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一县一品”成就文化产业发展的“泉州模式”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9-18

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泉州深厚、多元、包容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历史古迹、文化名人等文化资源遍及泉州各县(市、区),成为泉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土壤。数据显示,2018年泉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初步测算为392.81亿元,比增15.1%,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产业主营收入超1000亿元,增长13.4%;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已连续六年位居全省首位、增速高于GDP增速,文化产业力争于2020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产业增加值占GDP5%。

潮起千年刺桐港,文兴海丝新起点。近年来,作为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泉州积极挖掘文化历史底蕴,深耕各县(市、区)的优质文化资源,突出各地的历史传承与产业创新,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县一品”的泉州文化格局。

“一县一品”: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陶瓷、雕艺等传承千年的技艺瑰宝,不仅丰富了泉州各县(市、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当下泉州发力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

以德化县为例,制作陶瓷的历史上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并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2015年,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县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如今的德化县,已拥有柯宏荣、连紫华、陈明良、赖礼同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德化“中国白”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其中,2017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16件国礼作品中德化独占15件。2018年2月,德化县召开德化陶瓷产业跨越发展大会,制定印发《德化县陶瓷产业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2022年实现陶瓷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的目标,让千年“瓷魂”焕发新生机,重塑瓷都发展新气象。

同样荣获“世界级认证”的还有惠安县和安溪县。

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惠安县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石雕之都”的荣誉称号。依托雕艺这一千年技艺,惠安县打出了多张盛名在外的“文化牌”: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惠安雕艺文创园……其中,以黄泉福、郑国明、王经民、王向荣、吴德强为代表的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们所建立的大师工作室和艺术馆,成为惠安县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推介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推手,形成独特的“大师经济”。近年来,惠安县还实施雕刻工艺高端引领工程,积极引导、动员县内雕艺人才申报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进一步发挥大师梯队的影响力、号召力。此外,举办4届的中国(惠安)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已发展成一场世界级的行业盛会。去年举办的第4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共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企业、近7000名客商和专家学者参与,进馆客商、参观人数达8万余人次。

2018年,安溪县通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初审;今年8月,正式获得这一殊荣。据悉,藤铁脱胎于安溪千年技艺——竹藤编,与安溪铁观音共同成为县域文化品牌新名片。而藤铁背后以工艺产业,也成为安溪县文化产业的重要引擎:2018年安溪全县工艺制品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50亿元,同比增长15.38%;工艺企业自营出口总额16.51亿元,比增2.61%,其中11家企业出口超5000万元,安溪县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园区获评“泉州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近年来,安溪县也不断丰富区域文化矩阵,逐渐开拓影视、文旅、广告业等领域,并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效,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也是永春县文化产业的一大发展特色。通过启动非遗传承保护工程,积极推介县内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传承人,永春县正打造出影响深远的“非遗文化动力”。目前,永春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人、市级28人。值得一提的是,永春县纸织画非遗传承人周文虎,获得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实现永春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零的突破。同时,永春县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已有永春纸织画、永春白鹤拳等2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永春漆篮制作、永春制香等省级、市级“非遗”等一批省市级“非遗”技艺。与此同时,永春县还建设了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在县旅游集散中心开辟专区,重点展示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0项、县级非遗60项等闽南文化生态,以“非遗矩阵”传扬永春文化。

与永春一样,洛江区也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以集中推介区内非遗文化。目前,洛江区非遗数达到7类2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48位。作为洛江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重点项目,洛江区文化馆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演厅、文艺创作室等功能室。其中,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已基本完成布展工作,整体预计于今年10月开放。届时,国家级非遗项目“陈三五娘传说”,将与“洛阳桥传说”“十音铜锣制作技艺”“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一道展示,成为推介洛江区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洛江区还积极发挥区位、生态、文化优势,培育打造“悠游洛江”旅游品牌,全力推动“文旅融合”“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产业业态发展。该区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数达91.5万人次、增长16.5%,旅游收入12.1亿元、增长22.1%。

“一县一品”:“文化+”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与诸多传统产业融合,探索新形发展模式,是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晋江、南安、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以下简称“台商区”),文化正与创意、石材、科技等领域发生“化学反应”,培育出新的产业业态。

赋能产业升级,是近年来晋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晋江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已成为晋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再生的新引擎。2017年晋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超63亿元,同比增长14%。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晋江市对文化产业的深度布局。当下,晋江市已逐步形成了“三园一基地多节点”的发展格局,依托这些园区、基地和产业集聚效应,晋江市的文化产业不断培育出新的业态,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包装印刷、工艺美术、广告传媒、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报刊服务十大细分产业,正持续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核。

在“世界石材之都”南安市,石材这个“笨重”的产业,正与文化产业携手,打造出“石文化”特色发展模式。以英良、东星等为代表的南安石材企业,正精准聚焦“石文化”,将文创元素融入石材产品,打造出英良•印象五号石材文化创意园、东星奢石文创园等园区,构建石+文化、石+旅游、石+教育、石+设计、石+互联网、石+科技等“石+N”的融创发展体系,提升石材产业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引领传统产业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泉州开发区可谓“另辟蹊径”,探索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例如,泉州开发区将锐驰智能、聚慧丰、比邻3D等科技型企业,纳入文化产业统计口径;推动比阳轻工拓宽业务范围,投资建厂涉足新材料领域,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将“锐驰光机研发生产项目”等11个项目纳入全区项目攻坚盘子,超时序推进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加快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助力。此外,依托2.5产业园、圣弗兰2.5产业综合体等2个文化产业园区,泉州开发区重点引进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媒体动漫、互联网经济等文化企业,扩大文化产业体量。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惊艳了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正是台商区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台商区在做大做强木雕产业的基础上,以文旅项目作为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以备受关注的八仙过海文旅项目为例,该项目引投资额达80亿元、占地面积约2100亩。据悉,项目将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32亿元,建设海洋极地世界、海上游乐、水上世界等项目及相关配套,现已落地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2亿元,这一项目已入选国家优先旅游项目名录。台商区还根据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留一活”工作目标,采取“政府+开发实体+节点运营公司+策划团队”的模式,积极推进洛阳桥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力争将洛阳古街打造成为“洛阳古桥共生艺术文化特区”。

将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泉港区近年来的工作抓手之一。近年来,泉港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传统民居保护、非遗传承、传统习俗展示和历史名人文化品牌等5大工程,深入挖掘中国北管音乐、海港、海盐、水密隔舱福船等4个“国字号”文化之乡的内涵,目前已征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点30多个,建立非遗传承基地10个、展示点52个、传习所4个。同时,泉港区还培育红运当头、维真工艺、大福古船模、涂岭红茶等一批具有“泉港特色”的“专、精、特”乡村文化品牌企业,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

“一县一品”:构筑现代城市文化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要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文化,不仅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过往,更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关键元素。丰泽区、鲤城区、石狮市,正探索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契合点,让文化提升城市内核。

丰泽区通过推进文创园区建设、加速发展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文创+”,辖区内文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构建多元、创新的文化版图。以泉州软件园、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华大电商产业园、华创园、伯勒小镇等为代表的文创园区,正对丰泽区的文化资源形成“洼地”效应,吸引大量优质的文化企业入驻,实现集聚式发展。丰泽区也依托这些平台,主动做好文创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入喜马拉雅FM、雪小禅工作室等龙头文创企业,进一步丰富辖区内文创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发展优势。作为泉州现代化城市核心,丰泽区已拥有福建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领SHOW天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8家区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5家泉州市“十佳”文创企业等,正逐步构筑“百花齐放”的文化产业格局。

拥有丰富的古城文化底蕴的鲤城区,则将盘活古城闲置资源,赋予其现代城市发展内核,视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为盘活这些资源,鲤城区采取租赁引进、引导集聚和民资回归等办法,以“三不变”模式(即“土地性质不变、产权不变、主建筑风格不变”),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思路,陆续建设“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泉州新门片区“三创园”、泉州美食城、“东亚之窗文创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其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已是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A类),现有国家级私人博物馆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动漫企业1家、省级文化示范基地2个、市级文化示范基地5个。

石狮市推出《狮来运转》城市IP动画片,展现了推介城市文化的一种新途径。通过融合石狮拼搏精神、狮文化、闽南文化等多元城市文化,将石狮的城市形象转化为狮子卡通形象,并在城市面貌改造提升、政务交流、文化传播、对外宣传等领域,加大对城市超级IP的应用和推广力度。以《狮来运转》为代表的影视产业,正是石狮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2017年,石狮在全省县域内率先出台《石狮市鼓励支持影视剧组来石拍摄扶持措施》,将城市整体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大力鼓励支持影视剧组来石拍摄。截止目前,到石狮接洽的影视剧组达上百个,34部影视作品登记备案、《青春抛物线》、《日不落酒店》等29部影视作品,在石狮取景拍摄,其中院线电影14部、电视剧2部、网络电影13部,进一步扩大石狮的文化品牌影响力。(惟逸/文)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