泉州乃至中国海洋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大家。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三月的一天,普陀山附近海面突然刮起飓风,乌云翻滚,波浪汹涌,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此时俞大猷已年逾五十,却是他与倭寇的首次交锋,他身先士卒,愈战愈勇……这场御倭史上有名的“普陀山大捷”最终以明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倭寇被大火烧死、海水淹死者不计其数,饱受倭患之苦的大明王朝久违地迎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

俞大猷一生征战,名震海疆,功勋卓著,留给后世最鲜明的标签无疑是“抗倭英雄”。他与倭寇初交手时正是明朝倭患最为严重的时候,海防松弛、战船破损、城堡颓圮、士兵奇缺,加之海盗倭寇沆瀣一气(“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可谓是内忧外患。

“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为此,俞大猷提出“御敌于海上”的海防思想,主张在海上歼灭倭寇,不给敌人登陆的机会,“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在海洋、港湾、内河设置三道战线,层层防御、步步围堵、以长制短。也正是凭借这一“海防思想”所营造的海防体系,让俞大猷在明朝抗倭战争中大放异彩。

俞大猷还提出建造福船以抵御倭寇巩固海防,他认为,“防倭以兵船为急”,“攻倭兵技,当以福船破之”。“福船又高又大,在海上不易翻沉,可乘风压下,是倭船的天敌。而这功归于‘底尖上阔’的优越船型和水密隔舱造船技艺。”中华俞氏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海魂俞大猷文化保护中心主任俞侨福介绍,这一古代航海‘黑科技’被运用到了战船,一旦船体破了洞也可以单独维修,不影响整体作战,不沉的“福船”也因此成为那个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

俞大猷纪念馆里的福船模型 黄怡/摄

俞大猷出生于泉州,泉州正是福建重要的造船基地,他自己又精于兵事,长期驻守海疆,对战船十分熟悉。为此俞大猷征调或就地建造楼船(即福船),征募精兵上船,组建了一支驰骋东南沿海抗倭战场的威武之师——俞家军。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俞大猷率部转战于福建、浙江、江苏、广东沿海之间,俞家军威名赫赫,“使倭寇闻其名而丧胆”。

“明代最重视海防的可能就是俞大猷,他所提出的‘御敌于海上’这一海防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即使是今天看来,也具有借鉴意义。”泉州市俞大猷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继川表示,俞大猷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很早就意识到海上水师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一支精锐的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只可惜生不逢时,历史终归没有办法重写。

俞大猷著有《洗海近事》等军事著作 黄怡/摄

万历七年(1579年),俞大猷去世。逝前,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将还在想着练兵备战。他将毕生心血浓于《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和武术著作,连同诗文汇编成《正气堂集》十六卷留与后人,希冀助后来者以智慧。其中,俞大猷撰写的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棍术技击理论《剑经》,直至今天仍被嵩山少林寺奉为镇寺之宝。

在那个倭寇横行的年代,闽南各地乡村练武成风,俞大猷以太祖拳、俞家棍和兵战阵法训练军民抗击倭寇,所向披靡,成为保家卫国、守护百姓的一把利器。在今天,各地武馆仍然以阵法演武的形式,纪念这位“古今兵法韬略,无所不究”的民族英雄。俞家棍也走进了校园,开出传承的枝芽,在时代洪流中留下非遗的独特印记。泉州各地还保留着不少相关的遗址,都督第、模范巷、破柴巷等无一不述说着他的治军严明、文韬武略,这些印记在500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存在。

回首泉州海洋文明发展历程,代代都有才人出,俞大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顶级流量”,低调处世、谦逊仁爱的品格更令其为后世之范。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