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永春 纸织画

时间:2019-11-26 来源:

一、永春纸织画起源

永春纸织画是闽南侨乡永春县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据《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百花丛中,永春纸织画与杭州丝织书、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由于纸张不易保存,现存最早的纸织画也仅为清初年间作品,加之没有文献记载,永春纸织画的起源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以下,简述不同艺人对纸织画起源的不同观点。

(一)雾里观花(艺人周文虎观点)

相传,隋唐年间,永春桃溪沿岸种植了许多桃树,又被称为“桃城”。每逢春花烂漫时,桃花姹紫嫣红,薄雾笼罩,吸引着许多踏青赏花的人。雾中观花,这种独特的景致激发了当地艺人的创作思维,纸织画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产生出来的。

(二)宫廷绘画与民间技艺的结合(艺人林志恩观点)

与前一观点有重合之处但更进一步。隋灭陈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军队、百工、族人由建康(南京)入永春(时为桃林场)。古代的永春,漫山遍野的竹木林,是制作生活用具的资源,当时人们摹仿陶器图案,在竹编用品上进行纹样装饰。受竹编装饰的启示,宫廷画师把传统中国画与竹编技巧相结合,创造出纸织画工艺。已故艺人黄永源也持此观点。如,黄永源撰写的《永春纸织画简介》提到:“永春纸织画的创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在隋末唐初,宫廷艺术与民间编织相结合,诞生了永春纸织画。”

(三)宫廷艺术流落民间(艺人李自杰观点)

这种说法同样出自于被采访人的叙述,个中细节尚待考证。据说,在唐朝玄武门之变中太子建成中箭身亡,建成太子妃带领孩子及宫中侍女(纸织画织女)前往西域。建成太子妃能书善画,沿途与侍女相依为命制作纸织画,使纸织画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后潜回祖国,居宁夏,又隐姓埋名转居成都金堂县太平乡。直到李斌(李肇永)命为总屯官,才在永春县城办金堂纸织作坊,其子分别经营金堂纸织及贵(桂)亭纸织作坊。

第一种观点只是谈到纸织画产生的外部环境,第三种观点谈的是纸织画的传播而非起源问题,倒是第二种观点谈到了纸织画产生的诱因(受竹编工艺的启发)。目前,在纸织画的对外宣传中基本引用第一种观点。虽然上述三种观点不一,但不论哪一种观点,都向我们揭示了永春纸织画的悠久历史(隋唐年间),反映了艺人的聪明才智。同时,在某种程度也反映出学术界对纸织画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其历史还由艺人自己书写的处境。

二、永春纸织画历史

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据说是陈后主之子(陈敬台)逃亡到永春时,随军的宫廷画师将中国画技与当地民众竹编工艺结合创造出来的。但唐初只是纸织画的萌芽状态,到了盛唐才趋向成熟。唐文宗(公元827-841年)在位时,唐人郑维赋诗:“何物离披最可人,纸间经纬别有因;阿谁巧作维摩手,就里挥毫称绝伦,远山一角都人妙,烘云托月景偏真;经营惨淡关意匠,远擅桃源物色新。”泉州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但元朝以前的文字记载不多,有到了清代才有比较多关于纸织画的文献记载,如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在《纸织白鹤幛诗》中写道:“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妙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墨化尽恒畦盯。”杨复吉在《梦兰琐笔》:“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剪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具。”而王士楨《分甘余话》卷下写到“闽虫纸织画,山水、花卉、翎毛皆工设色亦佳。或言今日中史创为之,余按《留青日札》嘉靖中(1565)设严嵩(公元 1480~1567年)家货有刻丝、衲纱,纸织等画之名则其来久矣”,让我们清楚知道明代就有纸织画的存在且已经相当成熟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是纸织画历史的高峰,永春已有姓李、施、黄、翁、蒋、王、章、郑、洪、庄等10家60多人从事纸织画制作,此后又逐渐走下坡,自清末后开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沉寂。上世纪30年代,仅有李桂亭、章难亭、王华亭、黄芳亭4家。期间,纸织画产品大多销往南洋(东南亚一带),日本侵华时,日寇封锁了海上交通,销路一断,很多艺人没法谋生只好改行,纸织画几乎陷入人亡艺绝的境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黄永源一家。

现存纸织画最早实物为瑞典斯德哥尔摩收藏的清初《耕绘图》,黑白二色共48幅,每幅24.5CM×28.1CM,插图及康熙帝御笔题诗与刻本很逼真。至今,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三、永春纸织画现状与传承谱系

(一)永春纸织画现状

可惜的是,过去永春纸织画艺人出于生计考虑,严守技艺秘密,形成了“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陈规陋习,永春纸织画不但发展缓慢,而且几度陷于人亡艺绝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一息尚存的纸织画不至灭绝,黄芳亭老艺人黄永源夫妇放弃陈规陋习公开授徒,1957年10月12日,以永春县文化馆和工艺厂为基地,黄永源开办永春纸织画培训班,共招收33名学员,培训时间两个月,为永春培养出一批纸织画人才。现能查找到的名字有周文虎(男)、黄德胜(男)、黄添坡(男)、李文恭(男)、邱昆棠(男)、廖春树(男)、郑文深(男)、陈金建(男)、魏秀银、黄秀菊、黄雪、黄淑珍、黄翠珍、黄凤媚、吴梅桂、郑淑仁、郑淑铨、郑淑尊、徐玉笋、周秀琼、邱佳冬、颜文慎、颜秀芹、余湘文、梁秀兰、林美兑、林日清、陈金玉。人员遍布永春县的桃城、五里街、吾峰、达埔、岵山等镇。这是永春纸织画传播史上的最高峰,到现在为止都没能超越这传播一规模。但那一时期,纸织画并没有销路,即使是作为师父的黄永源都还得依靠制作漆器来维持生计。因此,这批学员在经过两个月的培训之后并没有走上纸织画制作之路,即使日后又重新走上纸织画创作的周文虎在五十年代也去了永春电厂。这次的开班办学奠定了永春纸织画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出现了笔者在对永春纸织画现状调查时出现了当地人会在不同时间告诉你永春在某一个乡镇还有纸织画制作的相关情况。

“文革”期间黄永源所制作的纸织画被当成“封资修”遭批斗、游街、纸织画作坊被强行取缔,草图被践踏烧毁,他曾想寻短见被及时发现而幸免。后又被下放当农民(石鼓卿园)。纸织画遂在文革中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后,永春纸织画也在尝试走入市场。1983年,黄永源次子黄德义赴香港考察纸织画市场。1985年,黄德义在深圳南头区一甲东街成立“永达工艺厂”,在发展古典屏风画的同时,批量永春纸织画,在开发市场的同时,把永春纸织画传播到了香港、深圳等地。1987年5月21日,黄永源去世,纸织画事业面临新的考验。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永春特种工艺纸织画,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1988年4月7日,永春县成立“永春纸织画研究会”,会长刘声洽,副会长黄怀远、周文虎、林志恩,黄秀云、李自杰、方永宗、颜振奋、罗达仁、王生佃、尤仁树为理事,颜晓丹、颜光锐分别为正副秘书长,并聘请若干名海内外知名人士为名誉会长。从永春纸织画研究会的组织机构来看,除了政府文化官员、民间艺人外,还有那个年代最好的专门美术人才,如王生佃、尤仁树都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

会议通过永春纸织画研究会章程,会议还组织成立了“永春县纸织画赴榕展览筹备领导小组”,落实参展作品件数。1988年10月15日至22日,由福建省群众艺术馆和永春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永春县纸织画展览在福州五一广场展览馆展出。整个活动有开闭幕式、有研讨会,还有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报道。所展出作品还评选出“优秀奖”与“创新奖”,部分作品被省群艺馆收藏。永春县人民政府又评出优秀奖12幅。展出后,莆田、泉州等客商和回永春探亲的“三胞”纷纷到艺人们家中洽谈生意。 如此,此次的展览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获得极大的成功。这是永春县有史以来组织规模最大、人员最齐、艺术水准最高的对外宣传活动。这使得永春纸织画开始为外界所瞩目,同时也把永春纸织画带入了市场。从那次的展览作品目录看,我们可以知道永春纸织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永春的主要制作者,他们分别是黄永源、黄秀云、周文虎、林志恩、王生佃、方永宗、李自杰。

可惜的是,这次展览之后,纸织画研究会再也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了,中间还有两次人员调整(1989、1998年),具体如下:

1989年6月27日,“永春县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改选“永春县纸织画研究会”

会 长:刘生洽(县文化局局长)

副会长:林志恩、周文虎、方永宗

秘书长:颜晓丹(县委宣传部干部 )

理 事:尤仁树、王生佃、方永宗、刘声洽、李自杰、林志恩、周文虎、黄秀云、颜振奋、颜晓丹

1998年5月21日“永春县第三次文代会”改选“永春纸织画研究会”

理 事 长:郑文灶(县文化局局长)

副理事长:周文虎、方永宗、林志恩

秘 书 长:方永宗、林志恩

上世纪八十年代150元相当于普通工作人员一个月工资的话,现在我们随便在饭馆吃一餐都不止是两三百元,而制作一张纸织画成本却在提高。如此,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纸织画还是很有利润空间,而当下纸织画制作的利润空间早已变得十分有限。此外,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艺人尽可以关起门来拼命制作纸织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艺人们就不得不开始考虑市场的问题了。这在客观上逼着纸织画进一步走向市场。如最早在永春八二三中路249号开设的永春纸织画真武画室,就开始改变艺人在家等客户上门的做法,主动面向市场,同时也标志着生产与销售的进一步分离。现在,在永春县城(五里街镇与桃城镇)共有三家销售纸织画的店面,分别是永春纸织画真武画室(1997年)、桃源纸织画院(2005年)、永芳纸织画社(2000年)。同时,艺人的下一代开始登上舞台,如林伟欣(林志恩的儿子),周梅森(周文虎的儿子)。当然,这些销售者同时也还参与纸织画的生产。

随着生产与销售的逐步分离,纸织画制作的织与画也在逐渐分离。以前,纸织画制作都由艺人自己作画,自己编织,现在基本变成只织不画。这种局面的出现在某种层面也反映出纸织画销售的数量在增加而形成的产业链的利润分割。同时,也还应看到永春纸织画传到林伟欣、周梅森这一辈人手里已经不再擅长绘画,只剩下手艺了(编织)。同时,方永宗因为制作纸织画利润有限而改行从事设计,把纸织画编织技术传授给他的妹妹方碧双,目前只有在参与展览时才偶尔动手。

同时,艺人也开始接受客户的纸织画订制,以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如林志恩在九十年代末期制作了上百张的毛泽东画像,这是为四川的一位收藏家特地制作的。

目前,这三家永春纸织画的经营规模并不大,门面也不突出(只有周梅森经营的桃源纸织画院装修得算比较有文化品位,但自称马上要倒闭了),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拓市场。如永春纸织画真武画室充分利用父亲林志恩的影响力,营造“真武”品牌,除在店中销售外,应用当代科技手段网上营销,同时还与厦门、泉州、福州、武夷山、南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深圳等地旅游景点合作销售,把纸织画开发成旅游纪念品。经营纸织画的同时,也从事字画装裱、画框制作等相关业务,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周梅森与父亲周文虎一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规格限制,制作出《中国古典百米长城》(1995年)、《百米百虎纸织画长卷》(1997年)、《百米五百罗汉》(2002年)及刚刚完成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百米长卷》(2010年),在大大提高永春纸织画的知名度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周氏父子主动追求纸织画的文人品位,在色彩上的运用上摒弃民间大红大绿的俗艳,自觉追求清新、淡雅的格调,以提高作品的价格。为了寻求纸织画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周梅森在十字绣的启发下开发出新的纯手工制品——纸织绣,目前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同时,他们还在在上海、深圳等地授权委托他人开拓纸织画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艺人们也在或创办学校或开展培训的方式培养人才,如周文虎在1999年创办纸织画学校,于2000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可惜这些学员学成后都陆续参军去了。2004年准备招第二批学生,但到2010年,他再也没有此想法了。他甚至后悔让他的三个儿子全部从事纸织画这一职业,以致于现在还在为生存的问题奋斗。

回顾办学经历,周文虎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办学办工艺厂都很不容易,我以前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一两个月以后,就回去自己开店生产,把价格压得很低,抢占了市场。我的画一幅卖200元,他就卖100块钱,不明真相的人就会找他买;另一方面学生学了半桶水,产品粗制滥造,毁坏了纸织画的声誉,这一点是最可怕的;最后一点是如果纸织画艺术学校招了外地的学生,学生学成后到全国各地发展,虽然纸织画可以发扬光大,但就不是永春的特产了。当然,最主要的是现在没有市场,学生学完后又改行了”。

这是周文虎的尴尬,也是永春纸织画在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周梅森在2009年与永春县残联合作开展纸织画培训班,培训与推广纸织绣,收效甚微。现在永春地面上没有新增加一家纸织画作坊。此外,林志恩虽然在网上公开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发出对长江以北的兴趣者免费传授纸织画技术,但当笔者让自己的外地籍学生(山东)去了解纸织画的具体制作情况时却无功而返。

随着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来,永春纸织画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分别获得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5年)。永春纸织画被编入乡土教材(2005年),开始走入中小学课堂。艺人们也主动参与教学,如周梅森在永春县城五个学校(永春二中、永春华侨中学、永春特殊教育学校、港永幼儿园、沧满幼儿园)建立教学基地,林志恩也参与永春一中、崇贤中学的纸织画普及教学,让年轻的一代知道、了解纸织画。目前,永春纸织画已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一人(周文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两人(李自杰、方碧双)。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参加各项目展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家门到各地进行纸织画的现场编织表演,并且时常在各大媒体亮相。

但,轰轰烈烈的活动却没有改变永春纸织画日见萎缩的局面。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较,今天的永春纸织画制作艺人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今天只有林志恩、周文虎、周梅森、李自杰、方碧双五家)。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选在给艺人带来荣誉及一定的物质利益外,也造成了艺人间相互拆台,关系的极度恶化。

(二)传承谱系

此外,还有方永宗、方碧双(永方字号)及李自杰(神州字号)。

四、永春纸织画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与传统纸织画相较当下永春纸织画制作发生了如下变化:

1、绘画方面:

传统纸织画的“开脸”与当下的“开眼”不同。历代以来,纸织画都是以传统的历史题材为主,绘画时,脸部留着空白,待编织后再以实笔“开脸”,当下纸织画创作则绘画时都把全图画好,编织后再“开眼”。这两种不同方法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此外,林志恩、方永宗把西洋画的素描明暗和色光变化的方法应用到纸织画的创作中。

同时,由于市场的需要大大扩展了纸织画的表现题材。

2、材料方面:

材料上,方永宗用金色和有色纸代替传统纯白色宣纸作纬线编织纸织画

3、工具方面:

林志恩在继承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借鉴挂毯和草席编织的技术,制成“竖式脚踏编纸机”,手足并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厂房空间利用率。后又到苏州、杭州工艺厂、研究所参观学习,再度改良织纸方法,制成“裁剪、编织同步运行的织纸机”。

以前裁纸都是用自己打磨的小刀,后来用铁锯条或高速钢磨成。自从市场上有了美工刀产品,不用再为裁纸刀具操心。方永宗首次采用刮胡刀裁纸条,一直沿用至今。

4、编织方面:

周梅森发展了其父亲周文虎“周氏拼方”的基础上,首创“纸织绣”新产品,不用毛笔作画,经过设计,裁,织,拼,穿,压,方块的线条灵活织出方块色彩的图案。李自杰把纸条割得很细,提高编织密植度,每平方米可达100目以上。

5、表现形式:

周文虎、周梅森父子研制百米纸织长卷,林志恩研制双面编织的裱褙粘贴。

总之,永春纸织画在绘画、材料、工具、编织、表现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在工具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反应了艺人们灵巧、聪明的智慧。林志恩介绍,通过他改进的织机已经可以半机械化编织了。

(二)同时,我们也发现永春纸织画现状存在下列问题:

1、艺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绝大部分纸织画艺人只有中学毕业,所接受的有限文化知识,加上日后繁重的生活负担使他们很难进一步的提升,摆脱小农意识。

2、年龄老化

周文虎(1938年)、林志恩(1942年)、李自杰(1946年)、黄秀云(1943年)都在七十上下。其中,只有周文虎、林志恩有培养下一代的继承者。

3、画与织的分离

随着生产与销售的逐步分离,纸织画制作的织与画也在逐渐分离。以前,纸织画制作都由艺人自己作画,自己编织,现在基本变成只织不画。这种局面的出现在某种层面也反映出纸织画销售的数量在增加而形成的产业链的的利润分割。这是纸织画市场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使一部分优秀画家参与纸织画的制作,当然也有可能出现作品的粗制烂造。同时,也还应看到永春纸织画传到林伟欣、周梅森这一辈人手里已经不再擅长绘画,只剩下手艺了(编织)。

4、作品大同小异甚至雷同

由于编织前的画作绝大多从仙游一带买来,造成永春市面上销售的纸织画作品大同小异甚至雷同,进而使永春纸织画流于低俗的商品画。而自己创作的纸织画有的又和他们的老师辈一模一样,如笔者在李自杰家里看到的《寿八仙》与黄永源创作无出其右。

5、纸织画销售市场混乱

同是一张作品,当地人买与外地人买在价格上往往会相差数倍。此外,不同艺人或销售者为了占据有限市场,往往相互间也会压低自己的价位。混乱的销售市场造成了纸织画的恶性竞争。

6、对政府部门极度不满

几乎所有艺人对政府极度不满(这包括现在还在职的公务员方永宗),认为政府在对纸织画扶持上要么不作为,要么不力。官员的工作作风尤其令他们反感。

7、家庭方式手工作坊制作纸织画

虽然,现在艺人们都把自己制作纸织画的场所更名为画院、研究所,但却没有改变“以家长为中心,妻子儿子媳妇齐上阵”的家庭手工作坊制作纸织画这一模式。

(三)永春纸织画存在上述不足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而事物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发展的必然。如此,在对永春纸织画表现出上述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前,有必要对永春纸织画自身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1、永春纸织画自身特点

(1)何为永春纸织画

福建永春出产的一种民间特种工艺品。开始于盛唐,制作精细,在宣纸上绘好图画,用尖锐小刀裁成粗细均匀的经线,另用空白的宣纸切成细条纬线,然后放在特制的织纸机上经纬交穿,织成各种画面,作为喜庆吉日的厅堂墙壁上的点缀用品。(《辞海》1990年10月第1版)

(2)永春纸织画最主要的特点

按上述定义,永春纸织画最主要的特点在于画后的编织。按笔者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纸织画作品(黄永源作品),(年轻时黄永源拜仙游李霞为师),作品格调朴实典雅,具有一定的传统功力,但很难与优秀的国画名家相比。而当下纸织画艺人的绘画能力又与黄永源远远不能相比。如此,为永春纸织画带来巨大声誉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编织,而非它的绘画。但在这两者之间,为了提高纸织画的艺术品位,黄永源强调绘画的质量决定作品的灵魂,编织只是手艺。“不懂绘画的人只要有耐心,人人都能成为编织手”,又言“惟绘画可学一辈子”。(《黄永源与永春纸织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51页)在当下的纸织画制作中,编织主要由艺人的家属完成(老婆、儿媳、女儿)。

2、永春纸织画出现上述不足的原因:

(1)没有解决好画与编织这二者的关系

如果抽掉编织,永春纸织画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编织唯有耐心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如此,艺人为了生存,便会严加保守编织的秘密。想扩大纸织画生产规模,但同时又想保持工艺的技术秘密,避免市场竞争——这是很难解决的矛盾,这是永春纸织画的发展的困惑!这也使得当下艺人在技艺传授时又重新出现“传内不传外”的怪圈,虽然他们自己谈到曾收过学生,这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一种倒退。同时,当下艺人没能在绘画上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在有限的市场下便只能相互攻击,相互拆台了。再者,绘画水准如果提不上去的话,永春纸织画便只能流于低下的商品画,这反过来又使纸织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2)永春纸织画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永春纸织画作为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地位低下。解放以后,纸织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来就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圈,人们对纸织画的欣赏与评价大多建立在新鲜、稀奇、稀罕等猎奇心理,而非把它当作一门真正的艺术加以研究,使之未能吸引优秀的艺术人才参与创作。

(3)纸织画的销售面狭隘

就永春县而言,消费者购买纸织画用于自己装饰居家的人占不到永春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绝大多数的购买者是为了赠送客人,特别是海外华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许多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侨手中已拥有大量的纸织画。因此,作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稀罕之物的永春纸织画开始变得不再新鲜,甚至有点变得审美疲劳。这在客观上造成纸织画价格急剧下滑。

(4)永春纸织画与当代审美经验的疏离

绝大部分的永春纸织画以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为作画题材,缺乏创新。长期以来,艺人们根据订货人需要可大致分为:作为礼品的《罗汉图》等,生意人偏好的《骏马图》,官员喜欢的《虎图》,教育界人士爱好《山水图》,而作寿则喜欢以牡丹为题材,如《花甲添春色图》等。这种模式并没有因为时代审美观念的变迁发生改变,而是一直延续到当下,这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永春纸织画与当代审美经验越来越疏离。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永春县城开店销售的纸织画,除了题材老化外,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也基本不高,这使得本作为居家装饰的纸织画很难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试想,如果把一张纸织画挂在装修风格为时尚、个性、简约的客厅,它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就会变得非常明显,甚至会显得不伦不类。这也使得早已名声在外的永春纸织画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艺人在对纸织画的宣传时变成了盲目炒作。

五、永春纸织画前景展望

李砚祖在《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中指出当代的民间艺术有两种存在形式: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和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是存留在偏远、落后的乡村民间生活的艺术,数量少,处于消亡过程;市场态的民间艺术指在城市市场、旅游市场的各种民间艺术品。笔者认为永春纸织画则是介于两者之间一种特殊状态,泉州天然的地理优势,闽南独有的文化背景使我们从未怀疑过永春纸织画的生存能力。自宋以来,泉州便是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元代成为继亚力山大港之后世界第二大港,对外交流频繁;闽南与东南亚各国的民间交往从未间断,自古以来,闽南人就有到国外“讨生活”的习俗,永春是著名的侨乡,有着浓厚闽南文化底蕴的纸织画作为维系乡情的纽带,具有较广阔的国外市场空间优势。所以它不象内陆偏远地区的一些窗花、木版画等民间艺术,随着社会进程愈快,其消亡进程愈快。所以,尽管出现销路的局限及市场的分化,永春纸织画还是向前发展。

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永春纸织画出现了编织工具的改进与编织技术的提高,而绘画却急剧下滑的发展局面。如此,我们在为纸织画材料工具变革而兴奋时,更加担心纸织画的未来。如果未能很好地解决绘画与编织的矛盾,继续强调技术的保密,没能提高绘画性,纸织画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反而有可能沦为越来越低下的商品画。而如果不强调技术的保密性,永春纸织画就没有什么市场竞争优势,这是永春纸织画发展的困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切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它的规律,这点永春纸织画也不能例外。只有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职业的消费者需求,纸织画才有它的广阔发展空间,而这需要在绘画与编织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更需要在纸织画的创作队伍中注入新的活力。

六、政府保护永春纸织画的措施与发展策略

(一)政府保护纸织画的措施

1、鼓励创建大师工作室。鼓励创建大师工作室,并对工作室进行资金支持。

2、鼓励大师带徒授艺。支持、鼓励周文虎、周梅森、方碧双等大师带徒授艺,共带徒12人,并进行双向补贴,共划拨28.36万元。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3至2015年,划拨抢救保护资金34.36万元。

4、列入濒危艺种三年抢救保护范围。将丝织画列入濒危艺种三年抢救保护对象,对其进行更大力度的保护与扶持。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此部分小点可进行总结概括成大点)

1、明确定位找准目标

“民间特种工艺品”(《辞海》)必须得强调绘画性,这是永春纸织画的自身特点。如此,永春纸织画的发展弹性很大,既可以保持它的民间特性,由民间画工来创作,又可以邀请名家参与以提高纸织画的文化品位。因此,永春纸织画可以根据目前的自身情况进行定位,创作出不同层次的作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要。

2、齐心协力

(1)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艺人间互相攻击,相互拆台。黄永源的女儿坦言:纸织画要发展,首先要团结,心要齐。由于门户之见与有限的市场,各艺人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彼此同行却无法展开正常交流,以期共同提高。当然,这种团结合作还包括与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开展这么多年来,许多政府部门大多在需要举办相关活动或上报项目时才会想到这些艺人,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极易流于形式。所以,政府与艺人的团结协作更为重要。

(2)与专业绘画人士合作

由于艺人擅长编织而绘画层次不高,因此,寻求与专业人士,特别是名家合作,这是快速提升纸织画文化品牌最有效的途经,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永春纸织画的知名度。周文虎、周梅森父子近年来创作的百米纸织画就是与专业画家的合作而取得的成果。

3、培养人才

(1)与地方美术院校合作。创办学校,造就织与画的人才,无疑是培养纸织画接班人,繁荣纸织画事业最直接的途径,但必须吸收艺人办学的经验与教训(如2000年左右,政府批一块地给周文虎创办纸织画学校,最后的结果是地转为他用,学校现在也没见到影子)。艺人办学有他的优势但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目光狭窄、文化程度不高、画工不足便是他们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与地方美术院校合作的优势至少在于:1、教学设施、设备与学生素质有保证。2、不需要太多的经费。3、可以看出艺人的诚意。

(2)让纸织画走入课堂。不仅在中小学课堂开设纸织画知识讲授,而且把纸织画的编织技术作为手工课来实践,以培养学生从小对纸织画的感性了解,增加对纸织画的感情,在培养纸织画后继人才的同时也在培养纸织画的潜在消费者。国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在这点上做得最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加以吸收总结。

4、收集史料开展研究

虽然现在永春号称研究所或画院的有好几家,如永春县义亭纸织画工艺研究所、桃源纸织画院、神州纸织画院,但基本是纸织画制作的家庭作坊,并没有开展学术研究。今天,关于永春纸织画的起源、定位等问题都还有待讨论研究。

5、创立纸织画博物馆

在收集史料、实物的基础上,建立纸织画博物馆,健全收藏制度,供人们参观了解,并且把永春纸织画更名为“永春画”,使它成为永春历史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并使之成为旅游的文化景点。

6、多渠道开发纸织画产品

除了打造纸织画的高档产品外,还可以与旅游部门配合开发纸织画的旅游产品,形成多种不同价位的产品,以进一步扩大纸织画市场。周梅森创造的“纸织绣”便是纸织画的纯手工变种。

7、与外界开展学术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外界开展学术交流,让外界知道了解大永春纸织画,还可以找寻自身的不足。

此外,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艺人原创作品,鼓励艺人创新。如此,我们便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早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各国和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永春纸织画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刘鑫鑫]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