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惠安 石雕

时间:2019-11-26 来源:

一、概述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地方传统美术,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惠安石雕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

惠安石雕主要以本地的石材为主要原料,其中,青石和白石是惠安石雕良材的代表。

青石:

青石质地坚硬,结晶颗粒细小均匀,韧性强,雕刻时不易崩裂,适于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局部的细化,如人物的手脚、花鸟的枝杆等的透雕。是能工巧匠雕凿花草图案、蟠龙、龙柱、狮子或加工板材的上乘材料。以著名的“玉昌湖石”为例,它不易风化,可长久保存,并且非常适宜于龙柱、南狮等器物细部的雕刻。

白石:

白石,其差者,晶体大,颗粒粗,质地疏松,易风化,色彩多样,不宜作为雕刻材料。中者,质地较细密坚硬,不易风化,色彩以灰白为主,间有黑色麻点,常见有绺痕。较好者,民间俗称为砻石、或泉州白,质地细密坚硬,色泽温润,色彩纯净,不易风化,适合用做较精细的雕刻。以泉州白为例,其色泽洁白,质地坚硬。可受海水浸润,在梅雨季节的潮湿条件下,石面不返潮,雨后易干。盛夏曝晒后散热迅速,石面不生青苔。

(二)制作流程

1、工艺流程

石雕成型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据介绍,完整的石雕雕琢过程,包括有选材、打坯、开眼、打磨等几道工序,细分的话,有开坯、放线、打粗坯、拉线条、抓形(开脸)、修坯、打磨等八道次序。其中,打坯和抓形最为重要,如果是人物雕的话,则打坯和开脸最有紧要。

选材,即相石,指大师傅对毛料的形状、质感、硬度、纹路等的全面考察,以确定该料适合雕作的对象。

开坯,即定调,指相好石后,大师傅对该料的作用做出决定,雕什么,怎么雕定出具体的方案,并把上下左右的多余部分打剥。

放线,根据定调的方案,把拟雕刻的图案描在石料上。

打粗坯,或称“镂摘”,即在石料上按照雕刻题材与图案位置,依据所画线稿,将无用的石料挖掉,形成大致轮廓的粗坯。这类石雕工匠是石雕创作中的灵魂人物,称为“大师傅”或“镂摘”,负责选材开坯。

拉线条,大致轮廓出来后,对粗坯进行加工,操作者根据“大师傅”的意图,把对象的形体线条打造出来。

抓形(开脸),又叫“晟”,即继续“镂”之后的工序。这道工序是一件石雕中期工程中的关键工序,负责形体或景物的具体形态的拿捏和局部的细化。在“晟”的工序中,通常需要多人进行配合,较为费时。这些石雕工匠被称“二手师”。如果是人物,由于人物表情直接反映了雕作对象的内心世界,因此,一件作品传神与否,开脸的工作最为关键,也因此负责“开脸”的“二手”在雕刻创作过程中尤显得重要。

修坯,形体出来后,大师傅对该件作品进行评判后,做一些局部的修改。

打磨,即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磨光处理。

现代惠安等地石雕厂在对人物等一类重要作品的创作时,有的还需要先制作同样大小的泥塑稿,采用点线仪,以1:1的比例来制模雕作。

2、关键技法

惠安石雕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线雕、沉雕、影雕和微雕等几种技法。

(1)圆雕

圆雕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刻。一般为单件的雕刻品,大型雕像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一般来说,圆雕要求作品的前、后、左、右、上、下六面都独立成面并进行雕刻,因而作品极富立体感,并以其生动、逼真、传神的视觉效果而形成艺术形象的整体感。

惠安石雕的圆雕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圆雕品种规格繁多,有各式传统的佛像、龙柱、石狮、飞禽走兽和日用器皿等作品,如古墓神道的石雕将军、马、虎、羊、华表,花样百出的鼓椅、挖空透孔的灯笼,神态各异的十二生肖等。圆雕品种中,单狮子就有献腮狮、扒耳狮、卷施狮、北京狮、古钱狮,还有口含滚动石球的绣球狮等等。

(2)浮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地说来,浮雕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当然,浮雕的空间构造也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或兼备某种平面形态。其特点是在平面的底板刻制形象,表现对象形体的长阔比例尺寸不变,形体的轮廓线近似绘画,而前后的体积(厚度)要压缩,压缩后形体的起伏(凸凹),不同转折面的方向,和不同受光面所造成阴暗对比的幻觉,以及透视、层次关系等来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根据脱石面的程度不同,或曰因不同程度的空间压缩,就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浅浮雕。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

浮雕所表现的题材和雕刻技艺与圆雕基本相同,如各地常见的建筑物壁墙的装饰品以及“双龙抢珠”、“九龙壁”等作品。主要用于建筑物中的门额、窗棂、壁堵及柱础等。

(3)透雕

透雕又称镂花、镂空、通花或者镂雕,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技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可从正面透过镂空处看到浮雕背面的景物,有单面雕和双面雕之分。单面透雕只雕刻正面物像,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因此,透雕可说是高浮雕技法的延伸。

透雕多用于龙柱或螭虎窗中。以惠安民间常见的传统透雕工艺程序,就是一捏——打圆坯;二掏——挖掉内部多余的部分;三剔——剔去外部多余的部分;四雕——最后进行精雕细琢的细加工。此类作品雕刻的空间往往很小,因此技艺要求很高。

(4)线雕

线雕,也称平花,一般指以阴线刻画景物的一种技法。其工艺是将石料经平面打平或磨光加工后,在石面上描摩景物,然后用阴线雕刻出景物。它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即石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平面艺术。

线雕大多用于建筑外墙的局部装饰处理,如窗框、腰线石等部位。线雕作品线条明朗,图案清晰,感观效果显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5)沉雕

沉雕也称水磨沉花,它与线雕技法正相反,是将石料经平面打平或磨光加工后,在石面上描摩图案,整体图案呈块面状浅下凹,沉入载体之中,故称沉雕。是一种以线条的粗细深浅程度来表现各种美术图案、文字等的石雕工艺。也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属于平面造型艺术的一种。

大多用于建筑物墙面装饰的雕刻和碑塔、牌坊、墓葬、摩崖石刻、宅居楹联、匾额以及工艺品等的题刻。其中摩崖石刻、碑牌、楹联题刻为最多,沉雕工艺要求线条柔顺、鲜明,字刻保持雄浑、苍劲的原韵。

(6)影雕

影雕的雏形始于清代李周独创的“针黑白”工艺,清初,被崇武石雕艺匠视为祖师的李周,最先把绘画图案与用笔技法运用于青石雕刻之中,之后逐渐发展为现代的影雕技术。现代影雕是从此类传统的“錾凿”工艺发展而来的新技法,至上世纪70年代,惠安石雕厂蒋友才等艺匠在美术界知名人士蒋清奇指导下加以发展创新,并把这一工艺定名为影雕。影雕艺术发展到新秀刘碧兰、张聪明这辈,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它是融合线雕和沉雕的一种创新技法。

其做法是以质地优良、经过磨光后表面光滑如镜、厚度约为1~2厘米的优质青斗石板为材料,在石面上描摩景物,然后在石材表面用“金钢针”錾点,根据錾点的疏密、大小、深浅,雕出花卉、人物等。磨光后的青斗石或黑石的表面呈现深黑色,用尖细工具凿出点后则呈浅白色,因此可以区分不同层次。技艺上乘的作品,黑白层次分明,其观感与黑白照片相去无几。影雕形象逼真,刻画细腻,现代以来,更施以彩色。因其不褪色、可以永久保存的优点,因此经常用来雕刻风景画、人物肖像和照片等。小幅影雕方仅数寸,可作肖像悬挂室内或作墓碑嵌像。大型影雕可达数米,往往作为宾馆豪宅的场景装饰。影雕作品不但细腻逼真,而且独具艺术神韵,最能体现摄影细腻的写实效果和中国画用墨分五色、浓淡枯润的特点,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

(7)微雕

微雕是现代艺匠创新的一种石雕新工艺。这种被称为“微型石雕”的新产品小似果核、薄似蝉翼、巧夺天工,因作品小巧而便于携带,其已成为纯粹的工艺品。

(三)工装器具

大锤、小锤、木把、钢钎、錾缠、撬棍、方嘴、錾仔、錾平、尖嘴、手电钻、剁斧、梅花锤、钢条仔等工具。

三、工艺历史与传承方式

(一)工艺历史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石刻造像的重要发展阶段,惠安最早的石刻作品也恰恰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中原地区人民两次大规模南迁,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的雕刻技艺由此传到闽南。晋代惠安闽林始祖林禄墓葬的石雕、唐末五代时期的王潮墓神道石刻和唐代佛像、佛塔等石雕都保留中原石雕的风格。

宋元时代的中国雕塑的写实技法得到强化,进一步向精雕细刻的风格发展。宋元时期的惠安石雕在唐五代的基础上,逐渐溶入本土的文化因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这一时期,泉州刺桐港日趋繁华,海上交通和对外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频繁,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融合,道教和外来宗教都很活跃,儒释道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甚至摩尼教和谐并存,其时,闽南各地大规模建造寺庙和石质桥梁,影响了闽南一带的传统的雕刻艺术。

明末清中,经历此前260年左右的奠基发展,惠安石雕作品由粗犷转化为精巧细腻,这一风格特征集中体现在惠安石雕的主要代表石狮和龙柱身上,其艺术风格已由简朴、粗犷趋向精雕细琢,并开始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惠安石雕开始摆脱一马平川的中原北方传统特征,汲取了闽南青山秀水的灵气,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南派石雕艺术风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石雕艺人从此迎来创作的春天。建国初期,惠安石雕艺人还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以及集美学村的建设。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短短的二十多年,称得上是惠安石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惠安石雕人才济济,品种突增,工艺创新,佳作灿若繁星,同时,惠安石雕藉以称雄于国内外市场的生产基地也已初步形成。这个阶段,在国内外许多有影响的惠安石雕巨作相继产生,惠安石雕艺匠参加了国内许多著名工程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如福州五一广场毛主席巨型雕像(1977年)、江西45米高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1978年)、“井冈山纪念碑”(1979年)、广东陆丰20多米高的“玄武塔”(1981年);本省仙游县30多米高的“烈士纪念碑”(1984年)、耸立于厦门鼓浪屿东岸、目前全国最雄伟、高达15.7米的人物石雕塑像“郑成功像”(1985年)以及“南京雨花台纪念馆”(1986年)等等。

改革开放后,惠安石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全县的石雕工业由单一的民间作坊,发展成国营、三资、乡镇、个体等体制同时发展,四轮齐转、综合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繁荣的石艺工业体系。全县石雕企业已达500多家,年出口产值达一亿元以上,并走出一条具有独特石工艺内涵的发展再生产的路子。

(二)传承方式

惠安石雕的传承方式一般是以师徒方式为主。惠安石雕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捏、镂、摘、雕四个工序,授徒基本也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惠安石雕的工序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传授,徒弟在师傅的指点下,通过参与雕刻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各项技艺。

学徒入师门三个月之后经过考核,基本合格后进入学习“摘”雕工序。“摘”就是按师傅在石料上勾画图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余的石料。这种剔除是对坯样进行粗加工,操作者同样应领会创作者的意图,才能懂得剔除的面积和深浅适度。一般学徒都是从摘雕的工序也就是扣平直开始,主要是训练拿工具的姿势和方法,正常拿传统工具的方法是左手拇指朝上,其余四指握錾仔的上方,右手拿小锤。握在锤把的尾部,敲打时,錾尖要向外,向左,向右摆动,这样石碴会向外飞出,不会打到自已身上。但是在雕刻时要时刻注意墨斗线,不要挖的太深。錾平就要錾去墨斗线以外的石料,石料是一些基座平面,由二手师傅在旁边指导,按照弹好的墨斗线加工,这个工序的传授的目的,是要徒弟撑握传统工具的使用技巧,学会看简单图纸并能自己处理一些工作中简单问題,学会石雕工艺摘雕扣平直。经过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的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个工序“镂”雕工序。

“镂”就是坯样捏成后,根据需要把内部无用的石料挖掉。镂空石料的技术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石狮要从嘴上挖掉残碴只留一个还没有拳头大的小球,要在嘴里保留掉不出来的小圆球,镂掉四周的石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镂雕工序一般是运用在产品龙柱,龙池,石狮,浮雕堵,有的是透空雕的浮雕产品,有的是镂空,镂空比透空,从工艺角度要难很多,要求雕刻者心要细,按规范操作。镂雕就是把师傅做记号涂黑多余石料去掉,但在用力时要注意,不能太猛,用力太猛会伤到要保留的石筋,石碴清完后,待师傅二次做记号涂黑,不断连续地清除师博做的记号涂黑位置……直到镂空任务完成。这个镂雕工序主要考核徒弟传统雕刻技艺的熟练程度,及对各种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和现场应变能力,还有了解图纸的熟悉程度及构件的结构编排原则,经过考核通过后,进入造型即“捏”坯工序。

“惠安石雕”的“捏坯”就是打坯样,也就是艺术院校的雕塑家口中的“造型”。造型这个工序一般都是一手师傅干的活,因为它需要很多的综合知识,不但要理解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要画好画图,其实打坯样是一次重新创作的过程。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画张平面草图作依据,简单的如浮雕之类的产品,则以购买者提供的设计图纸为蓝图,直接用1:1图纸贴在石板上,把图纸结构以外的石碴取掉,先在石块上画出产品模型的线条,而后进行初步的雕凿。除这个情况以外在在雕刻材料上直接构图的产品不多,除非是经常雕刻的作品,如龙柱、石狮等一些体量不大的动物,在材料上取中线后,按照比例和对称法则直接把记号划在石料上,逐步按照图纸一步一步剔除废料,直至成型。

惠安石雕的第四道工序,细雕。“雕”就是进行最后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这一程序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雕刻技艺,更要具有鉴赏能力。这道工序是在学徒较成熟之际学习的。

四、业态现状

随着现代石雕工具和工艺美术的影响,传统的石雕工艺得到了新一次的跨越,也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首先,石雕石材产业地位突出。在确立石雕石材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决策上,实行政策倾斜扶持,使石雕石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外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县石雕石材拥有企业1185家,从业人员10.95万人,全县石雕生产企业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83家,占全县骨干企业的56.3%,企业出口额超50万元的超过150家,上缴税收1.35亿元,石工艺品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石雕龙头企业已形成规模。

其次,产业链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建设崇武、山霞、洛阳、惠东石雕石材工业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聚集功能的石雕石材生产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制品加工、产品展示、配套包装、磨具磨料、石材机械的生产供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国道324线洛阳及螺阳大红埔、惠崇惠黄公路沿线石材企业为支点,形成一线串球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构筑一道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大道。石雕石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

但是,传统的石雕工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亟待扶持和救护。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多处于封闭状态,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

其次,传统雕刻工艺未能得到充分升华。惠安石雕行业的优势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上,但是,仅仅依靠父子相传、拜师学艺的方式在当今雕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中西结合、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下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石雕石材行业内,最具有艺术价值和知识产权含量的当属雕刻作品。长期以来,惠安石雕行业曾经研制和创作了一大批较完美的石雕艺术作品,而享誉海内外的影雕更被誉为“中华一绝”。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精华作品一面世往往迅速被轻易复制。

五、保护措施

(一)人才方面

由于石雕行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要求程度相对严格,不仅需要有美术、书法、绘画、雕刻等综合性技能人才,更要求其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培养人才方面,目前惠安石雕也在努力。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公会聘请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专家前来指导,有的企业与雕塑院校直接联系,成为雕塑院校的雕刻创作生产基地。但是,这些措施对整个石雕行业工艺美术理论和研发设计等全面提升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惠安建立一所雕刻专业学校,也可以在泉州有关高等院校增设一个雕刻专业,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断为雕刻行业输送各种优秀的人才。

(二)政策方面

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意见、行业准入条件和行业发展扶持措施,从用地申请、财政扶持、品牌创建与保护、开拓市场、产业拓展、人才培育和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扶持。同时加强引导,促进产业互补和多元化发展。

(三)推广方面

惠安的石雕企业产品具有世界级的工艺价值,但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平台,仅仅依靠广告宣传不能实现其产品的价值,而应该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

多参加专业展览会,借助政府资源和行业资源,多与潜在客户互动,让更多潜在客户接受产品。跨界融合,推动雕艺与建筑、旅游等的一体发展,开拓雕艺产业新天地,打响惠安石雕的知名度。

[责任编辑:刘鑫鑫]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