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塔巷里“白塔膏” 老字号传两百年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4-16

白塔巷里“白塔膏” 老字号传两百年

这棵驼背老树已生长了80多年

白塔巷里“白塔膏” 老字号传两百年

台魁巷1号保和堂老铺

开栏语

从2015年暑假开始,寻访古城里大街小巷的1号门牌,足迹几乎遍及古城的每处角落,迄今为止,曾华丽已经拍下市区1号门牌多达300多个。她的故事经早报报道后引发众多古城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叫“1号大姐”。每一块门牌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今起,泉州市古城办联合东南早报,开设《古城Number 1》栏目,让我们一起跟随曾大姐的脚步,走进古街老巷,领略时光里的泉州元素,寻找更多的“古城1号”,走读古城街巷的活态文化。

台魁巷,地处古城西街,又名奇仕巷、东塔巷、白塔巷。清明时节,冒着细雨,记者跟随“1号大姐”曾华丽,踏进这条充满历史与故事的老街巷。由西街往北拐入台魁巷,不远处就是一株树干粗大、驼背生长的古树,横跨巷道,造型奇特;树底下则有一间简易老铺子——“保和堂”(原为白塔巷1号),系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后裔开设的,专售祖传秘制“白塔膏”。

【第一站】西街台魁巷1号

祖传秘制两百载 膏药远销东南亚

“我们只售药,不看病!”正在铺子里“值班”的蔡老伯告诉我们,台魁巷被称做“白塔巷”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家铺子门前挂着一只巨大的五层白塔,用白纸和竹篾手工糊制的。这不仅是保和堂的标志,也是这条巷子最出名的地方。保和堂白塔疔膏的历史最少有200多年,“传到我们已经是第五代了”。

蔡氏后辈得异人张王淑传授疔膏秘方,反复应用验证,调整药物比例,找出专治一切疔毒兼治外科诸症的配方,使之“应手奏效,识者珍之”。疔膏经世代传授秘制,清嘉庆年间传至蔡喜才的父亲,蔡喜才继承父业,使得塔膏在闽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远销至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

生意日落血缘坚守 手艺面临传承困境

因以白塔为标记,其疔膏又称白塔疔膏,对疔疮或痈,无论初起、已成、溃后,均可应用。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生肌,被视为“外科圣药”。

“以前一个有卖药,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卫生条件好了,来买疔膏的人也少了许多。”今年68岁的蔡舜龙感慨地说,1952年,蔡喜才去世,“保和堂”由他的3个儿子轮流坐庄,10天一轮,各自制膏销售,“后来又有后辈加入,轮值人数也多了起来”。

他说,泉州保和堂白塔疔膏入选第四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如今以血缘关系继承祖业,让名闻遐迩的白塔疔膏得以沿传下来,但可惜保和堂同样面临传承困境,“生意不好做,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学做膏药啦”。

跨巷生长浑身是宝 “巷宝”成天然空调

粗大的树干从狭窄的小巷中顽强地抬头向上生长着,树干1米多高处不是笔直向上,而是几乎与地面平行,一树虬枝扭曲延伸,犹如一盆巨大的盆景,在清明雨水的滋润下,别有一番风情。这就是巷口处的那株白来叶树,因其造型独特,浑身是宝,如今已成为巷子里代表性景物之一。

“树是80多年前种下的,种树人则是保和堂的蔡顺斌,他当年还以为种的是芒果树苗呢!”据今年80多岁的老街坊许锦标回忆说,历经80多年风雨,树干一人已合抱不得。据《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白来叶又名漆娘舅、漆舅、雀榕、笔管树、大叶榕树、山榕。此树叶有药效,可解热行气,除湿消疹。

据介绍,这棵白来叶树一年要落两次叶,每一次都是叶子落得精光,三五天后立刻就发出新芽来。神奇的是,这棵树的叶子可以治病,尤其是小孩子身上长了疖子之类的,摘几片树叶煮一煮喝,就能起到消炎的作用。有意思的是,这棵用来治“瘤子”的树,树干上却长满了天然的“树瘤子”,“除了入药,到了夏天,这株大树简直成了一处天然空调,很受街坊喜爱”。

【巷名由来】

台魁巷得名与两个故事有关。

其一,明代状元庄际昌为该巷奇仕宫题“雁塔钟灵”的匾额,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状元(魁)。

其二与一段耐人寻味的教子故事有关。据传西街一条小巷有一种瓜能手,他中年得子,故而非常宠爱。瓜农每次赴宴都会带孩子去,一天亲戚迁新居,正逢孩子不在家,他独自赴宴,回家后抱着一颗瓜上床睡觉。夜间一黑影从房间闪出,瓜农发现一把利刃插在他头旁的瓜上,之后一连数日不见儿子踪影。原来瓜农之子误以为杀死父亲,再也不敢回家,后投身行伍,几年后竟屡立战功,被荐升至提督,授缺闽省。他忆起儿时之事痛心自责,回家向老父下跪哭着谢罪。闽南俗语“宠儿宰瓜”,说的便是此事。因“宰”字闽南语与“台”同音,“宰瓜”遂成“台瓜”,人们便称那条巷为“台瓜巷”,后谐音“台魁巷”。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