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锡雕

时间:2019-11-25 来源:

一、概述

中国传统锡雕,又称瓜雕,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独特工艺。考古发掘表明,锡器的历史略晚于青铜器。公元前1580年建造的埃及金字塔中,发现了锡手镯和锡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锡制品。我国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锡块和外镀有厚锡层的虎面铜盔,表明了商代就有锡制器物。我国最早有关锡的文字见于《周礼》《山海经》中也有关于赤锡的记载。秦汉时,锡的用途日趋广泛,但大部分的锡被用来铸钱,所铸的钱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金三品,采用的工艺是银锡合金。唐代,对相对珍惜的锡使用更有明确规定,《唐书·食货志》太和三年诏:佛像以铅、锡、土、木为之……

中国各个朝代的锡器都有它的时代特征。汉唐以前,统治者鼓吹“藏礼于器”,对器物造型及模制的规定等级森严,以致锡器造型几乎就是青铜器的翻版。宋代,社会开始普遍使用锡器,锡器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将大量锡器作为殉葬品。打制锡器成了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宋元时代,锡器造型丰富多样,但都没有脱开瓷器造型的影子。明代由于文人的参与,锡器以紫砂器为模板,锡器造型始别开生面。清代以后,锡器博采众器之长,结合锡的金属性和民俗要素,形成了锡器自身所独有的造型特点,具有了自家面貌。

泉州锡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朝代。泉州是世界上著名的通商巨港,文化发达,社会经济富裕。那时泉州的锡雕工艺随着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而逐渐发达。到了明代,当时的泉州人做嫁妆,以锡制品多少论排场,称为做嫁奁。大户人家的客厅摆设和整套日用品都用锡做,有的还专门从东南亚买回纯锡,请三五位锡雕名匠上门打造。那时锡雕的生产品种,除了仿制商周祭器的尊爵和祀桌之外,还有作为喜庆用场的斗灯,龙灼及果合,顺合茶酒具,此外还有灯火台,糖果盒等日常用品。相传,明代锡雕行业曾在泉州某条街聚集生产,“打锡巷”由此而产生,并一直沿用至今。据了解,锡器的生产曾盛极一时,在清末动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渐消失了,那时人民生活贫困,锡制品造价昂贵,一般百姓无力购买,因此锡制品的销路越来越小,生产趋于没落,一些锡雕技艺也逐渐失传了。解放前,原来熙熙攘攘的打锡行业,在泉州“打锡巷”最后只剩下杨炳焜一家作坊——“连发祖铺”。2008年12月杨氏锡雕被评为泉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5月福建省被评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峰岩、杨峰峪两兄弟出生于锡雕世家,是杨氏锡雕的第五代传人。哥哥杨峰岩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弟弟杨峰峪是省工艺名人。目前杨峰岩之子杨曙宏是第六代传承人。锡雕因为工艺繁琐,市场开拓又艰难,肯静下心来学锡雕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泉州锡雕的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工艺制作

锡雕艺术聚集传统雕刻(石雕、砖雕、泥雕、木雕、刻纸)、油漆、灯艺铸造艺术于一体,因而具有多种,民间艺术形成的多元性浓缩性特征。

(一)原辅材料

锡、磨具(寿山石、钢模、硅胶等)、大漆、金箔、银箔

(二)制作流程

锡雕制作主要步骤:模具、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装配、包装后一座完整锡雕才算完成。

制作锡雕工艺品是用模具铸造,生产一件锡雕要用很多模具,这种模具采用腊石雕刻而成的。首先将组成产品的部件和纹样图案,以阴刻入模,一片片用寿山石开模,再用含锡量60%—90%的“点铜”浇注铸件,然后一片片整形、焊接起来。再用锉刀刨刀进行刨光,继而用木贼草,金叶磨光,在焊接中用低熔点含金水银焊缝加固,然后把铜板线修齐,最后经水磨后,将花雕部分上漆贴金,在素雕部分錾花或加刻诗文,至此作品制作即告完成。锡雕作品经水磨后,色泽银光微带微黄色,花雕部分经过上漆贴金后,形成金银彩色交相辉映,鲜艳夺目。

泉州杨氏锡雕制作工艺步骤:

1.制模:把器物分部件逐一描绘形状,依图在寿山石等适于精雕的材料上进行刻制模具。

2.铸造:先在模具上以松烟为分离剂,待锡金属熔解后,用匙盛出熔化的锡水,向模具内浇注,冷却后即成铸件。

3.修整:对于铸件的毛刺,要用剪刀、锉刀、刻刀进行修整,锉好角度并进行拉平。

4.焊接:焊接是锡雕中难度最大的硬工,尤其是对温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一旦温度控制失准,容易造成构件塌焊,致使整件作品报废。

5.磨光:焊痕须经锉刀刈刀平整,用木贼草和金叶的汁水,水洗磨光,使表面更富光泽。

6.整形:经过磨光的工件还须进行整形,使上下部件契合紧密,最大的工件有四五层,须做到上下垂直,左右不歪。

7.贴金:整形后,有些锡雕工艺品还需对于构件上的花雕部分进行贴金装饰,须用银珠和正漆调和,待漆半干之际贴上金箔,使工艺品金银相映,更显典雅。

锡雕工艺集传统手工艺中的石雕、刻纸、油漆等多个门类为一体,手工艺术含量极高,几乎难以进行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尤其是焊接时的温度控制,几乎全凭匠人数十年累积的经验来掌握,别说是机器,就算是生手也绝不能进行操作,因此,为了确保工艺品的质量,几十年来,艺人始终坚持手工制作。

除了过硬的手艺,锡雕匠人还要有极大的耐性,一件精品锡雕的完成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三)锡雕的题材与品类

泉州杨氏锡雕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他的作品体现了优美、工整、刚健提拔、形神兼备,威武雄壮,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加上杨峰岩、杨峰峪兄弟的改革创新、发扬光大,杨氏锡雕艺术品备受海内赞叹,深受人们的喜爱。杨氏锡雕艺术品有下面介绍其他几类:

1、花灯类:

(1)锡雕双层莲花拱斗灯:作者杨炳焜已故。灯高一米零五公分,重量每对45市斤,含锡量百分七十,是锡雕中巨形作品,为宫廷达官贵人长按桌上主排设品。整座灯采用古典图案,历经数代修改,成为锡雕灯中之冠。

(2)双坪斗灯:作者杨炳焜已故。灯高八十公分,重量每对22斤,含锡量百分四十五,是一般人家厅堂摆设品,制法与双层灯基本相似。

(3)锡雕万字凤钗元宵花灯:作者杨峰岩,灯长九十九公分,重量每盏一十四斤,含锡量百分七十,由三盏花灯组成,其中宫灯二盏花篮灯一盏,富丽堂皇,金银映辉,是中国宫灯的典范,失传已久,2007年杨峰岩恢复制作。

(4)宝莲花灯:作者杨炳焜,杨峰岩。灯高一米十公分,重量每盏十五斤,六角形仿造故宫储秀宫宝莲灯,华丽无比,宫廷灯雍容大器,锡雕中高难度作品。

2、祭祀及日用类:

(1)龙烛:作者杨炳焜,烛高一米二十五公分,重量每对二十五市斤,六方形,木雕龙烛高六十二公分,下段用斗灯底座承接,该作品是锡雕、木雕结合艺术品。

(2)鹿烛,鹤烛:作者杨炳焜,烛高七十公分,重量每对十四斤,上用素雕打造,梅花鹿口含灵芝草,鹿背有绵鞍上有点烛台。鹤烛做法与鹿烛同。典雅别致。

(3)寿字烛台:作者杨炳焜、杨峰岩。烛高六十公分,每对十斤。用素雕打造寿字,上加山字烛斗,表面磨光,下座长四方形,图案有四方骐麟,双环蟠螭,蕃莲枝交,花鸟菱裙,龙头吞珠脚,云飞奉月,万字不断,后经磨光,正漆贴金,是平民百姓家祭陈设。

(4)圆形灼古台、喜字小烛台:作者杨炳焜,圆形高三十公分,每对喜字高二十公分,重量四至二斤,含锡量百分三十,为一般百姓婚嫁用品。

(5)果合顺合:作者杨炳焜,含高四十公斤,每个重量五斤,陈列厅长案桌上放水果的祭祀,经磨光正漆贴金,牡丹西屏装人物花鸟玻璃,为一般百姓祭祀陈设。

(6)三事祀桌,礼瓶爵:作者杨炳焜,套七件,因酒瓶的嘴及手提,用锡雕特殊空心铸法,使用特殊合金,全套分祀桌1件,礼瓶一件,爵4块,用素雕方法制造,是祭祀祖先天地的祭具。

(7)灯火台:是嫁女必须的嫁妆,象征着火红与兴旺,灯意及添丁多子多福。

(8)小件嫁妆品:甜碟合、糖生果(甜茶壶)、酒瓶、茶壶、茶心瓶、粉合、铅钱、铅末。

3、仿古建筑类:

由第四代、第五代传人潜心研发的仿古建筑锡雕作品。如天宫、泉州东西塔、故宫紫禁城角楼等作品。

(四)锡雕当代创新

为将杨氏锡雕工艺发扬光大,杨峰岩推陈出新,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出钢、铜多元合金模具和硅胶模具,并结合照相版、电铸等技术,使锡雕工艺制作技术达到更丰富更精致的表现力,同时更适合产品多元化和批量生产的要求。杨家“连发祖铺”在杨峰岩刻苦经营下,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锡雕工艺品。如:双层拱斗莲花灯、万字凤钗宫灯、古爵等极为精致的传统锡雕作品。而且开辟了写实锡雕的发展方向,如:螃蟹、北京故宫角楼,东西塔等作品。

杨峰岩、杨峰峪兄弟共同经营连发艺品有限公司,研究锡雕工艺,由于传统锡雕模具用寿山石刻制,只能铸出平板式铸件。对于多型曲面工作件,寿山石具强度低,很容易破裂容易磨损,使用次数很低,无法适应大量生产。杨氏兄弟研究用钢、铜多元合金作模具,用近代技术如电铸、线割、电火花、三维电脑雕刻,硅胶模具,使铸件由平面变成曲面、立面及空心铸造等新技术,由原有锡合金改变熔点,使制工件复杂分型能一次铸成,表面和那个使用镀金、镀银、仿古铜、斑锈铜、颜色彩绘。

三、传承谱系与传承方式

(一)传承线路

(二)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人:杨秀球,男,学艺,据祖辈传说,七岁为徒天资聪明、能吃苦耐劳二十岁在义全后街开设锡铺,以修旧翻新及制作锡雕产品。

第二代传人:杨连发,男,家传,自由在父亲店中学艺,成年父亲秀球去世,迁打锡巷开设连发祖铺。

第三代传人:杨条固,出生于1856年,家传,继承连发祖铺,因制作精美,信誉良好生意兴隆,并顾台湾名师(刘青司)主理花雕技艺,生意兴旺,雇佣二十多个工人,堪称打锡巷第一家。

第四代传人:杨炳焜,男,出生与1914年8月,家传,从小聪颖好学,字画并佳,从师刘青司受艺,15岁首开第一付寿山石模祀桌模,少年艺高,品德优秀,深受锡雕同行好评与尊重,25岁就主理连发祖铺,40年代新文化流行,锡雕行业从此没落,从艺者为生活所需各自转业,杨炳焜在中山路开建发镜花盆店,至解放后。54年制锡雕天宫,受政府扶持2年生活费制作锡雕东西塔为博物馆收藏,卒于1982年,享年68岁。

第五代传人(之一):杨峰岩,男,出生于1936年元月,家传,十四岁随父亲参与父亲的“天宫”、“东西塔”制作,56年创作了“双层拱斗莲花灯”,果盒、顺盒,寿字灼古等传统锡雕工艺品,由于文革因锡雕仍是祭礼之用,为封建修牛鬼蛇神之类,被安排到印刷厂工作,改革开放后与弟弟杨峰屿致力研究传统古典的锡雕。现退休在家从师研究传统锡雕艺术。第五代传人(之二):杨峰屿,男,出生于1956年,家传。生在锡雕世家,自幼受父兄锡艺熏陶,幼时酷爱雕塑手

第六代传人:杨曙宏(家传)、李跃红(艺徒)、戴碧仲(艺徒)。

四、工艺历史与价值

(一)工艺历史

锡雕起源,古代青铜器的铸造中已开始使用锡含锑一起熔铸。我国早期的锡制品,常见的有小型尊爵之类,其形制大都仿照商周祭器而作的,加以金属之中锡的熔点较低,便于生产,而且刨磨光后,产品表面银的光泽美观,因此锡制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生产行为,而流行于民间了。

从文物出土和现在存在的锡制品的实物资料来看,可以说唐代的锡器工艺,在生产上已很发达,制作技巧相当精美。并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是当时劳动人民制造的锡雕艺术品,都是专供封建帝王所玩赏享用之物。直到后来,随着社会生活需要的扩大。民间锡雕艺术形成于明朝,经历清朝的成熟、兴盛期,民国至建国的濒危期,建国初的新生期和“文革”的低谷期。八十年代的恢复期,包括后来实施的“民保工程”的弘扬。

锡雕派系:锡雕艺术可分为花雕和素雕南北两大派系。素雕以北方为主,铸造锡板捶打成形,錾花刻字,表面磨光,造古博大方,生产茶具,酒器,奖杯,日用品,用少量寿山石(叶腊石)作模具,因属生活用品,目前全国很多地方仍然在生产。花雕以江南代表,制作祭祀宫灯等宗教礼制用品,造型华丽,金银交辉,为宫廷达官贵人之用,用寿山石雕刻模具,每个部件要刻一模,用模具数量很大,泉州杨氏家族现存的模具中有明清年代图案。泉州杨氏传统锡雕作品细节多为浮雕和镂雕,工艺复杂精湛,具有雍容华贵的气息。

由于社会演变,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镜子、保温瓶、花瓶等新的生活用品出现了,嫁妆里的锡制品显得贵而不实用,逐渐消失了,那时人民生活贫苦,锡制品造价昂贵,一般百姓无力购买,因此锡制品的销路越来越小,生产趋于没落,一些锡雕技术也逐渐失传了。解放前,原来熙熙攘攘的打锡行业,在泉州“打锡巷”最后只剩下杨炳焜一家作坊——“连发祖铺”。

解放后,锡雕艺人杨炳焜创作“天宫”、“东西塔”等作品的问世,锡雕艺术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泉州锡雕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作品更加高雅和精致。杨炳焜也因此成为南方锡雕流派的代表人物。

1956年,杨炳焜评为福建省第一届民间老艺人。之后在父亲杨炳焜的指导下,杨峰岩开始设计、制作锡雕工艺品。1972年,杨峰岩和父亲制作了尺寸稍大的“东西塔”去参加全国展出,这对塔目前被武汉长江大桥博物馆收藏。

(二)学术价值

泉州杨氏花雕艺术包含了周殷,古汉,青铜器纹饰。闽南区古建筑物的所有装饰纹样、形式、又有古建筑物力学原理为主要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说杨氏花雕艺术也是古建筑艺术的缩影,对研究古建筑物、油漆画、刻纸、石雕、砖雕、泥雕、木雕的传统装饰纹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对丰富、完善现代古建筑物、仿制故宫宫灯、艺术钟设计及制作我国四大名楼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杨氏家族锡雕艺术风格瑰丽,制作手法以花雕模铸为主,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闽南装饰艺术的浓缩性产物。世代相传传统工艺与器型的莲礼双拱斗灯,以及依照殷周形制的祭祀用具,形体古老图案古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北京故宫的宫灯的修复工作即是由杨峰岩于2007年承接修复的。

杨氏花雕锡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雕制工艺不断提高,创造性的应用了浮雕艺术和镂雕技法等,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构思设计,用这种技术和工艺生产的锡雕产品,洁净光亮、幽雅别致、玲珑剔透、独具风韵,不仅能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陶冶人们的情操,提供人们的传统文化审美,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可当成贵重礼物赠送友人与馈赠国外知名人士,有利于增进友谊、团结,创建和谐社会。

五、业态现状

泉州锡雕第四代传人杨炳焜的锡雕艺术虽然在市政府、鲤城区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保护、弘扬工作,也参加了许多文化活动,但仍然存在这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锡雕艺术赖于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装饰品味发生变化,人们追求新的文化内容。使传统锡雕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大幅度萎缩,濒临消失。目前,人们只在购买生活日常用品后才会考虑到奢侈品的需求,锡雕艺术退出了人们日常习俗所必须的地位成为必然,对锡雕艺术的发展构成威胁。

泉州锡雕是一门独特工艺,它集传统雕刻、灯艺、油漆、铸造等于一体,对于匠人手艺的要求十分高。一片片用寿山石开模,再浇注塔的铸件,然后一片片焊接起来。数千个细部件的拼接、焊合,完全凭记忆和感觉来进行,容不得丝毫差错。除了过硬的手艺和惊人的记忆力,锡雕匠人还要有极大的耐性,一件精品锡雕的完成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正是因为工艺繁琐,市场开拓又艰难,肯静下心来学锡雕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泉州锡雕的传承也因此成了杨峰岩和杨峰峪二人的心病。针对传承问题,杨氏兄弟设立了泉州锡雕传习所,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提供一定授艺补贴,以培养更多的锡雕人才。由于锡雕的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杨氏锡雕传习所采取分段式授艺。既先培训适应锡雕工艺厂生产的员工,再挑选优秀员工重点培养。目前培训了数十名锡雕工和少数艺徒,其中有李跃红、戴碧仲、杨柳箐、王东海等艺徒。

经营策略方面,杨氏兄弟采用“以市养技,双轨并进”的办法,来保持锡雕艺术的水准。一方面,杨氏锡雕制作高端、高水平的锡雕作品,可能是传统的,也可能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但一定要精益求精。拿錾子、焊枪、拐砧、砧板、抛光刀和光针等工具,纯手工去打造;另一方面,以批量生产对应市场前景广阔的锡制品需求,用电铸模具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占有。

六、保护措施

目前,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已开展如下工作:1、授予。2、大师带徒授艺补贴按每位艺徒0.6万元标准。3、与档案局联合搜集整理传承谱系、技法流派、名家名作、典籍记载、传统图谱,并永久保存档案馆。

1、资助建立大师工作室。资助创建大师带徒授艺工作室,并授予泉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传统保护单位,划拨资金1万元。同时重点搞好历史存留下来的泉州锡雕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以杨氏锡雕为主体,建立泉州锡雕珍品陈列馆。同时,进一步实施海丝战略,挖掘泉州锡雕与海外的历史关系,借助各类展会,搞好泉州锡雕艺术项目的推介。

2、资助带徒授艺。采取双向补贴的方式,资助此类艺带徒授艺,共划拨10.8万元,鼓励培养一批热爱锡雕艺术手工技艺的接班人,壮大队伍,后继有人,把锡雕工艺传承下去。

3、鼓励建立研究所。以杨氏锡雕为依托,成立泉州锡雕艺术研究所,挂靠本地的工艺美术院校,并聘请相关专家为艺术顾问、技术顾问,挖掘泉州锡雕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搞好产品研发和项目推介。并对外搞好宣传推介与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泉州锡雕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在搞好现代市场营销的同时,借助资金,进一步搞好对传统锡雕工艺的挖掘和整理,走出一条保护和开发并举,传统和现代并存的新道路,建立泉州锡雕艺术馆,展出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锡雕作品。

近年来在文化部门对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政策的作用下和杨氏兄弟对锡雕的开拓与研究,锡雕正在被重新重视,从杨氏锡雕的市场经营到作品不断的被博物馆、文化机构、个人收藏的情况看,泉州杨氏锡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传承问题。现在杨氏锡雕和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合作,正在设立“连发锡雕展览馆”,馆址设在泉州工人文化宫内。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