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西街故事】报春巷: 泉州举人与台湾首富家庭的传奇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1-03-15

庄氏大厝与西街间,有一条短短小巷,这条没有门牌的小巷,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报春巷。报春巷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庄家。

西街481号

是一座占地约1600平方米的闽南大厝

这是清代举人庄正的府邸

庄家三代中举

鼓浪屿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

是庄正夫人的亲侄子

台湾新北市板桥区,至今保存着

庄正立下的大观义学碑

在闽台两地留下了许多佳话的同时

庄正见证了两岸无法割舍的浓厚情缘

报春巷的由来

位于西街西段南侧的报春巷。

报春巷内的庄家大厝。

庄氏大厝与西街间,有一条短短小巷,这条没有门牌的小巷,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报春巷。报春巷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庄家。

据年过九旬的庄正第三代后人庄钦厚回忆,锦美庄氏为泉州庄府巷宋少师庄夏后裔,庄正之父庄庆董(1797年-1864年),字舜琴,号馨轩,清代道光年间举人,第六名亚魁。庄正(1835年-1904年),字养斋,清代同治壬戌年(1862年)举人,官居五品。庄正之子庄鸿泽,清代光绪壬寅年(1902年)举人。

庄家大厝内的三块匾额承载着三代人的科举成就。

传说庄家早年贫寒,在庄舜琴出生时,山鸣轰隆,天有异象,乡人认为庄家要出贵人,庄父于是效仿孟母,于清代嘉庆初年举家从晋江磁灶锦美乡(今磁灶镇坂尾村)搬家至泉州古城西街五塔巷口。

庄钦厚说,搬家之后的庄家,子孙果然纷纷考取功名,过去有专门为科举高中的人家报喜的人,被称为“报仔”,由于在人们印象中,常有报仔从这条小巷敲锣打鼓到庄家通报喜讯,于是小巷就有了“报春巷”之名。五塔巷口曾立有一座名为“世科坊”的牌坊,顾名思义,正是用来旌表庄家的世代登科荣誉。

化仇为亲彻底结束百年泉漳械斗

百年前老照片上的庄正(右)(庄瑞莲/供图)

据青阳庄氏后人庄少俊介绍,如今的台湾新北市板桥区西门街5号,是一座百余年历史的 “大观书社”,内有一块《大观义学事业申明碑》,记载着百年前因当地民风剽悍引发的群体械斗,庄林两家携手化仇为亲,兴办义学,移风易俗的传奇故事。

台湾新北市板桥区西门街5号的大观书社。(庄少俊/供图)

有百余年历史的台湾大观书社。(庄瑞莲/供图)

庄少俊介绍,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从闽南入垦台湾的人不断增多,以祖籍地缘关系分类结社的社会群体,在相互来往中,不免产生摩擦,据台湾史料记载,从1769年到1865年,在台湾的泉州人与漳州人之间的争斗持续近百年。

据《台湾通史·林平侯传》载:初,漳、泉械斗,历年不息,及成,犹不通庆吊。维让忧之,以其妹嫁晋江举人庄正。正字养斋,名下士也,至是来台,与维让兄弟合设大观社,集两族之士而会之,月课诗文,给膏火,自是往来无猜。1862年,庄正中举后,年末赴台管理艋舺一带的农田水利。庄正为人严谨,博学多才,他主持引水灌溉,建设农田,深受当地人尊敬,成为板桥泉州人的领袖。

庄少俊介绍说,为了永久性地消弭纷争,由代表漳州人的林本源家族林维让、林维源兄弟,将妹妹林要姬许配给代表泉州人的庄正为妻,以表达化解仇恨的诚意与决心。

除了结下秦晋之好,庄林两家还决定从思想上根本解决械斗问题,由庄正发起,林维让两兄弟出资,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共创教育机构“大观学社”(后更名“大观书社”“大观义学”),免费教育漳泉两地的后辈,自此板桥文风壮盛,乡风乡俗有了极大的改观,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型械斗。

大观义学。(庄瑞莲/供图)

大观义学内的碑记,落款“温陵庄正”,这是庄正1873年撰写,文中写道“风俗必本人心,人心关乎士习;贤才不可遽得,当培养而玉成之。然则化民成俗之原、兴贤育才之道,莫要于建学立教。”可看出庄正有教无类的远见卓识。 

出生巨富侄子建造鼓浪屿菽庄花园

庄正除了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写得一手遒劲隽秀的楷书,这是庄正书赠林维源的楹联。(庄少俊/供图)

据庄钦厚介绍,"板桥林家"在台湾历史上有着颇大的影响力,1774年林应寅由漳州龙溪迁台,其子林平候靠米业逐渐发迹,后代逐渐涉及盐业、船运贸易、垦农收租、钱庄、商行等,光绪年间多次为国捐巨款,据日据时代日本人调查的结果,当时板桥林家为台湾三大巨富之首。

庄钦厚说,关于庄正与夫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庄家提出将爱女林要姬嫁与庄正为妻时,庄正以家贫为由婉拒,但是林家并不嫌弃,后来庄正迎娶林小姐,随嫁婢女二人,来到泉州西街的家中,庄正家贫,人口一下子增加了三个人,日子更难维持。有一天婢女实在忍不住说:“小姐,好久没吃东西,太饿了。” 林要姬回答说:“你饿,我也饿。要不你将绿豆粉拌水煮来吃吧。”婢女照着做后才知道,这绿豆粉对林要姬来说,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洗脸美容的。由于不习惯庄家的清贫生活,林要姬常回娘家,庄正不以为然,又不便当面阻止,在衣橱上题诗一首,林小姐冰雪聪明,一下就明白了,从此便顺从夫志,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庄氏夫妇共有五个孩子,其中第三子庄鸿泽尤为出色, 14 岁就考中秀才,报仔来家里报喜的那天,他还在自家的屋顶天台上放风筝,仍是一副不谙世事的儿童模样。

庄少俊介绍,当时提出将妹妹嫁给庄正的林维源,有个儿子名为林尔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进入日据时期,时任台湾垦抚兼团防大臣的林维源不敢逆旨,于1895年全家内渡,定居于鼓浪屿。1913年,林尔嘉仿台湾林家花园建造了菽庄花园,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今已成为鼓浪屿上著名景点。

收葬骸骨,二人建东岳山义冢

《收葬浮瘞暴骨碑》如今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庄少俊/供图)

庄少俊说,1873 年,林维源被派往泉州公办,时常与妹夫庄正及其友人聚会畅谈, 针砭时弊,助力公益。一日,林维源和庄正一同来到晋江拜访友人,路过泉州城郊晋江池店下辇村,为眼前的荒凉景象而动容。

二人见遍地都是浅埋的尸骨,尸骨曝露在外,风吹雨淋,于心不忍,于是决定建义冢。1875 年,历时两年后这一善举才完工,二人主持收埋尸骨两万余副,当地民众无不感念。1876 年,庄正亲手书写碑记,好友进士陈棨仁为之立石,碑原立于池店镇御辇桥东,现收藏于晋江博物馆。

义冢建于泉州东岳山,少林寺旁原有另一巨石碑文记录义冢,如今已不复存在。

庄家位于泉州古城西门附近,庄正与林维源还在西门一带建公厕,支援农肥,深受当时民众的赞誉,

精雕细琢百年大厝重焕生机

修复完工的古厝。

庄正后人庄瑞莲介绍说,庄家是一座闽南传统的三落大厝(五间三进),是一座由下厅,顶厅,后厅,护龙,双天井组成的大型建筑物,大厝前铺有宽敞的石埕,一共有房间三十八间,入大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榉头间)。

随着兄弟们成家立室,光绪十一年(1885年),50岁的庄正在原三落大厝旁再建一座两落大厝(三间两进,不愿超过父亲规格),现保留完整,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其余空地种植龙眼和竹子,距今都有130多年了。

古厝内曾经的一对鱼化龙木雕,古朴精致。(庄瑞莲供图)

庄瑞莲说,由于年久失修,庄家大厝此前已破败不堪,最近这座大厝终于修复完工。在修复过程中,她遵循闽南古建的传统特色,加上庄家古厝原本的建筑元素,不受一些古建修复的流行元素影响,尽可能地还原了庄家古厝的本来风貌。

大厝后院的老树古井。

水井仍未干涸,只是久未疏浚,已不能使用。

大厝内的造型雅致的小姐梳妆楼,当年在凉亭之上可饱览西街风光。

西街西段的庄氏大厝全景。

策划:许志荣

统筹:杨莹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付秀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