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李贽思想背后的“侠义情结”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9-15

核心提示

清同治年间(1861—1875年),在泉州李贽故居曾出土两枚石质印章,一为阳文“卓吾”二字,一为阴文“李贽”二字,印章后为清末缙绅苏大山先生所收藏。苏大山为纪念李贽,在印章的边款跋刊以志:“先生之笔先生舌,先生之文先生血。三百余年土不啮,人可杀兮名不灭。”是的,以身殉道的思想家李贽,宁做自由烈士,不做求怜逃兵,而他的思想亦隐约贯注了中华传统的侠义之气。

泉州西湖公园内立有李贽塑像

与生俱来的真性情

“侠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之侠士虽多特立独行,藐视俗规,但却心存大义,兼爱天下。学者普遍认为,侠义精神滋养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中,墨家和法家思想对于侠义的传播,影响尤为深刻。

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是我国文化思想史的启蒙先驱,其思想对于东亚、东南亚诸国乃至全球,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他的思想又与儒家、墨家、法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在李贽精神思想的背后,时有“侠义”的光芒闪耀。曾被李贽视为知交的“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在为李贽而撰的《李温陵传》中写道:“公(李贽)为人真有不可知者……本息机忘世,槁木死灰人也,而于古忠臣义士,侠儿剑客,存亡雅谊,死生交情,读其遗事,为之咋指斫案投袂而起,泣泪横流,痛哭滂沱而不自禁。若夫骨坚金石,气薄云天。”可见,袁中道也发现李贽是极易为古代忠臣侠士事迹所激励之人,这种真性情是与生俱来的。在李贽的筋骨皮囊之内,侠气早已蒸腾弥漫,势难掩盖。

李贽虽然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但他的见解、思想却远非儒家所能束缚。李贽一生的文章特色在于见解大胆,无所顾忌,一副“毒口”骂尽天下道学的虚伪和贪婪,敢于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教条,揭露假仁假义外衣下的道学家们丑恶的灵魂。李贽的文字就像侠客挥出的雪白刀芒,快且稳,力沉还准,颇似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刚猛路子;另一方面,李贽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为他们发出追求公平的呐喊,对于女性自由和独立则给予支持和鼓励。这些行为在昏暗迂腐的晚明,宛若侠士立马横刀于道口,誓为天下苍生讨说法,也将墨家的“尚同”“兼爱”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