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传播闽南文化 八旬美术老师 六十年童谣情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7-05

从小喜欢吟唱童谣,工作后开始收集童谣,打算编撰成册,配上他与学生绘制的插画,借此向更多人传播闽南文化——

核心提示

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内容丰富多彩,既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知识。美术老师出身的尤育培自小就喜欢吟唱童谣,上世纪50年代,他与同事一起,将收集到的四十多首童谣印制成册,送给身边好友。从此,收集、编撰童谣成了他一大爱好。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他从几十年来收集的千余首童谣中精心筛选出最经典的百余首,结合自身美术专长为每首童谣配插画,希望能更好地传承闽南文化,也让更多人感受童谣魅力。

尤育培在构思插画

尤育培在构思插画

插画部分已经画好,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中。

插画部分已经画好,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中。

八旬老人欲出书 图文并茂话童谣

夏日,一场不期而至的雨为连续的炎热天气降了降温。

在如今的现代化城市中,夏日里的鸟叫蝉鸣似乎只存在于书本,目之所及多是高楼大厦,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行色匆匆的人们。很多人喜欢老城区,因为拐进巷弄里,总能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有的就像那场雨一样,足够给人以惊喜。位于鲤城区县后街马鞍山16号的一处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便是如此。这里的建筑有年代感,庭院里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足有四五层楼高,树荫底下好乘凉,周围清幽的环境似乎隔绝了百米之外街市的喧嚣,独享一份宁静。

如此环境,最适合吟诗作画,若把诗改成闽南童谣,一下子就会把许多人拉回孩童时代。“天乌乌,卜落雨……”这首在闽南地区传唱度极高的童谣是许多人小时候的记忆,此刻,念唱起童谣的并非孩子,而是这栋老房子的主人尤育培。清瘦身材,花白头发,带着黑框的老花镜,这位今年88岁的退休美术老师念起童谣来全情投入,声调抑扬顿挫。在他手上,是一本近百页的书稿,收录着一百多首经典的闽南童谣。

“这本是第十三稿,另一本是第十四稿,我打算将这些童谣汇编成一本书,目前来看,后年能够出版。”书稿很厚,除了整理童谣需要花费时间,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为每首童谣配插画。其实,市面上有关闽南童谣的书籍并不少,但多数是纯文字的,对年轻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有些晦涩难懂。“是否可以在既有内容基础上,让童谣以一种新的形式出场?”他曾看到有人用书法写童谣,美术老师出身的他转念一想,如果能将童谣用插画形式表现出来,或许会更加直观,便于大众理解,于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就此展开。

闽南年兜(过年)跳火盆习俗插画 (许文龙 摄)

闽南年兜(过年)跳火盆习俗插画 (许文龙 摄)

玩耍的孩子尽显童真

玩耍的孩子尽显童真

母亲为抗日童谣谱曲 他临摹抗战宣传标语

“在我小时候,娱乐方式有限。小伙伴们聚在一起,除了嬉笑打闹玩游戏外,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分享刚从长辈那里学来的童谣。”回忆仿佛将尤育培拉回了八十年前,虽然那时的他们还不识字,但其中妙趣横生的内容,总是让伙伴们的相聚充满欢声笑语。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晋江一所小学教书的母亲收集了一些抗日童谣,自己谱曲,用闽南语教孩子们吟唱。耳濡目染之下,他很快就学会了十几首。

童谣和画画改变了尤育培的人生轨迹。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见爱国人士在纸上画支持抗日的图案和宣传标语,便也有模有样学了起来,慢慢有了一些美术功底。上学后,出于对绘画的兴趣,他时常在放学后流连于学校附近的画室,在名师指导下,开始学习绘画。1952年,他考入当时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现为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师承杨角、张望、陈铁耕等画界名家,与邮票设计家万维生、二胡演奏家曾家庆同窗。求学的过程辛苦而充实,但尤育培心里仍然装着他钟爱的童谣,“当时,我能背的童谣就有一百多首。”

1956年毕业后,他回到泉州,当了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童谣,还凭借小时候的记忆,将记得的童谣记录下来,与同事们一起分享交流。“我们把收集到的这些童谣印成小册子吧?”一个想法在尤育培脑海中萌生,并与另一位同样痴迷童谣的同事一拍即合。当时条件所限,他们只能自己动手抄写,每抄写一首童谣,铺上两三张复写纸,这样一次就可以写三四张。很快,一本收录了四五十首闽南童谣的小册子大功告成。身为美术老师的他们亲手设计了插画封面,“那个小册子出来后,我们都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他说,因条件所限,这本童谣小册最终只制作了五六本,除了合作的两人各留一本外,其余送给了几位对童谣感兴趣的同事。

孩童吸引着蝴蝶,充满童趣。

孩童吸引着蝴蝶,充满童趣。

尤育培喜欢读书看报,遇到好的素材会剪下来作为参考。

尤育培喜欢读书看报,遇到好的素材会剪下来作为参考。

每一首配一幅插画 让更多人读懂童谣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的命运,尤育培同样置身其中。此后的岁月,他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美术教育事业中去,为了支援山区教育建设,他与同为老师的妻子在安溪一待就是二十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调回泉州六中担任美术老师,并参与创办5届“泉州市中学美术训练班”。这个班中班培养了一批艺术、教育、企业界的出色人才,其中有知名艺术家、美院教授和中小学美术教育骨干,如吕山川、蔡永辉、陈学君、王海涛、林山中、蒋志坚等。很多学生在他指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有一些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尤育培的兴趣广泛,文学功底深厚,曾创作和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创作画谜300则。由于大部分时间花在事业及照顾家庭中,收集闽南童谣渐渐搁置下来。当时,他的一个学生准备报考厦门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闽南民间文学,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和支持,尤育培将几十年收集的闽南童谣资料全都送给了他。

1992年退休后,尤育培看到一些陆续出版的闽南童谣,想起年轻时曾编过的童谣小册,萌生了出书的念头。他翻出之前搜集的资料开始整理,从一千多首童谣中筛选出一百首经典童谣。童谣是闽南语的,文字与汉语有很大区别。为此,他特意买了一本闽南语辞典,逐字逐句查阅,寻找最准确、最原汁原味的表达。

“以前出版的一些童谣书籍,书中多是简单的原文与解释,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有些字词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了。要想让童谣深入人心,一定要让读者完全搞懂其内涵意思,方能体验童谣趣味。”在尤育培的书稿里,每篇童谣由原文、释词、解题和意译四部分构成,详细解构了每一首童谣具体词汇的意思,创作内涵及意义。到现在,真正做到字斟句酌的书稿已经修改了十几遍,仍然在继续完善中。此外,他结合自己的美术专长,为每一首童谣配插画,令其更加生动,内涵意义跃然纸上。

除了绘画,尤育培还每天坚持练习书法。

除了绘画,尤育培还每天坚持练习书法。

插画色彩鲜明

插画色彩鲜明

学生主动参与 帮老师实现心愿

眼见老师如此执著于编撰闽南童谣,尤育培曾经的两个学生,泉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陈学君以及泉州华侨职校高级讲师蒋志坚主动请缨,一起帮助整理书稿及绘制插画。

“我本身就很喜欢闽南文化,再者,这本书稿倾注了老师几十年的心血,以及未来希望达成的心愿。作为老师的学生,能帮上忙我义不容辞。”陈学君说。此前,他就与泉州著名老中医林禾禧一起合作,为其出版的《泉州口传养生文化》书籍配插画。他始终记得,当年正是尤育培的启蒙和栽培,让他从此走上艺术创作之路,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在两个学生帮助下,尤育培将这份书稿的童谣分为“启蒙·增识·睿智”“童真·稚趣·快乐 ”“生活·百事·感悟”“地域·风俗·人情”和“国家·民族·情怀”等五个篇章。第一篇章给孩子们带来启蒙,增进知识;第二篇章反映着孩子们的童真趣味,让孩子们读起来开心快乐;第三篇章是生活感悟;第四篇章则是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本地的一些风俗、人情;最值得一提是第五个篇章,反映的是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收录了他凭借记忆整理的十首抗日战争时期母亲教孩子们吟唱的童谣。

为了给童谣配上插画,尤育培认真构思内容,并四处搜集相关资料。“每一幅画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画一幅画有时只需要半天,但前期构思要花几天甚至几个月。每首童谣都会画三四幅或者四五幅,再从中挑出最好的一幅。”目前,他已经画了六十多幅插画。

草蜢公(蚱蜢)与水鸡(青蛙)故事的童谣插画 (许文龙 摄)

草蜢公(蚱蜢)与水鸡(青蛙)故事的童谣插画 (许文龙 摄)

盼童谣展现魅力 让文化代代相传

“现在年纪大了,脑力和体力都不如从前。”尤育培感叹道,按照他原先的计划,这本童谣打算今年出版。去年,他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调养了一段时间,此事也暂时搁置,今年才又重启。“我有乡土情结,对家乡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到由衷自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之添砖加瓦。”他说。

尤育培的儿子尤一岗也加入其中,帮助父亲对书稿进行勘误。“童谣不能只停留在看懂意思,还要能够念或者吟唱出来。”尤一岗说,原来书稿虽然对闽南方言特有的字词进行了详细解释,却没有注音,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读。他参与进来后,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为字词注音,进一步丰富了童谣的内涵和形式,也让童谣更加亲民和生动起来。

听闻尤育培打算出版闽南童谣书籍,他的一位学生专程赶来,分享了一首有关泉州地名的童谣。“这个学生今年已经67岁了,之前就跟我念过这首童谣,但是当时没记下来,这次特意写了送过来。”尤育培笑着说,他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与伙伴们互相分享童谣的旧时光。

“如果顺利的话,这本书会在2021年出版。”尤育培说,他将自费印制1000本,不在市场售卖,全部赠送给喜欢闽南童谣的人。届时,他正好90岁,对他而言也很有意义。

尤育培期盼,这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闽南童谣的魅力,喜欢上闽南童谣,更好地将优秀的闽南文化代代相传。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