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石狮通草画

时间:2019-11-26 来源:

一、通草画概述

通草学名通脱木,又称木通树、天麻子,属于五加科的灌木,在华南尤其是广东种植面广,最初的用途主要是用来治病,后被民间用于制作人造花。19世纪初,作为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聚集了大量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因欧美18世纪掀起的中国热而使反映中国民情的风俗画需求量剧增。由于进口水彩纸价格昂贵,普通画匠买不起,只能就地取材,把通草的根茎切片加工为薄而透明的通草纸来作画,因此,19世纪广州兴起的通草画就是指绘制在通草纸上的水彩画,又称通草水彩画。广州的通草水彩画是专供出口的大众商品画,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广州通草画诞生之初就是外贸商品画的产物,因此,19世纪末欧美对东方风情的热忱转移到日本之后,广州的通草画艺术就逐步没落了。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0年各地政府把当地艺人集中管理,成立各种工艺厂,通草画这一民间传统工艺才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福建石狮的吴为佳先生通过数十年遍访名家、钻研实验,终于在1970年制作出了第一张石狮通草画——《松龄鹤寿》,在广州平面通草水彩画的基础上,借鉴草雕、草扎等民间工艺发展出了立体浮雕式的石狮通草画,在全国工艺美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4年,工艺美术大师吴为佳去世后,他女儿吴小锦继承父亲遗志大胆创新,通过对材料的改革发展出了“贞观香绒画”,使石狮通草画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石狮通草画制作工艺

(一)原辅材料

早期石狮通草画使用的通草原料主要来自云南,后来改用台湾产的通草更细腻更易于着色。吴小锦在石狮通草画基础上创新的“贞观香绒画”的香绒原料则来自日本进口的白绒布,表面更纯白有光泽,设色更鲜艳逼真。

(二)制作流程

1、工艺流程

一幅通草画的制作完成涉及构思草图、素描稿、通草切片、通草纸加工、通草纸雕刻、通草纸粘贴、勾线上色、背景制作、整体调整装框等几十道工序。“通草画的工艺是通过人工画、剪、雕、刻、粘、贴、黏、喷、构、框等诸多繁杂的技艺而最终形成的艺术品;贞观香绒画是在白绒布上作画,巧妙运用通草画技艺的制作方法,二者互补融合而成”。

(1) 构思立意

构思立意是判定一幅通草画艺术价值高低的关键,通常是根据选好的表现主题勾勒草图,然后不断修订直到符合自己的艺术构想为止。

(2) 素描稿

构思立意完成之后就可以依照草图开始素描稿环节,该环节主要是通过素描艺术语言推敲人物或花鸟的造型并整理线描稿,同时确定整张画面的明暗关系。

(3) 通草切片

通草切片是开始通草画制作的第一步,吴小锦说创作前的取材是通草画成败的关键,好的通草根茎粗壮,质地洁白晶莹,切片制成的通草纸薄而透明,易于着色作画。“通草”选材要领:①“通草”产地云南最佳,台湾第二;②生长期为两年以上,根茎较粗壮,切片抛光较为平展;③不受虫害蚀袭,质地洁白,选材为上好;④张力强的通草纸,创作才具活力;⑤通草纸要平整、无损、无瑕疵,增强画面的完美;⑥把握通草纸的干湿度,防干裂,确保通草画的光泽和亮度。

(1) 通草纸加工

通草切片制成通草纸之后还需要经过机器打磨、药水浸泡和机器烘干等三个加工环节。机器打磨是为了使通草纸拥有丝绸般光滑平整的质地;药水浸泡既为了防腐又为了使通草纸更加洁白细腻,这种浸泡通草纸的药水由吴小锦女士自己配制;经过一周时间药水浸泡的通草纸取出之后,就可以用机器烘干备用了。

(2) 通草纸雕刻

通草纸雕刻就是运用剪切、刻削、压卷、黏合等技巧表现出人物、动物或花草的立体结构造型。

(3) 背景衬布制作

背景衬布制作是通草画的基石,因为所有造型的通草纸都要黏贴在衬布上才有完整的画面和构图。而且石狮通草画还充分利用丝绸布透明特性与中国画传统美学的内在契合点,采用多层衬布营造物象虚实远近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4) 通草纸黏贴

通草纸黏贴就是把雕刻好结构造型的通草纸用特制的胶水固定在背景衬布上。黏贴时既要小心对好位置,又要控制好拿捏的力度以免手中雕刻好的通草纸变形,同时还要把保证通草纸牢牢地黏贴在衬布上防止脱落。

(5) 刷特制胶液

毛笔勾线设色之前还需要在雕刻黏贴好的通草纸上刷一层特制胶液,目的是使画面更栩栩如生、颜色更鲜艳逼真。但这层胶液不能机器烘干只能放着自然阴干,通常要一到两天。

(6) 勾线设色

通草画的勾线设色基本上是沿用中国工笔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当然在颜料上较工笔画色系更丰富、色彩更鲜艳。

(7) 整体调整装框

最后就是仔细推敲画面的造型和色彩,对画面做整体调整并选定和画面搭配的框的颜色和款式,使通草画作品锦上添花。

2、石狮通草画的关键技法

石狮通草画的关键技法主要是通草切片、通草纸雕刻、药水调配。

(1)通草切片

手艺不好切割出来的通草纸尺幅小、厚薄不匀没法使用。

(2)通草纸雕刻

应该说石狮立体通草画最主要的特色和关键技法就是通草纸雕刻,要娴熟掌握各种切割、压卷、雕刻等技法才能实现物象立体结构造型的栩栩如生。

(3)药水调配

药水调配涉及到商业机密,吴小锦表示不便透露,只知道是绿色环保的纯天然合成液体。能使通草纸更洁白细腻、光滑如玉、柔软如丝,且永不腐败。

(三)工装器具

毛笔、颜料、烘干机、浸泡容器、镊子、圆规、剪刀、割圆器、铁笔、铁棒、刷子、黏合剂等。

(四)石狮通草画的发展创新

1、材料

石狮通草画最主要的发展创新就是材料工艺的创新。

顾名思义,通草画最重要的材料就是通草纸,通草纸的好坏取决于通草原材料和通草切片加工工艺的好坏。石狮通草画早期多用产于贵州云南等华南地区的通草原料,后来改革开放政策使吴氏家族有机会接触并使用了质量工艺更好的台湾产通草。

从吴小锦开始,一直致力于解决通草纸尺幅小容易破裂限制了通草画创作空间的问题,并最终研制出以日本进口白绒布替代传统通草纸的新工艺——“贞观香绒画”。吴小锦把这个新画种取名为“贞观香绒画”,意在表达盛世出佳作,也激励自己不断创新出彩。“这种白绒布是由多种纯天然植物提炼加工而成,材料特质远优于传统通草纸,更细腻洁白、柔顺光滑,更易于着色且更鲜亮艳丽,且不受尺寸限制可以制作大尺幅的通草画,当然价格也更昂贵。”

其次,颜料也由早期制作粗糙的国产颜料升级为制作精良的进口颜料。

2、技法

石狮通草画在技法上的创新是吸收借鉴泉州民间羽毛雕刻和草扎工艺,把平面通草画发展为立体通草画。石狮通草画还把国画,水彩画、工艺画融入其特色之中,使通草画产生更加迷人的艺术效果。

3、题材

传统的通草画题材多为花鸟草虫、清末市井民俗和人物肖像,石狮通草画至少在两个题材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一个是海底世界,如吴小锦《热海藏珍》(见图1),这是前所未有的;另一个是当代生活,如吴为佳的《东海凯歌》,画面展示了福建前线女民兵飒爽英姿海上练武的意境,充分展现了通草画艺术作品的时代性。

三、通草画工艺历史

(一)通草画创始年代

“通草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当时获得朝廷允许与外商做生意的只有广州十三行,商行就召集了一批广州画匠,在西方画家的指导下,将西方绘画原理引入本土绘画中,创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画。作品造型逼真,色彩浓艳,多以西方古典写实手法反映清末社会生活场景和风土民情,是西方了解中国,特别是广东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的重要窗口,因此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由于色白细腻,西方人把通草纸称为“rice paper”即“米纸”。据史料记载,1836年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约有30家店经销通草画,大的经销店曾雇佣两三千人制作通草画,其盛况可见一斑。究其原因,19世纪广州通草画的兴盛在于当时进口的水彩纸珍贵稀缺,而以当地通草为原料的通草纸则价廉易得,且特别适合用来画水彩。“然而19世纪后期,照相术出现,这种更加纪实的手段代替了通草画的地位。同时,西方人的趣味和观念发生变化,对于东方情趣,他们的目光渐渐被日本艺术吸引,所以通草画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广州通草画,全国范围内主要的通草画制作地区还有贵州遵义、安徽芜湖和福建石狮。

1、遵义通草画

20世纪60年代初,贵州省遵义市工艺美术厂以左靖为首的老艺人们,在借鉴“苏州通草平贴画”和“沈阳羽毛堆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平贴为堆贴,创制了立体感强的高浮雕式遵义通草堆画。

2、芜湖通草画

芜湖通草画在当地俗称“草雕”,创始人是著名工艺美术家谢醴泉(1893-1971),把通草片以精湛的技艺堆叠制作出立体画面,然后勾线染色装框。当地民间曾有“铁画储,漆画吴,谢白水的通草画跟在后,三画出芜湖”的俗谚。

3、石狮通草画

石狮通草画是在画布上粘贴雕刻好的通草纸片再购线染色,通草纸主要用来作为立体塑形之用,因此确切地说,石狮通草画应该也可以算是一种纸塑工艺。

从对通草片堆叠粘贴等技法的运用来看,石狮通草画和遵义通草画、芜湖通草画都是把19世纪广州通草水彩画发展创新为一种浮雕式的立体通草画,而其尤为突出并区别于遵义和芜湖两地通草画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双层布面背景营造远近虚实的巧妙构思,既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契合了水中观月、雾里看花的传统美学思想。(见图2)

(二)石狮通草画发展概况

石狮通草画创始人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吴为佳先生(1936-2004)(本名吴为家,但报纸媒体多用吴为佳,据吴小锦转述是因为她父亲本人更喜欢用吴为佳名世)。吴为佳先生1936年8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新湖村,早年家境贫寒没钱上学,1952年参军入伍。“由于吴为佳的父亲吴颜杉对美术颇感兴趣,曾自学通草画,吴为佳打小对通草画就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吴小锦口述),因此,1958年退伍返乡之后,吴为佳开始了对通草画的学习研究,为了打好艺术功底,吴为佳搜集大量中外画册进行临摹、创作,还经常到闽南各地的工艺品厂学习取经,经过数十年潜心钻研,终于在借鉴泉州羽毛雕刻、草扎、糊纸工艺等民间美术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立体浮雕式的通草画制作工艺,并在著名画家陈之佛《松龄寿鹤图》作品的启发下,于1970年创作出自己第一幅单色通草画屏《松龄鹤寿》,该作品在广州召开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好评如潮,接获大量外商订单。

吴为佳1971年接受石狮镇政府邀约创办石狮新湖通草画工艺厂,性质为集体企业,工厂有技术工人一百五十几个,还有五六十个固定的外工(即厂外加工工人)。1979年改革开放后吴为佳开始独立经营,更名为“石狮新湖通草画厂”,性质为私营(吴小锦口述)。在吴为佳“石狮新湖通草画工艺厂”的影响下,石狮镜器社工艺师刘庚生先生也着手进行通草画创作,他的作品《紫滕春燕》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创作展览后,被评为优秀作品,并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他创作的通草画也和吴为佳的通草画作品一起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同样受到客商的青睐,获得丰厚的订单。

据工商部门记载,吴为佳创办的“石狮新湖通草画工艺厂”、刘庚生创办的“石狮镜器工艺厂”以及郑伯洋创办的“石狮工艺美术中心”,共同组成了当年石狮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通草画艺术世界。尤其是吴为佳的通草画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多次获奖,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重视。《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农民日报》、《大众报》、《福建日报》、《福建画报》等都给予跟踪报道。中央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谷牧、叶飞、杨成武等先后高度评价吴为佳先生的通草图,还题词、题字称赞其取得的艺术成就!吴为佳先生的事迹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人才辞典》。

然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工艺美术品的更新换代,客户审美品味的变化,加上通草纸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民间工艺作坊制作工艺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至20世纪80年代末,通草画市场逐渐凋零,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三)石狮通草画衰微的原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狮通草画行业逐步没落,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市场原因

无论是19世纪初广州通草画的萌芽发展,还是20世纪70年代石狮通草画进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通草画的兴衰都紧扣海外市场的走向。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全球经济低迷和消费者审美需求转移的影响,海外市场对石狮通草画的需求逐步减少,直接导致石狮通草画从业人员的急剧锐减。以吴为佳创办的“石狮新湖通草画工艺厂”为例,高峰期时厂里的工人达到一百五六十人,加上厂外加工的低端技术人员五六十人,一个厂就有两百个左右通草画技工,而如今该厂(目前厂名已经改为“石狮市新湖通草画礼品有限公司”)厂内技术工人二十几个,厂外加工十几个,总共也就四十人左右的规模(吴小锦口述)。

2、质量原因

石狮通草画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主观上的利益驱动,大家都想利用通草画发家致富,于是一拥而上的从业人员中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和实践,直接导致石狮通草画制作粗糙、良莠不齐;其次是客观上的管理不善,缺乏百年老店的经营眼光和品牌意识,只是简单地把石狮通草画当作卖钱的商品而不是制作精良、工序严格的艺术品,工人没有质量意识,工厂也没有严把质量关。

3、行业原因

石狮素以民营、私营、家族企业模式闻名于世,而这种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无序管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行业联盟以提升产品的声誉和利润,多为作坊式劳动密集型的低端模仿,企业缺乏创造力,主要的优势和竞争力就是低廉的劳动力和价格优势。当市场需求较少时,为了企业的生存,同行之间往往习惯于相互压价以获取更多的订单,压低价格和利润又势必影响产品的质量,而质量低劣反过来则进一步减少了市场需求,如此恶性循环也是石狮通草画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4、自身原因

这里的自身原因主要指通草画艺术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家多自学成才,缺乏自我进修提高的平台,后辈往往死守祖训、陈陈相因,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致无法适应消费者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审美要求。

(四)石狮通草画的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

石狮通草画带有家族作坊和师徒授业的传统特征,只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虽然也有办厂创业的经历,并曾经拥有数百名通草画从业人员的辉煌历史,但只有少数几个吴氏家族核心成员掌握石狮通草画的核心技术,这其中包括吴为佳及其子女吴小锦、吴东洋姐弟俩。

按照吴小锦的说法,石狮通草画可上溯至其祖父吴颜杉,吴颜杉心灵手巧、爱好美术,在家自学通草水画,为吴为佳日后从事通草画研究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算作石狮通草画萌芽时期的第一代创始人。

吴为佳幼承家学,耳濡目染,又四处拜师访友,刻苦钻研,实现了平面通草画到立体通草画的跨越,是石狮通草画大发展的真正推手,是石狮通草画的第二代传人。

作为石狮通草画的第三代传人,吴小锦(1965年7月出生)、吴东洋姐弟俩秉承父业,从小随侍父亲左右,刻苦练习,积极参与父亲的通草画实践与创作,并能在吴为佳立体浮雕式通草画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推陈出新。

四、石狮通草画现状

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吴为佳通过自己的研究创作探索出了独特的石狮通草画艺术,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展览把石狮通草画推向了全世界,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门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进出口市场为石狮通草画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今却呈日薄西山之势。曾经的通草画工艺美术大师吴为佳和刘庚生已是昨日黄花,吴为佳生前培养的通草画艺人大约有600多人,有的年龄较大,有的已经改行,目前还在从事此技艺的艺人已为数不多了。刘庚生的四个儿子也无一从事通草画创作,只有吴为佳的一双子女吴小锦和吴东阳尚在坚持通草画的研究创作,吴小锦未婚单身没有子嗣,吴东阳的孩子据说对通草画表现出兴趣,但毕竟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因此,石狮通草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后继乏人。

2010年9月19日,石狮通草画被列入石狮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小锦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小锦从小跟随父亲吴为佳学习通草画艺术,1991年开始研究石狮通草画的创新发展,并在材料上找到突破口,采用日本进口白绒,独创出贞观香绒画,并于2014年1月9日被列入石狮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小锦曾先后获得“全国乡村青年工艺能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一级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

五、石狮通草画的保护措施及成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文化艺术软实力的不平衡现象日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各级扶持保护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相关政策逐步出台。2015年3月17日,泉州市郑新聪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二章“扎实做好2015年工作”第(五)条“大力推进文化繁荣,进一步打造共同精神家园”中特别提到了“完成17个传统工艺美术濒危艺种的抢救保护任务”,充分说明了泉州市委市政府对闽南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而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组织是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相关协调部门有非遗办、科技局和信息化局,他们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迄今为止,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对石狮通草画的主要保护措施及成果如下:

1、2013年至2016年安排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资金,资助创办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名艺人)工作室。2014年9月,吴小锦获福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命名并授牌“吴小锦工艺画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12月获泉州市人民政府命名并颁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小锦大师工作室”和“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单位”两块牌。2014年划拨创建大师工作室补助1万元。

2、实施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名艺人)带徒授艺师徒双向补贴,2013至2015年度共划拨带徒授艺专项补贴8.6万元。根据吴小锦口述,大师工作室以收徒授艺为主要传承方式,户籍不限,只要有一定美术基础,有兴趣、有意愿传承通草画艺术的年轻人都可以来报名考试,考试内容就是素描和创作(人物、花鸟题材不限),学制5年。目前吴小锦带徒7人,其中五个是跟随多年的老学徒,两个是建立大师工作室之后刚拜师两年的新学徒。

3、支持恢复传统字号或家族品牌,开展作坊式生产经营。

4、支持开展对外交流和参评参展活动。2014年1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邀请吴小锦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会议;2014年5月1日,吴小锦受邀参加第九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通草画作品《海鸥飞处》获金奖);2014年9月24日吴小锦受邀参加韩国光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

5、与档案局联合搜集整理传承谱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藉记载、传统图谱、艺诀秘传、行规习俗等图文、视频资料,建立保护档案并作永久馆藏。

6、2015年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在全市开展传统工艺美术进校园、入课堂系列活动,编写包含石狮通草画在内的17种濒危技艺品种《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基础教程》,面向中小学生宣传普及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品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名家名作和艺术特征等基本常识,激发传承闽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六、吴小锦对抢救保护石狮通草画的意见

吴小锦在笔者的采访中提出了对抢救保护石狮通草画的几点意见:带徒授艺经费太少;工作室配套经费太少;外地区艺人如果有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地方政府有配套奖金,而石狮市没有此类奖励措施;希望地方政府能批一块地建立石狮通草画传承基地,培养石狮通草画艺术后备人才。

七、石狮通草画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民间艺人习惯于“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族传承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这显然无可厚非。但地方政府如果要把它上升到人类文明、地域文化的高度去扶持、抢救和保护时,难免会碰到艺人思想保守、防范心重的尴尬。笔者在这次石狮通草画抢救保护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就明显感受到了民间艺人面对政府文化扶持的矛盾心理,既希望石狮通草画能得到政府的资金赞助,又害怕自己掌握的通草画关键技法被公之于众而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当笔者表示要到其位于家中的工作室和另一处通草片雕刻工作室的探访要求,吴小锦明确表示那两个工作室因涉及石狮通草画的商业机密而谢绝外人探访。笔者本篇采访都是在吴小锦位于石狮市九二路377号东洋艺苑店(该店用于吴为佳、吴小锦、吴东阳石狮通草画和贞观香绒画作品的陈列和展示)进行的,唯一一次吴小锦展示通草画工艺也是在该店中进行示范,可惜那次展示只是在一只已经雕刻成形的小鱼身上的简单渲染设色(见图三、图四),并未涉及真正意义上的石狮通草画制作的关键技法。

其实艺人的这种后顾之忧本质上就是为了守护竞争优势以保证家族经济利益,毕竟石狮通草画首先是一种商品。如果能借鉴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法的应用,和艺人谈判,用合理的价钱买断石狮通草画的“知识版权”,或许可以使政府的抢救保护濒危艺种项目实施得更顺利有效。此外,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今后在和艺人签约资助时应明文告知艺人领取经费同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否则政府只能提供资金赞助,却无法约束“传承人”传承。而且,作为一种民间艺种,笔者以为保护研究石狮通草画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摄像机全程跟踪制作工艺,纪录片的方式可以避免核心技术失传的危险,不然即便有文字记录也未必能还原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

其次,年轻人对石狮通草画这种民间工艺美术知之甚少,也不愿意潜心学习这门民间技艺,无法形成保护传承石狮通草画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人才梯队。因此,如何在政策上鼓励、在经济上吸引年轻人从事通草画创作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笔者以为以校本课程、乡土教材的方式让石狮通草画进入石狮、泉州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提高石狮通草画在中小学学生中的知名度,培养孩子们对石狮通草画的兴趣。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广州市学习取经,早在2013年10月,广州博物馆、广州民间艺术协会就分别授予越秀区少年宫“广府通草画传承与教育基地”和“民间艺术传承教育基地”挂牌。据悉,广府通草画目前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引入该区4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使久已失传的广府通草画技艺,以传承教育的姿态回归广州民间、走进学校教育、延传本土艺术文化。

第三,石狮通草画并非石狮所独有,全国多地有类似的民间艺种,尤其是贵州遵义的通草堆画和安徽芜湖的通草画,可以由行政部门牵头与中国通草画的发祥地广州,以及遵义和芜湖等有通草画艺种的城市及艺人建立联系,成立通草画协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责任编辑:刘鑫鑫]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