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笋江桥俗称“浮桥”,始建于宋。旧时其南岸有妈祖宫、观音寺、浮桥古街,北端连接黄甲街、接官亭、山川坛,曾是泉州古城通往西南方向的乡村和同安、厦门、南安、安溪等地的交通要道。1998年8月,该桥被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40年代的笋江古桥
知州建浮桥以渡行人
笋江桥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外“石笋”附近的笋江上。自黄龙溪黄龙渡至临漳门(新门)一段江流称笋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黄龙江……东流至城西临漳门外,曰笋江。江岸有石,高二丈许,卓立如笋,因名。岸傍一山,俯瞰江流,有大盘石,从山腰至麓,与江相接。长百二十余丈,其穿伏于水底者,尤不可测。宋初邑僧定诸建塔于盘石之上,因名山曰石塔山。”因傍“石笋”又称“石笋桥”,早期先后有名“履坦桥”“济民桥”“通济桥”,俗称“浮桥”。
笋江旧以舟渡。千百年来,笋江桥历经修建、修缮,历史悠久。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泉州知州陆广始造舟为梁,建浮桥以渡行人,名“履坦”,俗称“浮桥”。宋嘉祐六年至八年(1061—1063年),泉州知州卢革及僧本观重修,又于两岸作亭以翼卫,改名“济民桥”。
宋元丰七年(1084年),转运通判谢仲规复修,改名“通济桥”。后来尽管改为石桥,但民间一直称之为“浮桥”至今,桥之南岸地域也以“浮桥”称之。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提刑陈革(陈孝则,浮桥人)与其弟一同谋划,僧文会、签书枢密院事梁克家助之,将浮桥改建为石桥。工程从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动工,宋乾道五年(1169年)完工,耗时近10年。
改造后,笋江桥为石质平板桥,桥面由94块1米多厚、14米长的巨大条石铺成。为解决两桥墩间的跨度过长问题,笋江桥采用“伸臂式”的砌筑方法,是为宋代泉州僧人首造。建有桥墩15座、16孔洞,桥墩除两头2墩外,均为船形墩,设双向分水尖,以利上游山区下泄来水分流及下游海潮涨漫时分涌。桥长七十五丈五尺、宽一丈七尺,两侧翼扶栏。桥上南北两端桥头各建有4座婆罗门金涂式石塔,塔上刻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两端桥头还分布4尊护桥石将军、4尊石狮(双仰两伏)。桥中央有一石质“中亭宫”,亭中原来配有1尊观音大士像(后改为坐身石将军)。相间桥墩上安置有8座塔、8尊护神、12只石狮。
笋江桥只留残存桥体横立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