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笋江桥:见证过“万壑西来”的宋代桥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9-15

编者按

笋江桥俗称“浮桥”,始建于宋。旧时其南岸有妈祖宫、观音寺、浮桥古街,北端连接黄甲街、接官亭、山川坛,曾是泉州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乡村和同安、厦门、南安、安溪等地的交通要道。1998年8月,该桥被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40年代的笋江古桥

知州建浮桥以渡行人

笋江桥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外“石笋”附近的笋江上。自黄龙溪黄龙渡至临漳门(新门)一段江流称笋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黄龙江……东流至城西临漳门外,曰笋江。江岸有石,高二丈许,卓立如笋,因名。岸傍一山,俯瞰江流,有大盘石,从山腰至麓,与江相接。长百二十余丈,其穿伏于水底者,尤不可测。宋初邑僧定诸建塔于盘石之上,因名山曰石塔山。”因傍“石笋”又称“石笋桥”,早期先后有名“履坦桥”“济民桥”“通济桥”,俗称“浮桥”。

笋江旧以舟渡。千百年来,笋江桥历经修建、修缮,历史悠久。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泉州知州陆广始造舟为梁,建浮桥以渡行人,名“履坦”,俗称“浮桥”。宋嘉祐六年至八年(1061—1063年),泉州知州卢革及僧本观重修,又于两岸作亭以翼卫,改名“济民桥”。

宋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通判谢仲规复修,改名“通济桥”。后来尽管改为石桥,但民间一直称之为“浮桥”至今,桥之南岸地域也以“浮桥”称之。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陈革(陈孝则,浮桥人)与其弟一同谋划,僧文会、签书枢密院事梁克家助之,将浮桥改建为石桥。工程从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动工,宋乾道五年(1169年)完工,耗时近10年。

改造后,笋江桥为石质平板桥,桥面由94块1米多厚、14米长的巨大条石铺成。为解决两桥墩间的跨度过长问题,笋江桥采用“伸臂式”的砌筑方法,是为宋代泉州僧人首造。建有桥墩15座、16孔洞,桥墩除两头2墩外,均为船形墩,设双向分水尖,以利上游山区下泄来水分流及下游海潮涨漫时分涌。桥长七十五丈五尺、宽一丈七尺,两侧翼扶栏。桥上南北两端桥头各建有4座婆罗门金涂式石塔,塔上刻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两端桥头还分布4尊护桥石将军、4尊石狮(双仰两伏)。桥中央有一石质“中亭宫”,亭中原来配有1尊观音大士像(后改为坐身石将军)。相间桥墩上安置有8座塔、8尊护神、12只石狮。

笋江桥只留残存桥体横立江中

笋江桥与笋江新桥并列于江面

美景“笋江夜色”难再现

南宋庆元(1195—1200年)中,僧了性在笋江桥北低洼处又造两座小石桥相续之,后来又加修一座,以达于临漳门(新门),即棠阴桥、甘棠桥、龟山桥。此三座小石桥在20世纪50—60年代仅留残迹,现已修复。

明宣德(1426—1435年)中,笋江桥石梁断其二,里人张实父子等修补。景泰间(1450—1456年),同知谢琛倡修。成化(1465—1487年)间,运判张庸修两座小石桥之坏者。弘治间(1488—1505年)南梁断,知府李哲修。正德间(1506—1521年)北梁断,知府葛恒修。

清康熙十六年至十七年(1677—1678年),郑经部队在攻击清军时,曾两次炸断笋江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该桥修复竣工。雍正四年(1726年)桥崩,知县叶祖烈修。

1938—1939年,日本侵华时,日机曾炸断笋江桥,后修复。1950年,在原桥墩上架设钢梁,桥面平铺木板。1956年,泉州遭遇大水灾,改建桥梁,将桥上石刻、石建筑、塔幢等拆除,大部分推入江中。1962年又改建,采用钢筋混凝土桥面,桥加高3米,以钢筋水泥铺设桥面,原石桥桥墩基本保留原状。桥宽增至5.7米,全长235米,15墩,桥上有扶栏。1998年,列为危桥。2000年,南桥头第一截断塌。2002年,洪水冲毁3个桥墩。桥两端桥头不见踪影,仅存中间一截残段面对新建的笋江大桥。老浮桥彻底完成了渡人的使命,只留残存桥体横立江中,向世人展示它的厚重与深沉。

笋江桥历经千载风霜,现存古桥的附属文物有北岸桥头护桥石将军坐像1尊、石狮1只。南岸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碑记2方,以及民国时期的“霞州矶”(矶,为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石碑、现代重新修建的“石笋古渡”牌坊。仅存的护桥石将军,人称“石军公”,逢年过节,信众会为它戴上斗笠、披肩,使之不致沐风浴雨,并不时加以更新,成为一方民俗。

古有“泉州八景”,其一即“笋江夜色”。每年中秋夜乘船泛江,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连在一起的倒影;而由笋江桥上向下观看,16个桥孔都倒映着一轮皓月。但随着笋江桥的断塌,此景已无存。

1998年,鲤城区在古浮桥上游50米处建设新的笋江大桥。2005年由原来4车道拓宽改造为8车道,成为沟通市区与江南新区的“咽喉要道”。

笋江桥边曾有古渡头

接官亭附近的石笋(陈英杰 摄)

周边古迹各具神韵

石笋古渡位于浯江段石笋公园内。后五代至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发展、繁荣,笋江两边建有八座码头,石笋古渡是其中之一,木帆船、橹船、舢板、竹排装运部分停泊于刺桐港的番货、异宝珍玩、香料铁器等,穿梭于笋江各古渡码头。

石笋古渡还兼作为迎来送往上级官员的古渡口。石笋位于泉州城临漳门(今新门)外三千坛接官亭附近龟山西南麓。旧时,龟山建有一座山川坛,作为祭祀风、雨、雷、电山川之神的场所,故名为“山川坛”,讹传为“三千坛”。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石笋,在临漳门外、山川坛西。石卓立二丈许,江在其下,故名笋江。”

据《泉州府志》载:“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1465—1487年)郡守张嵓补而属之……”高惠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郡守。因此,可以推断石笋为北宋以前的遗物,然具体时间无考。1961年砌筑石护栏。1986年重修,恢复旧貌。石笋通高约4米,是用七段经过简单琢制、石面粗糙、直径不等的圆柱形白色花岗岩垒叠而成的,整体呈圆锥状,底部粗壮,上部瘦秃,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下部五段周围雕有阴刻斜线纹饰,犹如竹笋外壳,形状奇特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石笋受江风吹栉已逾千年。1961年5月,石笋被列为第一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泉郡接官亭,乃古时官员出城迎接上级官员之处所,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

《重修石笋桥记》碑

诗赋碑记长存人间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笋江桥竣工后,乾道六年(1170年)泉州知州王十朋应邀视察,记以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石笋桥》收录王十朋诗曰:

“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

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

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

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悯!

二三大士为时出,目睹狂澜心不忍。

小试闲居济川手,远水孤舟寇忠愍。

亦有山僧愿力深,解使邦人捐仓囷。

五丁挽石投浩渺,万指硺山登峋嶙。

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飞海蜃。

趾于千尺鲛人室,护以两旁狮子楯。

南通百粤北三吴,担负舆肩走□牝。

论功不减商舟楫,遗利宜书汉平准。

莫将风月比扬州,二十四桥真蠢蠢。

我昨出郊春雨后,鹭点沙汀扬鹰隼。

江亭矫首独遐观,有客南来杯共引。

欲咏河梁拟苏李,颇类鑑湖逢元稹。

江山不逢贤太守,袖手沈吟觉才窘。

况无铁笔拟端明,徒使时人笑蚯蚓。

绣衣屡约吾来游,未遂堪嗟德星陨。

向来尝以记属我,固避牢辞惭不敏。

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

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 ”

对于笋江桥,元代名僧释大圭亦有诗云:“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

明代布衣诗人黄吾野诗曰:“上卿兰棹泛沧烟,谢傅风流尚父年。谬以支离陪未座,还因宽绰调初筵。 五丝自结捐江佩,百戏争口随竞船。水上沙头万千指,定应人说似登仙。”

笋江桥南岸现存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石笋桥记》碑,碑文曰: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立的《重修石笋桥记》碑,碑记称:“泉郡城南以长溪为襟带,笋江据溪之上游,溪遥当往来之冲。水道有深广之阻,宋皇祐初,郡守陆公广造舟为梁以济人,舟浮于水而为桥,名曰:‘浮桥’……嘉庆十年重修姓氏:敕授直隶州知州、例封武略骑尉林文时,贡生林凤游,生员黄清和,监生蔡玉鉴、史承德、蔡泽曜,诰封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乡饮宾王世迪。”

泉郡城南以长溪为襟带,笋江据溪之上游,溪遥当往来之冲。水道有深广之阻,宋皇祐初,郡守陆公广造舟为梁以济人,舟浮于水而为桥,名曰:“浮桥”。其后砌石易舟,故郡志以石笋桥记其寔,而里人口说相沿至今,犹以浮桥名未砌石时。修浮桥者守卢革及僧本观。再修浮桥则转运判官谢重规也。绍兴三十年,提刑陈公与其弟贺州议更以石,僧文会为之募化,而石桥始成。僧了性又造三小石桥与大桥相联络,以达于临漳之门,今桥之长与广□□制也明永乐洪熙间,桥石相继断,里人张实暂架以木,别驾谢公琛噂力补缺,命张实之子钦领其事,以僧憨默者董□□。弘治间,南梁断,知府李公哲修。正德间,北梁断,知府万公恒修。嘉靖三十八年,官断桥以御倭寇,宪陈公复其旧。

国朝康熙十七年,贼断桥以拒追兵,而靖海侯施公复其旧。雍正四年,桥崩,邑侯叶公祖烈修之。雍正距今八十载,桥之倾崎塌陷者已甚,林君文时、余弟世迪与其同侪,既有心于利物亦有志于慕古,于是倂力捐贤其襄其事。凡五阅月而告竣一以便今人之行程,一以续前人之旧绩,而请余为之记。余惟石笋桥之记载,散见襟出自宋迄今,创造续修其姓氏鲜有知者。唯乐善好义,前人非以为名。而履坦蹈夷,后人当知。所自因备採而录之,俾往来有所瞻仰,而今共修诸姓氏亦开列于左,以俟浚之踵起者。若夫谭山川之灵秀,叙景物之清美,此文人游览写怀无关于桥文,兴废故不复赘云。

敕授直隶州知州、例封武略骑尉林文时,贡生林凤游,生员黄清和,监生蔡玉鉴、史承德、蔡泽曜,诰封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乡饮宾王世迪。

嘉庆拾肆年伍月日龙塘王恕思记榜名邃

□文图原载于泉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编《泉州古桥》(泉州文史资料新三十四辑)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