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纱塔 失传近百年后“穿越”回来的乡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9-15

在农历七月,泉州多数地方会举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过“普度”。这其中包括一项失传近百年的民俗技艺——纱塔。

顾名思义,“纱塔”有塔。绝大部分村落有特定属于自己的“普度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纱塔,一项失传近百年的民俗技艺再次重现人们面前,它有七层楼高(二十米以上),壮观、有气势,让人颇为震撼,吸引了海内外华侨和全国各地的人赶来参观。据悉,这个技艺习俗唯一存在于石狮苏厝村。发源于台湾的它,为何会流传到这里?这中间有着什么感人的故事?塔的技艺特色有哪些?还原这么大一个塔,它对当地人的意义是什么?本期最闽南,跟随记者脚步去探寻一番。

夜晚的纱塔光彩闪亮,特别耀眼。(李苍墀摄)

流传感人故事 失传近百年再现光辉

“塘头鼠、亭下牛、塘边虎、苏厝兔、后宅龙、埔仔蛇、洪窟马、塘后羊、后垵猴、山仔鸡、鳌头狗、后头猪”,这句俗语讲的便是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原龟湖塘廿四都的“龟湖大普”盛会。每年农历七月,是当地普度的重要日子,廿四都各乡轮流举办普度大会,按十二生肖顺序,每年一个乡里当东道主,今年是兔年,轮到苏厝做东,这里最有趣味、最盛大隆重的便是扎纱塔。

扎纱塔敬神习俗源于台湾。明朝年间,在台湾沿海港口,船民扎纱塔以祈求平安,后来便演变成扎纱塔的民俗活动。苏厝扎纱塔传说源于当年一位旅居台湾的乡贤一段奇妙经历。当年恰逢农历七月普度,他带领家眷从台湾鹿港乘船回苏厝,经过台湾海峡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情况十分危急。心内绝望之时,见海上有一艘商船,船头悬挂有纱塔,船体虽然颠簸,却能较为安全行驶。他急忙爬上甲板,向天祈愿:“如若苏某今日能平安回乡,阮厝普度我会结一座更大更美的纱塔敬普度公。”说来也是奇怪,祈愿之后,海上顿时风平浪静,苏某安全回到家乡苏厝。于是他邀来名工巧匠,历时半年打造了一座纱塔。纱塔六面七层,巧夺天工,内设佛龛礼佛,塔中还设置木梯可以登临,到塔顶点燃油锅里的灯芯,灯火通明,引来四邻八里一睹纱塔风采。此后逢兔年,结纱塔便成了苏厝一项传统习俗。至丁卯年(1927年),苏厝纱塔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至今失传近百年之久。今年恰逢癸卯兔年(2023年),苏厝众人齐心,访名师,重结纱塔,重现了这项珍贵的传统民俗技艺。

七层楼高的壮观模样 吸引各地人慕名而来

苏厝纱塔沿用传统六角七层的基本造型,在地面改用钢架逐层安装固定,再进行吊装,完成纱塔的骨架,外面以布覆盖,并绘出建筑人物造型。第一层用六根盘龙柱“支撑”塔檐,二至七层做了围栏,布置人物,用机械进行驱动。塔顶以宝葫芦作塔刹,塔身逐层收缩,用简单的材料,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模仿宝塔形象。塔内各层安装灯光,夜晚来临,华灯齐亮,照耀四方。“世遗点姑嫂塔就在我们这里,我们有意做成貌似它的模样,这样蛮有意义的。”当地文化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