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我在温陵修古厝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7-19

开栏语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是闽南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树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载体。

以目前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存迹看来,许多行业和技艺灿烂绽放,同时有一些随着老艺人的离世逐渐消隐,如若不能及时进行抢救式采访,许多传承人甚至口述者将越来越少。本期起,东南早报《最闽南》开设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专栏——“温陵百艺”,对泉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貌式探访报道,敬请关注。

姚洪峰正在讲述闽南古民居的营造技艺

姚洪峰讲述闽南古民居的营造技艺

当走进后城140号的古厝时,你会感觉到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百年之前的温陵古地。这座古朴而颇具闽南风情的大厝,无论是建筑特色,还是空间布局,抑或是构件细节,都力图保留了历史原貌,每一处痕迹,都似乎在讲述着曾经发生的历史。不过,你或许不知道,这座建于清代、闽南传统三进三开间带前回向民居式建筑,曾经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植物滋生。经过精心修缮之后,它方才得以还原其历史风貌。

而主持这座古厝的修缮指导者,便是姚洪峰。作为一名资深古建筑师,姚洪峰长期从事古建筑、石刻、彩绘保护和修复工作,从业已有三十余年。放眼古城,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名胜遗址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本期温陵百艺,我们一起聆听咱厝这位古建筑大师关于闽南古建筑修缮的故事……

走进古厝,恍若梦回百年之前的温陵古城。

走进古厝,恍若梦回百年之前的温陵古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虽然几乎花了业余所有的时间在与古建筑打交道,但内心始终无法掩饰对它如初见般的热爱。正因为此,姚洪峰将本次与记者会面的地点,定在一处古韵悠然的闽南大厝。刚落座,他便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般,兴致勃勃地和记者讲起了自己当初是如何踏上古建筑这条路的。

据姚洪峰介绍,他从小喜欢美术,十五岁的时候,便当了美术兵。退伍后,他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了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而他真正与古建筑的结缘,其实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常有国内外专家来泉州进行考察。我作为陪同人员,常常带着他们踏勘古城,遍访泉州古城的各处古迹……”姚洪峰说。虽然不是建筑学科班出身,但当他看到故乡泉州的名胜古迹,当他看到“红砖白石双拔器,出砖入石燕尾脊”的闽南古大厝,那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门一窗、一雕一刻,难免在心底泛起了波澜——这是一种对于建筑美学自然而然的欣赏,同时也是对家乡古建筑本能的热爱,与此同时,也激起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强烈的保护欲。

既然有机会和这么多古建筑专家接触,姚洪峰绝对不放过。他认真好学、刻苦用功的一腔热血,打动了许多古建筑业内专家。他与著名古建筑大师杨玉柱亦师亦友,在他的带领下,踏入修缮古建筑的大门。他积极请教古建筑专家,同时也是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的弟子杨鸿勋和罗哲文有关古建筑修复的问题。他常常为了能够弄清楚某个古建筑专业问题,不惜驱车好几个小时,从一座城市来到另一座城市,深入乡野,求教当地工匠……

或许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姚洪峰迅速从门外汉成长为泉州本土古建筑修复领域大师。如今,放眼泉州古城,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名胜遗址上,基本留有他曾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

古建筑总能让人想起温陵古城曾经的风貌

古建筑总能让人想起温陵古城曾经的风貌

绝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觉得这座古塔应该这样修……”“要是我来修的话,我觉得这幢古厝应该那样修……”“我感觉这座古桥修缮完成后,不太符合我的口味……”看着修缮完后的古建筑,似乎每个人都习惯了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发表各自观点。不少人甚至认为,修缮,不就是涂涂抹抹吗?这个换成谁来做,都行的。

然而,说起来容易。你真的确定你可以吗?事实上,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修缮古建筑的时候,首先要遵循文物修缮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掌握古建筑修缮的基础理论,满足修复的原则,还需要了解许多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姚洪峰说,尤其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再生。这种不可再生性就决定了维修过程要保持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等方面的本来面貌,尊重文物的唯一性。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尽量将对古建筑造成的不可逆破坏降低到最小……

举个例子,如果你听说过“十塔九斜”,就会知道古建筑修缮,其实并不是如同你想象中的“涂涂抹抹”那么简单。而这个是在修缮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造成“十塔九斜”的原因,一是古人在设计古塔时,结构上存在着缺陷,正所谓“建塔不见塔”,这是产生塔体倾斜的内在原因。二是由于黄土的湿陷性,遇水便导致塔基下沉,引发塔身倾斜。第三,则可能是地震等地质灾害,导致了古塔倾斜……姚洪峰介绍,“建塔不见塔”,古人在建塔时在没有先进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要完成又高又大的建筑是不可能的,针对高层塔采用堆土法来完成,建完第一层后,建第二层时采用堆土法,将第一层堆满土,并放坡,坡度越缓,运送第二层的材料越容易,第三、四、五层也是同样办法完成。所以说建塔的人永远看不到建后的塔身;“十塔九斜”,古人建塔时往往垂直度不是那么精确,基础部分又常常忽视,时常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建第一层时发现有沉降,或者出现歪闪,在建第二层时再进行纠偏,这样一来,就出现不正的塔。另外地震也是造成塔歪的原因之一。

当讲到这里的时候,姚洪峰顺手指了指该古厝某处木构件的细节说:“我认为这里修缮的情况,似乎就还处理得不太完美。”顺着姚洪峰的眼神望去,古厝墙上挂着几幅古朴的画像,已经模糊不清了,而木质的画板已经出现了皲裂的现象,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墙上的画,轻轻摇头叹了口气,眼里满是遗憾。

细微之处,皆是古韵悠然。

细微之处,皆是古韵悠然。

每处古建筑都有它的灵魂

总有一种暖,挂满你我回忆的老墙。即使剥落了原来的风采,依然风韵犹存。闽南古大厝,是泉州老一辈的情感记忆。有人曾说,这是敞开着的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人文情怀的水泥钢筋混凝土代替了历史悠久的古大厝,古建筑渐渐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天,或许将难觅踪迹……

令姚洪峰颇感欣慰的是,如今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对于闽南古建筑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纷纷慕名前来向他请教,而他也不吝惜地将自己多年来所掌握的关于古建筑修缮的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他们。此外,他还将自己日常工地上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提炼总结成理论,出版了近十本与古建筑修缮有关的书籍,让更多关于古建筑修缮的宝贵经验得以更好地传承下来。

“作为泉州人,其实我的初衷很简单。我希望能够将咱们闽南古厝更好地保留下来,因为他们是古城的灵魂……”姚洪峰说。他说,在他心目中,古建筑就如同人一样,每一处都有着属于他的历史和故事,都有着属于它们的灵魂和生命。“建筑都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姚洪峰说,而他,则心甘情愿地成为专门服务于古建筑的一名“医生”,尽管不能令这些古建筑永生,却能令他们“带病延年”。

古建筑经过修缮,还原了原来的历史风貌。

古建筑经过修缮,还原了原来的历史风貌。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8大步骤

姚洪峰向我们介绍,关于泉州传统民居的营造工序,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依次为挖地基、安大门、木构件防腐处理、安放柱子、安梁架、上梁、小木、墙体、瓦作、石雕等。

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步骤:挖地基。当动土平基后,要先把石质门框安装起来,再进行其他的工序。安装下落大门的门框与门楣时,要举行祭谢土地公仪式。下落的大石硶,必须用一块整石,这道程序由石匠师傅主持,用沾有鸡冠血的宝剑点大石硶,念吉语,并将包有五谷的红包置于大石硶正中预先留好的空穴中,门柱顶压红布。门框上刻对联,讲究的要以厝主的名字嵌于联首,称“冠头联”。门框上置一块横匾,上面镌刻厝主姓氏所属的郡望等。如“紫云衍派”(黄姓),“颍川衍派”(陈姓),“荥阳衍派”(郑姓),“九牧传芳”(林姓),“开闽传芳”(王姓)等。

第二步,是木构件防腐处理,主要是为防潮。

第三步,是安放柱子。拉好准绳,根据准绳安放柱础,安好柱础后,再根据房屋的进深来确定柱子的数量,先安放正厅中间的柱子,后安置正厅两边的柱子。

第四步,是安梁架。安梁架也是个不简单的技术活。架横梁的时候,要按先下后上、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最后,择日上梁,做檩,用竹钉将椽子固定在檩条上,钉封檐板。

第五步是上梁。上梁是房屋施工中的重要工序。根据本地民俗,闽南民居在上梁时,必择吉日,方能兴旺家业。

第六步,要讲究的小木和构建的选择和安装。泉州传统民居所用的木构件均是根据木料的质地、大小及所需的构件款式进行加工后再安装上去的。用来当柱子、桷枝(椽子)的木材一般使用杉木,取其长而直;瓜柱、窗户及其他需要比较大面积进行雕刻的构件,则一般用樟木,取其粗且质地细密,雕刻时不易开裂。早期木构件的制作一般使用手工雕刻。

第七步,要铺墙基。颇具特色的古厝墙体,可以算得上是闽南传统民居最为显眼的要素之一。根据姚洪峰的分类,闽南传统民居的墙体围护结构,有封砖壁、出砖入石、夯土墙、牡蛎壳墙、穿瓦衫等几种做法。墙体一般用最具泉州特色的烟炙砖砌成,它是用稻田中的红、黄壤泥土作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形成的红砖,红砖表面有二三道黑色纹路,故称“烟炙砖”。民居墙外以烟炙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内填瓦砾、土料,外墙用砖叠砌。砌砖时,将有紫黑色烟斑一面作为看面,且将上下两层的纹路“镜向”结合,形成“〈”形。“出砖入石”是将条石或石块与砖片混合砌筑的一种做法,据说这种砌法是在明万历年间泉州大地震后出现的,体现时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原则。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则是瓦作。从屋顶一侧开始,由下而上铺。铺完板瓦后,从屋脊处倒水,试验板瓦的排水是否流畅,如有不畅,即对板瓦进行调整。试验合格后,在每两垄瓦片中间铺上一层长条瓷砖,再铺一层水泥砂浆,然后铺上瓦当、筒瓦。筒瓦与筒瓦之间及其边缘涂上由少量水泥、沙、白灰混合而成的白灰浆,这主要是起到一个加固筒瓦、防止漏水及美化屋顶的作用。屋顶瓦作从边缘向中间作起,每一垄瓦筒下降2厘米左右,使屋面曲线优美。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民居一大特色。一般在屋脊尾端约1米处,瓦作向上提起45度,来确定燕尾脊的翘起弧度。做好燕尾脊后,在中脊靠近燕尾脊的两端各立一龙兽作为装饰,两个龙头背对背,面朝屋外。为了防止龙兽太重,压坏屋脊,一般会在放龙兽的地方加一长铁条,用于分散龙兽的重量。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