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九间十八弯 九间巷走出百货大亨 洋楼群见证发家传奇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4-11

第十四站 九间巷+十八弯巷

九间十八弯 深巷有传奇

一条九间巷,三幢番仔楼,深藏着几多传奇?

窄窄的九间巷,若非刻意寻觅,极易与其失之交臂。小巷是沧桑的,向着巷中踅去,一株200岁的苹婆站成一树风景,这种相传由唐三藏从西域传入的“相思树”,缀满思念的绿叶,在红尘里张望。小巷深处,矗立着三幢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洋楼,它们的背后,藏着泉州人下南洋的拼搏故事和家国情怀,藏着昔日的泉州百货大亨陈锦树的发家史,藏着九旬老夫妇的人情练达……这条曾有99户人家的小巷,今只余9户人家,守着幽慢的步调,和古城一样恬静和缓。

一路往南,越过中山中路的泉南堂,短短的十五间巷,隐匿在店铺之间。小巷是幽静的,三两老人坐在躺椅上,用故土乡音拉着家常,笑颜满面。他们身后,15栋普通民宅分列巷子两侧,如此格局与巷名由来可谓遥相呼应。相传,小巷原有15个兄弟来此建房,一人一间,一侧七间一侧八间。在清代的科举岁月里,这里还是泉州府各县童生踏入考棚前的寓所。

沿着中山中路340号旁的窄道深入,眼前便是十八弯巷。小巷是曲折的,左拐了又右拐,右拐了又左拐,行在其中仿入迷宫,令人油然生出“九曲十八弯”的感慨。巷中有着老屋的落寂,有寻常人家缕缕飘出的烟火气,还有一段抗战时期日机轰炸泉州的悲情往事。

日暮黄昏捷书飞,时光轮转到现时。无论是九间巷、十五间巷,还是十八弯巷,徘徊在这些与数字有着奇妙缘分的深巷,重拾散落在转角处的人文遗珠,写一段老巷的史记。

(黄玲/绘)

(黄玲/绘)

九间巷7号

华侨回乡自建洋楼 奇特苹婆树挺立两百年

九间巷不长,只有一个进出的巷口,这里曾是孩童们捉迷藏的小天堂。沿着九间巷深入,一树绿叶婆娑掩映下,一栋华侨洋楼静立巷中。这是一栋两层楼高的番仔楼,大约建于1945年,洋溢着浓浓南洋风味。宅内,住着曾参加多个战役的丁顺清和他的老伴张秀论。

南洋创业反哺故园 回乡设计起大厝

轻叩大门,93岁的丁顺清老人现身门后,身旁是他相偕同行七十载的老伴张秀论。“我们是1945年住进小巷的,这里最初有99户人家,后来拆的拆、走的走,小巷后半段就只剩下7-9号三户人家。”张秀论说,她的老家在晋江安海,她的祖上曾下南洋谋生,是菲律宾华侨。

她还记得,20世纪40年代,父亲从菲律宾回来后,选择在距钟楼不远的九间巷安家,“这栋楼是父亲当年亲自设计的,钢筋、水泥都是从南洋海运过来的!”宅内石雕木刻颇为精美,小小花砖里流淌着黄金般的岁月;宅外,一株200岁的苹婆树绿意葱葱,苹婆树旁间缀着桂花树,一草一物,一步一景。

与张氏洋楼并排而立的,还有两座规制相仿、外观相似的洋楼,其中小巷7号与9号昔日的主人是一对亲兄妹,8号和9号的主人则是一对结拜兄弟。

200余岁的苹婆树依旧郁郁葱葱

200余岁的苹婆树依旧郁郁葱葱

“神树”静立两百余年 从何引入至今成谜

“这棵苹婆树非常特别!”站在宅院里,丁顺清望着门前近三层楼高的大树说。树下的一方石碑,显示这是一株“古树名木”,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树龄已有200年。

丁顺清说,这棵看似寻常的绿树,到了初夏花季,一朵朵小花如降落伞悠悠绽放,到了七八月,红的或绿的果子高挂枝头。果实长得颇怪,外面似穿着“红衣”,里面却露出一粒粒种子,就像丹凤眼,因而人称“凤眼果”。

民间传说,苹婆树是神树,能除百病。《西游记》中提及,唐太宗曾以苹婆果为佳肴,招待取经归来的唐僧师徒。

相传,苹婆树由唐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此树泉州较为少见,九间巷这棵究竟从何引入,至今是个谜。附近的街坊称,九间巷原有一座古大厝,厝内有99间房,苹婆树当年就种在古厝内,“这棵树没挪过,一直站在这里”。

故人辗转回乡定居 外乡人因爱情扎根泉州

年轻时,张秀论曾到上海生活,抗战爆发后才回到泉州,从此安居九间巷,生儿育女。“我以前在泉州南国、建成百货上班,后来随女儿在美国待了十年。”

丁顺清并非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他祖籍山东泰安,曾是一名军医,参加过不少战役,立下许多功劳。1951年,丁顺清随部队南下泉州,在这里他遇见了爱情,自此扎根第二故乡。3年后,他脱下军装进入泉州政府部门。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3月,因在化学领域的独特才能,丁顺清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聘为技术开发顾问,聘期三年。

13年前,80岁高龄的丁顺清开始写自传;7年前,讲述他人生前30年的《往事的回忆》出版;如今,他还在整理更精彩的后60年。

短短的九间巷却藏着长长的故事

短短的九间巷却藏着长长的故事

九间巷8号

当年享誉一方 每月房产税颇高

外立面刻着“1947”的8号洋楼

外立面刻着“1947”的8号洋楼

短短的九间巷,并排的三座洋楼特别显眼,其中外立面刻着“1947”的8号洋楼,是当年泉州有名的百货大亨、“建成百货”的创建者之一陈锦树所建。洋楼前,有个开放式庭院,院中花木郁郁葱葱。庭院尽头,有一栋两层洋楼,宝瓶栏杆溢出浓浓南洋风,门窗和廊柱饰有浮雕,装饰花纹颇为洋气,一个个细节足以窥见建造者之用心。

富有南洋风味的番仔楼

富有南洋风味的番仔楼

百货大亨买地盖房 仿鼓浪屿洋楼而建

洋楼里,住着陈锦树的大儿子和大儿媳。今年90岁的车佩端,自从嫁入陈家就住进这幢洋楼。

“当年,这幢房子仅房产税每个月就得交300元!”在车佩端的记忆里,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洋楼,当年在远近一带颇有名气,大伙看完无不夸赞。房子在建造之初,前有带着金鱼池的庭院,内又融合闽南建筑风格,整体风格仿造厦门鼓浪屿的洋楼。

车佩端说,九间巷这三幢洋楼,原本是一座有着99间房的古大厝,大厝里甚至有典当行、梳妆楼,后来古厝很多房屋坍塌,公公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买地,盖起洋楼。

门窗和廊柱饰有精美花纹

门窗和廊柱饰有精美花纹

合伙创建“建成”百货 商业版图远至菲律宾

车佩端介绍,陈锦树和江泽章、洪炳煌等人创建了建成百货,他们的商业版图从厦门和泉州,逐渐扩大到上海、香港等地。

“南国”和“建成”是泉州最早的百货商店。事实上,陈锦树他们最早创建的是“建成布店”,专营绸布批发业务,上世纪50年代成立“建成百货”,经营日用百货、鞋帽、文具、五金交电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40年代,厦门建成布店与泉州、上海的建成布店,共同在上海联合组建“建成公司”,并在香港、菲律宾设立“建新”“建胜”两大商行,并发行股票为公司募资。

泉州文史爱好者蔡永怀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建成百货被改为“特殊供应”商店,但都要凭外汇劵才能购买,主要销售对象是华侨家属。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泉州大桥的兴建,商业中心逐渐北移,超市逐渐代替了百货商店,泉州几家百货商店渐渐没落了。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泉南大教堂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泉南大教堂

夕阳映衬下教堂更显庄重

夕阳映衬下教堂更显庄重

中山中路374号

英国牧师创立泉南堂 三次重建今负盛名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典欧陆建筑风格与泉州古建筑完美统一,这便是矗立于中山中路的基督教泉南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牧师杜嘉德,从安海进入泉州城,在南门外桥尾街一带传福音。三载光阴后,杜嘉德第三次进入泉州,这一次他租用西街旧馆驿李坦的店屋做讲堂,后来正式成立泉南堂。当时,正值施琅将军后人转手出让施琅将军后花园,即“新花山”书房的旧址,教会就把它买了下来,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时称“泉州南街礼拜堂”。

往后的岁月里,随着福音的传播,基督教教堂在泉州渐渐多了起来。根据记载,泉南堂初建时为砖木结构,前后经历三次重建:1935年,扩建为四层骑楼式教堂;1938年,教堂遭日军轰炸后重修;1949年,主堂部分翻建并加盖七层高钟楼;“文革”期间,教堂几度成为工厂用地,直到1980年宗教房产政策落实后,教堂得以归还教会。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几遭破坏已成危房,历经百年沧桑的旧教堂,终于拆除重建。

2004年9月,历时八年多,几经熬炼,新的泉南堂终于竣工并投用。新建成的教堂占地3500平方米,新殿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500人做礼拜。这里也成为泉州市区基督教活动中心和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在海内外颇负盛名。

陈锦标为怀念亲人立的纪念碑

陈锦标为怀念亲人立的纪念碑

十八弯巷3号

华侨祖宅立碑 记录悲情往事

十八弯巷巷如其名,小巷弯弯绕绕仿似迷宫。“闽南语叫‘九拐十八挖’,浮桥的挖角街也有五六个拐弯,这个弯是‘挖’的雅称。”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许月才介绍。

叩响“十八弯巷3号”人家的小铁门,眼前是一方花岗岩,上面镌刻着“陈公捷源等人纪念碑”。

住在民居内的陈振成介绍,石碑是他远在菲律宾的伯父陈锦标,为纪念爷爷陈捷源等13位亲人而建造的。据说,1939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军战机对泉州古城进行轰炸,当地百姓纷纷跑到防空洞躲避。陈振成的爷爷、奶奶、堂兄、堂嫂、叔叔、姑姑和邻居共13人,一起躲进事先挖好的防空洞。没想到炸弹从天而降,恰好击中了防空洞口,炸弹从洞口落进,防空洞内无人幸存。

1979年6月,陈锦标从菲律宾回到泉州,与众亲人商定后,于当年6月在陈振成的房子附近(当年的事发地)让出一块空地,竖起这块纪念碑,供后人瞻仰,缅怀亲人勿忘国耻。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