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安溪竹藤编技艺

时间:2019-11-25 来源:

一、概述(品种名称、工艺由来、功能类型、文化影响或历史地位)

作为一门手工技艺,安溪竹藤编以竹、藤为原材料,把竹编和藤编有机结合,据所需造型编织,工艺精湛、用料考究,既有竹编的柔美灵巧,又有藤编的韧性耐用,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2010年,安溪竹藤编技艺被泉州市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提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12月3日,安溪县竹藤编技艺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在《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中属扶持发展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陈清河(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明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连福(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来源、产地、采集方法等)

主要原料有毛竹和部分木料、海南藤、龙须藤或本地山藤、猫儿藤和部分木料,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

(二)制作流程(工艺流程、关键技法、流派特点及沿革,创始人背景或生平)

继承唐以来的编织法,工艺上主要有刨劈、编织、翻簧、车花、拼花和穿珠等6项基本流程。特点是编底、编墙、收口、插筋、勒花等结实美观,花纹图案色彩明快,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体现农耕文明的特色与传承。

1、袍劈

把采自山上的毛竹或藤条等厚料,刨劈成篾片或蔑丝、藤丝。

2、编织

以毛竹为主要原材料,以猫儿藤、龙须藤、山藤和部分木质、草质作辅料,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由此引申变化多端的编织花样。

3、翻簧

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

4、车花

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

5、拼花

利用竹和藤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

6、穿珠

将竹、藤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珠。

(三)关键技法

编织是安溪竹藤编中的关键技法,是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完成的,纵向的线条称之为“经”,横向的线条称之为“纬”,由此引申变化多端的编织花样。编织在形式上有立体编织和平面编织两大类,在方法上有密编和疏编两种,主要有6类普通编织法和8类特殊编织法,以及收束和夹口技法。

(四)工装器具(设备、工装模夹具及其革新和变迁等)

锯子、钉锤、钳子、凿子、木槌、大刀、小刀、剑门刀、刮刀、针、线、木模具、煑篾锅、浸漆桶、浸篾桶、刷子、碎布、木砂纸、喷漆机、刨篾机等。

三、工艺历史

(一)创始年代(工艺由来、典籍记载、记载或传说中的名家名作及影响)

安溪竹藤编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上千年。据《安溪县志》、《五代初建安溪县记》有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在叙述当时民俗民生时“荷畚执筐”的记载;《泉州府志》有五代越王钱弘俶幕僚黄夷简于北宋统一中国时退隐安溪的记载,其山居诗有“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之句,说明距今1057年前,安溪就有“执筐”、“焙茗”等竹制品。唐末,安溪竹藤编织相当盛行。宋元时期,安溪的竹藤编承袭了唐的编织法,竹藤编开始普及,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安溪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多散见于内安溪农村家庭副业,篾货上圩市交易或请师傅上门编织。上世纪70年代,安溪尚卿公社先后创办竹编车间、竹编工艺场,1983年尚卿竹编工艺场生产的竹藤工艺品达到6大种类,40多个花色品种。

(二)传承线路(传承谱系、历代传人、技法流派、传统图谱等)

作为农耕时代的基本生活器具,竹藤编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相较其他手工技艺而言,基本不存在技术保密问题。但要将其从实用层面上升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甚至作为以审美为主的工艺品,除了制作者的辛勤与智慧外,还需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如此,从小出生于竹藤编世家,后又就学于专业美术学校(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的陈清河为安溪竹藤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加之,陈清河后来创办竹编厂(尚卿竹编工艺厂1972年)及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将安溪竹藤编从小农经济阶段提升到产业化阶段。在提升安溪竹藤编地位的同时,也带动及培养了竹藤编专门人才。

(三)传承方式(师徒、家族、拜师条件、仪式,出师要求、艺诀、秘传、配方、行规与习俗等)

在传授技艺方面,安溪竹藤编有多种传承方式:1、工厂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的方式;2、手工作坊为依托带徒弟;3、与职业学校合作,创办竹藤职高班;4、其他更为灵活的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

四、业态现状(品种的当下生态及其兴衰原因)

目前,安溪竹藤编已经走出了一条由竹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安溪藤铁工艺已经走进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餐厅、酒吧和公园。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近年来,安溪藤铁工艺产业

还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市场,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安溪已拥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四百余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者12万人、年产值40多亿元,成了安溪第二大民生产业和第二大产业集群,也是安溪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成为中国藤铁工艺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

五、保护措施(文化影响、保护责任及措施情况)

(一)抢救保护措施及落实情况(可按三年行动计划措施相对应)

根据泉政办﹝2013﹞196号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安溪竹藤编技艺属扶持发展项目。

截止至目前,在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有:

1、“陈清河大师工作室”、“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竹藤编技艺传习所”三者有机结合,创建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

2、2013-2015年度共划拨抢救保护资金10万元,带徒授艺补贴14.4万元,大师创作团队补助5万元,共24.5万元。

3、两年来,创新团队与工作基地的劳模们带动企业研发3200多件新产品,有100多件作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有30多件作品在全国各级比赛中获奖。

4、设立竹藤编技艺传习工作室,并开设了5个家居工艺设计专业班。

5、组织相关单位继续完善竹藤编传统技艺的保护措施,包括对传承人建档、制定传承制度,制作“安溪县竹藤编织工艺品”制作技能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建立竹藤工艺品的品种档案和陈列室,编写与出版《竹藤工艺品的全套教材》,鼓励竹藤编工艺品技术员加强创新挖掘,制定 “竹藤编产权保护法”,提出产权保护措施。

6、安溪县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以财政资金的加大投入,强化对国内外市场开拓、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鼓励参加工艺美术和技能大师等技术人才评定以及加强家居工艺版权保护等四方面的产业扶持。未来,业界还将以产学研结合的理念设立研究所、人才培养基地和相关专业等公共平台,做好产业的同时反哺非遗传承发展。

(二)抢救保护建议

在陈清河看来,非遗要传承发展,决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单纯的保护,无法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必然注定是短命的”,因此必须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他结合安溪竹藤编发展历程说,从体制到材质,从产品到市场,安溪竹藤编一直在创新中裂变,在变化中摆脱事物固有的衰亡周期。而同样是非遗,安溪蓝印花布却已濒临失传。一兴一衰的比较之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下复活的可能性。

从安溪竹藤编发展道路看,传统工艺技术一定要与国际市场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继承和发挥传统工艺技术的同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 做到知己知彼, 胸有成竹。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