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十音铜乐

时间:2019-11-26 来源:

一、概述

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的十音铜锣历史悠久,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具有泉州民俗特色的手工传统技艺。

十音铜锣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经历明代、清代、民国的兴盛时期,虽然近几年遭遇冷落,但是十音铜锣制作技艺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是民俗民间文化的研究范畴;铜器乐的生产工艺一般都大同小异,但是十音铜锣制作工艺却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主要是制作时的“刨、削”工艺技术堪称独特。十音铜锣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一种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器乐,“下四管”声音铿锵,十音铜锣声音柔和,是南音乐不可缺少的一种铜乐器,是铜乐器里的一朵艺术奇葩。

“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于2007年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属于抢救保护类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

主要传承人有黄平水、黄伙伦、黄成余、郑添满、黄金城、黄健艺等。

黄平水,男,汉族,1941年11月出生,泉州洛江区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十音铜锣十三代传承人。

黄伙伦,男,汉族,1949年4月出生,泉州洛江区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十音铜锣十三代传承人。

黄成余,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人,黄平水儿子,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十音铜锣十四代传承人。

郑添满,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泉州洛江区双溪村人,黄伙伦女婿,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十音铜锣十四代传承人。

黄金城,男,汉族,1978年5月出生,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人,黄伙伦儿子,为十音铜锣十四代传承人。

黄健艺,男,汉族,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人,郑添满儿子,为十音铜锣十四代传承人。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

十音铜锣的原材料为“响铜”,也就是纯铜和纯锡融合而成,其比例是:78.125%的纯铜加21.875%纯锡(图1)。制作时,先将25斤纯铜和7斤纯锡放入坩锅中,用柴油加热至1100℃熔化混合后冷却而成。

(二)制作流程

1、熔铜(图2):

将铜块放在电动窑炉中将其熔成铜液,温度大概保持在1600℃左右。

2、模具上油、上粉

用食用油先将十音铜锣专用模抹上一层油并撒一小层的细沙(或者煤渣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起模,以及减少注模后的“起泡”现象,进而避免影响铜锣的音色和音质。

3、注模与起模(图3):

用长勺将混合铜液舀入运液小车然后将铜液注如直径6公分、厚度1公分的十音铜锣专用模,要注意速度要快并且用力要准确,减少浪费。稍等三四分钟后,铜液冷却凝固后形成铜饼,此时便可以用专用的钳子将其挖出,这个过程称为起模。起模后的铜饼要注意是否有起泡现象,存在起泡的铜块要重新熔化。

4、烤红与锻打(图4):

起模后的铜坯需要再拿到反射炉内加热,直到铜饼通红熟透之后,再用空气锤开始锻打,经反射炉反复烧红加热反复锻打(空气锤锻打)直至锻打成为厚度约1.5毫米、直径不规则的铜饼为止。

5、裁剪(图5):

锻打后的铜坯形状是不规则的,需要借助电动裁剪工具将铜坯的边裁剪整齐,形成有规则的直径为18公分的圆形铜饼。

6、冲压成型(图6):

把裁剪好的圆形铜饼再次放入反射炉内进行烧红,然后将烧红的铜饼放入十音铜锣专用冲压模具中冲压成型,使其成为内径8公分、外径11公分的帽状。

7、盐水浸泡(图7):

冲压过后的铜帽自然冷却后放入用浓度为10%的盐水中略微浸泡。

8、再次烧红并水冷:

将浸泡过后的半成品铜锣再次放入反射炉内进行加热烧红,然后将烧红后的铜锣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其目的是为了让铜锣具有任性。

9、修整形态:

冲压过后的帽形半成品铜锣,形态不是非常规整,需要用手轧刀将帽形铜锣的多余部分减掉。

10、敲平(图8):

此时的铜锣由于之前的用力不均可能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需要用铁砧板、铁锤将帽状的铜锣的平面处进行敲平。

11、抛光(图9):

将铜锣固定到抛光机上面,然后利用机械刨刀对铜锣进行抛光,这样锻造出来的铜锣才更漂亮。抛光过程对工人的要求十分高,需要工人凭借经验进行抛削,特别是铜锣中间部分,一定要注意均匀,否则会影响音质。

12、手工削薄:

十音铜锣声色的不同主要一方面是靠铜锣的厚度不同来区分的,高音厚,低音薄。因此需要手工进行削薄成多种不同厚度的铜锣。

13、定音(图10):

通过筛选不同音色的铜锣来进行定音,这是整个铜锣锻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锻造师傅将抛光好的铜锣放在铁台上敲敲打打逐个调试音准。这也是十音铜锣最关键的艺决,定音需要配合洞箫采用敲打的方式来完成,用洞箫按下、ㄨ、工、六、士、乙、贝ㄨ、イㄨ、仜逐个核准,用铁锤轻敲调音(往圆心敲调高音,往边沿敲调低音)。

14、钻孔入架(图11):

十块铜锣各分上、下、左、右,用天钻钻孔后用琵琶母线横、纵穿入“十音架”,配置柑榄核击槌,即“十音铜锣”完成制作。

注:其架高:62cm

宽:42cm

每方格:12cm×12cm

每条框架骨宽:1.5cm

高:2cm

(三)工装器具

十音铜锣锻制技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熔炉、车床、钻床、磨床、抛光设备、空气锤、锻锤等(图12)。

其中熔炉在2012年之前是采用传统的烧炭炉,出于环保考虑黄伙伦的罗溪铜锣厂于2012年开始采用电力熔炉。

三、工艺历史

(一)创始年代

据《洛江地方志》、《黄氏族谱》记载,“十音铜锣”是由始祖黄瑞台首创,黄瑞台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生于泉州罗溪,因被人贩子拐骗,被卖到广东省潮州,其养父是位制作铜锣的“打铜”能手,便将“打铜”技艺传授给黄瑞台。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黄瑞台被到两广当按察司佥事的黄仕藻(罗溪镇人)设计营救回罗溪老家。回家后,黄瑞台靠着从广东潮州养父处学来的“打铜”手艺,在罗溪铜寮村开始以经营“打铜”生意为生,铜寮村也是因此得名。从此,“打铜”制作技艺便在罗溪镇铜寮村开始繁衍、发展,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黄瑞台打铜技艺不仅越做越好,而且自行研究发明了“十音”铜锣的制作技艺,为泉州南曲“下四管”增添一种音色柔和的打击乐。

(二)传承线路

(三)传承方式

“十音铜锣锻制技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只在家族内部传承的特种技艺,并且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征。但是近年来这一思想也逐步产生动摇,其中第十四代传人郑添满就是黄伙伦的女婿。

(四)基本特征

十音铜锣分别由10个内径8公分、外径11公分、厚度约1毫米的帽型铜锣组成,他们按一定的要求排列,用琵琶线穿挂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演奏时,左手拿着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右手拿小橄榄锤敲打;也可将特制的十音铜锣架平架腰身,悬空部分用绳子系好挂在脖子上,左手扶住锣架,右手拿小橄榄锤敲打。每个铜锣可分别敲出一个音节,10个铜锣分别敲出 6 1 2 3 4 5 6 7 1· 2· 十个音节。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声音铿锵,音色柔和,是南音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图13)。

四、业态现状

(一)市场因素

由于十音铜锣是一种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乐器,主要是配合南音的“下四管”演奏。因此是市场仅仅局限在闽南地区,而且会演奏十音铜锣的人少之又少,导致其市场需求量非常少。据介绍,自从黄伙伦会制作“十音铜锣”后,仅卖出几套而已。

(二)社会因素

随着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的不断上升,铜乐器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文革前泉州铜锣厂尚有奕浅、奕针、奕墙、奕发、奕银、奕饭等十多家,原在泉城内的铜乐厂创办者黄刘备、黄顺元等人亦停办,其工人纷纷改行,全国独有的“十音”制作者屈指可数,现在仍在坚持办厂的只有黄平水、黄伙伦两家。泉州十音铜锣技艺正逐步走向濒临失传的窘态。

五、保护措施

(一)抢救保护措施及落实情况

传统工艺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十音铜锣锻打技艺作为泉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之一,对于弘扬泉州本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健康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艺种已被收录泉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江区也将该艺种纳入区级保护计划。

2013年9月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下发《关于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对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进行抢救保护。这是政府层面上近年来最有大手笔的政策支持措施,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十音铜锣锻打技艺属于第二批次组织实施的抢救保护类艺种项目。

1、成立大师工作室,由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授予“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传统保护单位”牌标(图14)。

2、资金的扶持。安排传统工艺美术濒危技艺品种专项保护资金3万元,采取大师带徒授艺双向补贴办法,资助带徒授艺,2013年至2015年来,共划拨保护资金7.32万元,努力培养后继人才。

3、建档保存。搜集、整理不同时期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图文、视频资料和作品实物,设立宣传展示厅。与档案局联合搜集整理传承谱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籍记载、传统图谱,并永久保存档案馆。

(二)抢救保护建议

除了以上已经落实或者已经提出的抢救保护措施之外笔者认为对于其保护措施还应该从艺人、传承观念、市场开拓等上面来展开,这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协调与支持。

1、传承观念

中国的传承观念自古以来即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传承思想,并且根深蒂固。十音铜锣锻打技艺在其传承的谱系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发现这一传承特点。这种传承观念首先在传承人选上就局限了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传承发展,特别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计划生育导致了其家族传承人选更为局限,因此传承观念急需改变。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干涉。比如政府加大给予大师及传承者授徒专项补贴,让大师及传承者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鼓励大师把技艺公开传授。

2、市场开拓

据十音铜锣十四代传人郑添满介绍,黄伙伦铜锣工作室所生产的普通铜锣主要的销售市场为大陆、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市场,销售市场相对广泛。而十音铜锣是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一种乐器,由于十音铜锣的使用场合的局限性,十音铜锣的销售市场仅限于闽南地区,销售市场相对局限。因此黄伙伦工作室十音铜锣的生产模式都是定制性生产,有客户需求后再按照需求数量生产。

基于此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大力传播与传承十音铜锣的演奏技艺,只有懂得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了,十音铜锣才能够更有市场。南音已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宣传及保护了,十音铜锣的演奏作为南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大力弘扬。高等院校首先应该把十音铜乐的演奏技艺带入课堂,比如泉州师范学院的南音专业要开设十音铜锣演奏技艺的课程。政府文化部门、宣传部门也应该广泛宣传十音铜锣的演奏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