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是艺术 亦是礼仪文化 小小折扇 古风拂过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01-14

 小小折扇 古风拂过

扇子之于国人,不会陌生:美人遮面的团扇,风流倜傥如周公瑾的羽扇,《红楼梦》中宝玉和晴雯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折扇等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有一张分类表,陈列着宋代进口商品目录。其中在日用品一栏赫然出现了一个词——折扇。

难道折扇在古代中国还是一个舶来货?

从这张表上看,折扇确实是宋代进口的稀罕物。在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繁华的泉州港,折扇的进口量还不低,南宋时期还有专卖店存在。

据了解,折扇出现之前,我国扇子家族的成员有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等等。折扇在中华文明历史中出现得比较晚,却后来居上,因其简单随性,成为普通老百姓居家旅行必备佳品;因其艺术品位,让文人士子们青睐有加。到了现代,折扇更是成为收藏大家们争相收藏的珍贵之物。

陈昌明在他的小楼里向大家展示折扇藏品

古城折扇礼仪沉浸式体验受到大家欢迎

清代黑漆描金人物花鸟折扇

折扇美在小而精

一栋普通的小楼里,承载了陈昌明极具个性的收藏史。陈昌明是泉州有名的私人收藏家,玩收藏的时间长,藏品种类多,数量也大,包括名人字画、古代陶瓷酒器、现代陶瓷瓶原装酒、古铜镜、钱币等。他举办过多次展品展览,其中就有“百扇书画展”。

“我为每类藏品都起了一个斋号,放古代陶瓷酒器的叫‘陶醉轩’,放古铜镜的叫‘金光阁’,放钱币的叫‘涌泉苑’,折扇则放在了‘墨缘堂’。”陈昌明说道。

墨缘堂里都是书香味,错落有致地叠放着储存扇面的大盒子。“折扇收藏主要是扇面和成扇。折扇不同于瓷器,可以随时拿出来把玩品鉴。市面上成扇之所以非常珍贵,就是因为不能轻易拿出来鉴赏,打开收放都会让扇子损坏,我收藏的这些也大多是扇面。”陈昌明介绍说,在这些被分门别类放置的扇面里,最珍贵的一副来自乾隆年间进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一副来自民族英雄林则徐。

“明宣宗朱瞻基以皇帝的身份为折扇代言,又有文人画家以扇作画,折扇在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名家作品非常多。”陈昌明告诉记者,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现存最早的一件折扇绘画作品,是明宣宗朱瞻基画在折扇上的《松下读书图》。

“扇面是只有韧纸或绫绢做的面,成扇是指有完整扇骨的扇子,我收藏的扇面比较多。收藏界有说‘一尺扇面两尺画’,同一位画家,同样是花鸟画,一张扇面通常比一开册页作价要多一倍以上,再加上多数名家留有珍贵扇面书画墨迹,向来是一扇抵万金。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折痕凹凸挥洒不易,行气构图均需匠心,扇面书画的创作很能检验一个书画家的艺术水准。”

“纸质扇面是比较流行的材质,还有一种金笺扇面,就是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用它涂饰在白扇面上,制成泥金扇面。多年前我买过一批上海朵云轩新制的泥金扇面,每张220元还供不应求,订货期要长达数月。”

陈昌明的折扇收藏里,独具一格的是对扇骨和扇套的收藏。清代刻花髹漆螺钿扇骨、民国檀香木扇骨、兽骨扇骨、清代扇套等等,让人大开眼界。“扇骨是打开和关闭折扇的开关,它的讲究在于所用的材料和雕工两方面。竹子是扇骨的首选之材,譬如大家熟悉的湘妃竹,也有的用一些名贵木料如檀香木,古人还会用兽牙、兽骨。至于扇骨的雕刻,讲究的扇子会在狭窄的扇骨上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难度非常大。还有将螺钿、银丝等材料嵌入扇骨,形成不同的纹饰效果,看扇骨需要从细微处看精彩。”陈昌明满是自豪地说道,“现在市面上扇套的收藏比较少,它在清代广为流行,面料多为绸缎,上面绣有花鸟、如意、福禄寿、暗八仙等图案。它并非系在腰上,而是作为名贵折扇的包装,是非常难得的。”

张大千柳岸雅集书法成扇(楠木扇骨)

清代古琴刺绣扇套(陈昌明收藏)

林则徐扇面书法(陈昌明收藏)

折扇曾盛行一时

陈昌明在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藏扇漫话》,聊到了折扇的起源。

折扇进口自哪里?目前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宋朝时最初传入本土的折扇,一部分直接来自日本,一部分是从日本传到高丽,经过本土化之后再由高丽传过来的。宋之前百姓们大多使用的是团扇。北宋时期海上贸易兴起,带来了折扇。根据《宋史》记载,早至端拱年间(988-989年),二十余把折扇就作为礼物,被日本使臣进奉给宋太宗。之后,在北宋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国寺里,也出现了来自日本的折扇。扇面上一改本土“画扇”上的花鸟图案,绘以清远萧瑟的山水,意境独绝。《渑水燕谈录》的作者王辟之回忆:“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国扇者……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索价绝高,余时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

从王辟之颇为遗憾的感叹可以看出,作为刚刚才被纳入进口行列的折扇,可能还未在北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海上贸易空前的繁荣,南宋时期,折扇已经大量被进口至民间。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还专门点出了一家“周家折叠扇铺”的名字,印证了折扇的兴盛。可以想象泉州港的这么一个景象:沿港口步行游街,大量进口日用品运到泉州城,那些独具特色,有着艳丽色彩的“怀袖雅物”也被送往各个地区的折扇商铺,商铺人来人往,人手一把折扇逍遥自在。

折扇文化 亦是礼仪文化

扇子还有一个非常具有浪漫气息的名字叫“凉友”。陈昌明说:“湿热的天气让折扇有了繁茂之地。”历史文脉延续,至今,泉州城依旧活跃着一大批折扇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折扇映射出的那份古典与文化气息。

陈昌明自称“墨缘堂堂主”。他说这名字源于他与名人墨宝的缘分,也是缘分与友情的故事。“我的这些扇面大多来自上世纪知名艺术家,那时候,出于喜爱,我会直接写信过去。虽素未谋面,文字交流却让我们成为熟悉的老朋友。”

在陈昌明的扇面收藏里,记者看到了一副一代大家王学仲的扇面作品。“王先生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善,尤长于行草书。20多年前,我奉上润笔,想求得一副扇面。没想到,他真的给我寄来了一副,让我非常感动,要知道,扇面书法需要谋篇布局,是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只能说,这是一代大家的学识和涵养。”陈昌明一直保留着他与这些艺术家的书信,偶尔再读之,仍满是豪情,满心温暖。

折扇是艺术,也是一种礼仪文化。

以推广中华礼仪文化为己任的谢海燕告诉记者:“把玩折扇有礼仪规制,拿扇、递扇、开扇、合扇、盘扇都有一系列规定动作。据说宋朝还流行一种扇礼,如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逢,此刻又不便打招呼,便举扇掩面而过,以免彼此尴尬,也不失礼节,不得罪人。”她在古城泉州组织过多场中华礼仪沉浸式体验,“我们之前也做过一场折扇书画沙龙,参与的人非常多。”

“零基础的人把成扇拿回家后装裱起来,也是对历史的重温,对美感的追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谢海燕说道。

在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商业活动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等种种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下,扇子第一次作为日用品本身,受到了格外的关注。

市民的扇面一挥一摇,不只驱散沿海夏天的炎热,更是有着去城中走走、为寻常路途增添的几分情趣。街上商铺林立、扇子花样翻新,始终不变的是对美的追求。更难得的是,有生长于斯的文人将这些风貌用始于宋的视角与风情一一记叙下来。

来源: 责任编辑:胡梓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