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永春 漆篮

时间:2019-11-25 来源:

一、概述(品种名称、工艺由来、功能类型、文化影响或历史地位)

永春漆篮,又名龙水漆篮,是闽南侨乡永春县仙夹乡龙水村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其主要特征是先用细如琴弦的竹丝编成篮胚,后放在石灰水中煮,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再绘以图画、描金、堆雕等使之既坚固耐用,又华丽乃至贵气无比。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永春漆篮的生产集竹艺和漆艺于一身,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特有的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当地人们迎神祭祖、寿诞喜庆、婚庆嫁娶、拜亲会友等必备器具或馈赠礼品。2009年6月,“漆篮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永春漆篮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在《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中属扶持发展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郭金镖(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漆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从针(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春漆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二、工艺制作

(一)原辅材料(来源、产地、采集方法等)

永春漆篮的原材料主要为油灰、生漆及当地盛产的毛竹。

(二)制作流程(工艺流程、关键技法、流派特点及沿革,创始人背景或生平)

据制作漆篮的工序大大小小算来一百多道。大体分为 :破竹、竹编、灰工、漆篮、堆雕及画工几大步骤。(也有将之分为篮胚(竹编)、上油灰、漆画3大工种)

1、破竹

毛竹按规格裁剪,然后按照所要制作的漆篮规格进行破篾,用锋利的篾刀把竹子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化整为零,直至成为粗细不一的篾片。然后通过分层处理把竹子劈刨成薄如纱、细如发的篾丝。

2、竹编

以篾片为经、篾丝为纬,用长达三四米,细如发丝的篾丝,靠工匠娴熟的技艺编制成篮,由于篾丝长且细,编成篮后,篮身特别紧密、轻巧,俗称“篮坯”。

3、灰工

也称“抹灰”。灰工的程序非常繁多,有20多道工序,先用石灰水煮篮坯,整篮型,割篾口,去篾头,而后用经过研细、过筛后的土粉拌以桐油制成的桐油灰在篮口和篮身上灰,剪布样,裱纱布,剪纸样,裱纸样,之后整只篮再灰一遍,修削,篮底和篮外上幼灰,挑纸,再次修削、上灰,反复几次。最后磨灰、上清油、上黑油。

4、漆篮

生漆加工,篮身刷磨,洗篮,上头遍漆,放在水里水磨,再上漆,将上完漆的漆篮放在外面晾晒,等油漆干后上金箔,安金线描朱红,打金治后安金朵。

5、堆雕

制漆面,印花型,粘篮朵,修花纹。

6、画工

包括晒蓝、退土、绘画、安金。因为工序繁琐细致,大部分艺人只能掌握其中一项步骤。

(三)艺术特色

作为竹艺和漆艺融于一体的永春漆篮,最大的特点是:

1、用细如琴弦的竹丝编篮,因而特别轻便。

2、用桐油和细如面粉的泥土拌成油灰抹在竹篮的关键部位,因而特别坚固。

3、用髹也就是生漆漆篮,绘以图画、描金、堆雕等,因而特别贵气。

世界上轻便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兼有坚固;同样,世界上坚固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兼有轻便;世界上轻便而又坚固的东西固然有,但很难兼有贵气。而龙水漆篮,不仅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而且,它是如此地异彩纷呈,集实用与艺术为一身,既轻便坚固又贵气无比。

(四)关键技法

永春漆篮的制作过程中,有一重要工序叫“灰篮”,灰篮对环境要求很高,须在特定的湿度(75%~90%)和温度(25℃~35℃)下进行,湿度和温度其中一项不符合要求,灰篮就无法坚固。

(五)工装器具(设备、工装模夹具及其革新和变迁等)

锯子、篾刀、剑门、尖刀、灰桶、桐油鼎、剪刀、砂轮石、细油石、砂纸、晒漆板、角板、补板、瓷土、棉花、花笔、草刷、杉皮刷、油刷、漆刷、朱刷、金线刷、安金刷等。这些都属传统手工制造工具,并无明显革新或变迁。

三、工艺历史

(一)创始年代(工艺由来、典籍记载、记载或传说中的名家名作及影响)

永春漆篮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据《永春县志》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提篮和竹盘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200多年前,仙乡郭姓人开始外出编制漆篮;150多年前,开始在外经营漆篮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郭荣保等人开始出外编制漆篮。至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20多家100多人,分别在永春县城、五里街和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1801年,永春漆篮开始远销南洋各埠”,此时制作经营漆篮已成为龙水村人外出谋生的手段。19世纪初,随着东南亚地区闽南人的增多,这种凝聚着泉州古老侨乡浓郁风情的漆篮也逐渐在海外广泛流传开来,深受海外侨胞喜爱。

关于永春漆篮的起源,还有两则传说。其一为:在很久以前,龙水村有一对聪明的姐妹名声在外,于是有好事者闻其芳名前来,出难题考之:如何使风吹烛火不灭,如何使竹篮打水不漏。这一考,考出两样新鲜东西:灯笼和漆篮。还有另一为:龙水村的一对夫妇,妻子善编制竹篮,丈夫精于漆艺。一日,丈夫为在山那边种地的妻子送饭,提着的竹篮里放着一碗粥和一碟菜,不想在跨越一条小溪的时候滑倒了,篮子打翻,粥从竹篮的孔里漏得所剩无几。这位漆匠在惋惜之余忽然灵光一现,回到家里,将桐油灰刷在竹篮上,形成了最早的漆篮。第一个传说兼有游戏成分,第二个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二)历代永春漆篮代表及技艺传承特点

与只有极少数人掌握,有如绝活般的技艺相较,永春漆蓝的制作技艺属于地域性范围,即在龙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部分或全部漆蓝制作的技艺。因此,永春漆蓝的传承并非单纯的线性传承,而是同一时代同时有好几个传承人。

(三)传承方式(师徒、家族、拜师条件、仪式,出师要求、艺诀、秘传、配方、行规与习俗等)

同其他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漆篮手工技艺的传承遵循古老的规则,对象一般为儿子和儿媳,不传给外人,因担心技艺随婚嫁而流失,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不会传给女儿,可见这里的漆篮从业人一般为儿子和儿媳妇,而女儿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手艺活。如此,长期以来永春漆篮制作艺人基本以仙乡郭姓为主,少有外姓人员。另一个原因是漆篮工艺确实繁复不已,较难传播。

直到1970年,“仙夹公社竹器厂”在全公社广招学徒,这才突破几百年来漆篮技艺“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的族姓传承习俗。

四、业态现状(品种的当下生态及其兴衰原因)

龙水漆篮生产以家庭式分散制作为主,除龙水村外,还分布于仙夹镇龙湖村、龙美村的岭头角落和美寨村的寨后角落以及永春县城。据初步调查,现在龙水漆篮年产量大约2万担,产值200万元左右,有从业人员近200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生产主要集中在龙水村,除此之外,永春县城有3家小型漆篮厂,但只能做后两个工种,即上油灰和漆画,竹编篮胚则需要从仙夹镇收购。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主要销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另,据当地村民最近的一项数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永春漆篮现有从业者128人,其中男性69人,女性59人,他们的年龄大部分在40岁以上,而且有很多处在高龄阶段,40岁以下的从业者只剩下6人,漆篮的工序主要分竹编、油灰和漆画,这6人只懂得竹编而不会油灰和漆画。而30岁以下的漆篮从业者人数为零。这可以看出,在这个村庄40岁以下的人员已经没有人能够共同生产制作出一个完整的永春漆篮。从青年的角度看,从事的工种主要是破竹和竹编,也有一小部分从事油灰和漆画工序年龄也都分布在30岁以上,可见漆篮青年从业人员缺乏,其传承人断层现象颇为突出。”(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青年传承保护问题探析——以闽南永春漆篮技艺为例》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7月,第24页)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龙水村郭金镖为首的有识之士成立龙水漆篮工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底),以股份投资的方式组织村民进行生产经营。

(一)市场因素

如果漆篮仅仅只是作为装盛物品的器具,那么在当下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下,许多产品完全可替代这一功能,而且性价比更高、更轻便、更方便携带。因此,从实用的角度,漆篮的市场受到其他产品的极大冲击;除实用功能外,漆篮还凝聚着民俗与乡情,因此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人世界拥有极大的市场,但这一市场也毕竟有限,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之后,漆篮对东南亚出口受到极大影响;如果漆篮竹的发展要偏离其原有的实用角度,走以审美为主、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甚至纯粹审美的发展道路,那么漆篮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虽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艺人们设计制作出直径六厘米、九厘米小巧玲珑型漆篮,改实用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收藏纪念品,把漆篮打进了旅游市场,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制作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高档次的漆线雕漆篮,但总体来看,漆篮制作产品单一,创新有限。上述因素,极大影响了漆篮的销售市场。市场的萎缩,自然极大地影响到从业者。

(二)自然因素

相对于其他手工艺品的衰落, 永春漆篮基本不存在原材料资源枯竭问题。

(三)社会因素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出打工乡亲的影响,许多年轻人见闻了外面的精彩和充满诱惑的世界,这使他们在乡村里再也呆不住,一呼百应,纷纷外出打工闯荡,甚至到省外离家更远的地方。虽然在家制作手工艺品的生活成本会比到城里打工的生活成本低,并且赚的钱也不会少,但这并没有吸引力,也就无法拉住他们的心。还有,作为漆篮手工艺人的父母也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考大学到城市工作才比较有前途,而不要再继承祖辈这种老土的职业。”父母的观念也影响着孩子的职业选择,最终也影响着漆篮生产的从业者。

五、保护措施

(一)抢救保护措施及落实情况

根据泉政办﹝2013﹞196号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关于泉州市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濒危品种技艺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永春漆篮属扶持发展项目。截止至目前,在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有:

1、培养人才。2013年建立永春漆篮文化展馆,成立郭志煌大师工作室,并组织大师带徒授艺,目前总带徒人数56人,其中获得永春首届漆画大赛一等奖一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已有10名徒弟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2、资金扶持。将永春漆篮列入濒危艺种保护范围,对带徒授艺、抢救保护等进行补助。2013—2015年度共划拨抢救保护资金10万元,带徒授艺补贴14.4万元,共24.4万元。

3、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泉州市永春县漆篮技艺传习所。

4、组织参展参评,成绩斐然。2013年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并获得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参加2013年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并获得银奖;组织参加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参加2014年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天工荟萃”工艺美术大师联展;参加2014年第49届中国工艺品交易会,并获得“金凤凰”设计大赛银奖;2015年3月郭志煌创作的漆器工艺-金装15公分盛篮在第50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2015“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二)抢救保护建议

1、从政府的角度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仙夹镇对永春漆篮的发展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组织人员整理永春漆篮的相关文字记载,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文化遗产项目,争取更多资金的投入等等,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仙夹镇还在进一步计划如何扩大永春漆篮的知名度,如何保存传统的民风民俗以促使永春漆篮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

从郭金镖到郭志煌,他们既是永春漆篮制作的发动与组织者,又是社会基层机构的领导者——村委会主任,进而最大限度保证了政策制度的推行。如此看来,仙夹镇镇政府对永春漆篮的发展是不留余力的,这与其他地方政府与艺人间的紧张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我们还应看到仙夹镇地处山区,工厂企业几乎为零,漆篮成了该镇的唯一产业,这也是地方政府重视的主要原因。除经济收益外,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漆篮制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疑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从艺人的角度

如上所述,如果漆篮竹的发展要偏离其原有的实用角度,走以审美为主、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甚至纯粹审美的发展道路,那么漆篮的创新变得尤其的重要。这就需要两方面人才的结合:一、是精通手艺的民间艺人,二、是把握时代潮流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精良的手艺,又有时代审美品味的作品。想要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口头相授及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下,可尝试将漆篮这一传统手艺放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

3、从市场的角度

此外,在市场方面,整合多方资源,应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生产面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产品要求,这是永春漆篮得以发展的关键。

4、从研究的角度

(1)收集史料开展研究。

(2)创立漆篮博物馆。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