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鲤城区浮桥街道金浦祖祠:古老祠堂背后的革命星火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2-15

金浦祖祠已有数百年历史,人文荟萃;祠中誓言碑刻揭示和谐民风的树立;革命先辈曾在金浦留下令人追忆的足迹

宋代古井“严浦井”

宋代古井“严浦井”

明初肇建的金浦祖祠

明初肇建的金浦祖祠

金浦祖祠,又称“金浦三世五房祖祠”,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金浦社区中部。作为历史悠久的祠堂,金浦祖祠内孕育过良臣贤士,誓言旧碑刻更是倡导营建一方和谐之风,而且该祠堂还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泉州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

明初肇建的金浦祖祠

金浦社区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北部。该社区历史悠久,古为村落,既称岩浦,亦称严浦,后来才改称金浦。村落北靠滔滔晋江,侧有岩浦山作为屏障,水流过村,花铺于道,是个十分宜居的地方。宋时,金浦一地严姓人氏居多,这也是村落曾被叫做严浦的由来。宋末,吴氏祖先来此居住,之后数百年间吴氏繁衍迅速,遂成地方大姓,严氏及其他姓氏族群则不断外迁。清初,吴氏族人把严浦村改名为金浦村。

位于现在金浦社区的金浦祖祠,是当地吴氏的祖祠。据金浦祖祠管委会会长吴世守介绍,金浦吴氏的始祖是吴君锡,系泉州黄龙吴氏一世祖礼孙公之孙,二世祖景政公的第五子,故祖祠亦称为“金浦三世五房祖祠”。金浦祖祠始建于明初,宣德四年(1429年)曾历重修,后世又数历修葺,最近一次是1995年重修,1997年竣工,方呈今之面貌。离祖祠不远处有一口宋代古井——“严浦井”,石砌井圈,井磐呈六角形,白色花岗岩石榫卯砌就。此井凿于南宋嘉泰壬戌年(1202年),据说为金浦先民所造。

重修后的金浦祖祠,为两进三开间格局,立面作单塌寿处理,正面开通三门,祠前有石庭和照墙,气势雄浑。东西两边各起一座双层护厝,内设红色革命纪念室及金浦华侨史馆。祖祠正大门石匾额上书“吴氏三世祖祠”,两旁有联对:“延陵衍派家声远,金浦流芳世泽长”,大门廊内装饰着透雕、浮雕、线雕或圆雕而成的木雕、石雕等雕塑,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廊柱上亦有联对曰:“在昔高风推让国,于今知礼信传家”。吴氏远祖季札公以“三让传芳”的故事扬名史册,故后世族群皆奉“让德传芳”为堂号,金浦吴氏也不例外,在大门背后的鎏金木匾上就写着“让德传芳”四个大字。

祖祠门前的一对青草石石鼓大有来历,据金浦祖祠管委会秘书长吴胜利称,这对石鼓为清代之物。据旧谱载,金浦吴氏族人吴黄龙为清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进士,出仕后知江西南康县。吴黄龙居官清正,亲民爱民,恪尽职守。他离任时,南康百姓对其依依不舍,为表达对吴黄龙感激之情,南康人特赠其青草石石鼓一对,并且不远千里送至金浦,安放在金浦祖祠大门外。上世纪90年代祖祠重修时,吴氏族人小心翼翼地珍藏下了这对珍贵的石鼓。

吴润泽宅为清末民初建筑

吴润泽宅为清末民初建筑

刻载和谐倡议的誓言碑

如果说金浦祖祠与其他祠堂有何不同,那该首推祠中那块誓言石碑刻了。此碑名为《南安金浦乡中房长誓言》碑,吴胜利告诉我们,金浦旧属南安管辖,上世纪初,村民多有械斗纷争,严重影响了地方的安全和稳定。于是,由金浦诸房宗长、贤达代表出面,签署了一份旨在倡建和谐村落的誓约,并将约文内容镌于石碑上,以儆后人。

誓言碑文称:“金浦位南安之南,金溪绕于背,紫帽位于前,山明水秀,诚人类生活上之适宜地也……然强弱分立不相为谋,偶因细小之争,辄兴干戈之衅,伤人耗财,言之心痛,此殊非乡人之幸福也。仝人(即指全体族人)体祖先创业之难,发人类和平之念,深虑长此相持不下,乡中元气行将丧失无遗。故当天立誓从兹永息争端,重修旧好,强者不得凌弱,众者不得暴寡,是非曲直应由乡中贤明,依和平公正之法解决之。苟有蛮横之辈,甘背誓言,必群起而诛之。恐口说无凭,特立此纪事以志不忘。”根据碑文所载,此碑立于1930年。吴胜利表示,此碑是金浦民众自发维护村落安定的历史见证物,其所含的和谐理念与我们当下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观念,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这块誓言碑,族人、村民做事更加循规蹈矩,邻里和睦相处,民风也更加淳朴。”吴胜利说道。近几年,不少专家都曾到访过金浦祖祠,他们表示誓言碑颇具历史和乡土民俗研究价值。

祠堂外立着红色革命遗址碑

祠堂外立着红色革命遗址碑

祠堂亦是红色革命遗址

据金浦祖祠管委会副秘书长吴再添介绍,金浦祖祠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这里还是红色革命遗址。如今在祠堂外,立着中共南安特别支部旧址碑、金浦社区红色革命遗址碑两块碑刻。一座古老祠堂是怎么成为革命遗址的呢?吴再添称,金浦祖祠曾是地下党活动的秘密基地,革命先辈洪椰子曾在金浦村居住过数月,并于此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为发展新式教育,金浦人改金浦祖祠为学堂,办起了泉州新门外农村早期的新式教育小学——金浦小学。金浦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为吴鸣海(亦称吴鸣)。不过,吴鸣海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中共泉属交通员。1928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吴亚鲁(亦称野鹭),由庄志强陪同至南安巡视,在南安丰州找到了工人党员许能英,紧接着由许带至金浦小学找到了失联多时的泉属交通员吴鸣海。这次会晤意义深远,吴鸣海介绍金浦小学教师柯卓凤、陈亚专等人加入组织,随即在金浦小学成立南安第一个特别支部。据刘西水主编的《中共泉州地方史》载,这个特别支部由6名党员组成,金浦人吴鸣海、柯卓凤、陈亚专名列其中。特支成立后直属省委领导,所有成员都分头到石砻、埔顶、五林、五傅等村落进行秘密活动,发展党员。1930年2月,省委派张益坚到南安工作,在中南二校成立中共丰州支部。经南安特支和丰州支部的共同努力,西华、社坛、石砻、草埔、五林、五傅等党支部相继成立,星星之火,终于越烧越旺。

据周荣林主编的《中共南安地下革命斗争简史》记载,归中共泉州市委领导的中共南安区委于1930年6月成立。9月3日,中共泉州特委书记许依华在丰州麻山召开会议,对支援惠安暴动作出部署。南安区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贯彻“麻山会议”精神,决定破坏公路和电讯设施。最终群众武装摧毁泉洪、泉溪公路五六处,烧毁大桥五座,锯掉几十根电线杆,并且沿途散发传单。这一举动,极大震慑了南安的反动派,同时也有力地鼓舞了惠安民众。不久,惠安人民在中共泉州特委、惠安县委的直接领导下,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惠安的反动统治势力。

洪椰子曾在这间屋里住过

洪椰子曾在这间屋里住过

老厝留下难忘革命记忆

“这里就是吴润泽宅了,当年洪椰子就是住在这里,并以此为联络处开展地下革命的。”顺着吴再添所指方向,我们看到一座清末民初建筑,该建筑为五间张双护厝挂下落的老厝,侧开仪门,红墙灰瓦,砖砌墙体,十分典雅。吴润泽原名吴记泽,是金浦爱国华侨,洪椰子居住过的屋子属吴家祖厝所有。近前观望,这间屋子现如今长期空置,铜锁把门,窗棂斑驳,不过透过缝隙窥见屋中的桌椅,依稀仍能追忆旧时革命人士开展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1937年10月,金门县沦陷后,曾在金门编印《金门呼声》,同时编演《浯江洪流话剧》宣传抗日救亡的洪椰子(海南琼海县人),奉命撤离。洪椰子旋即转移到金浦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地下工作,教民众唱抗日歌曲,直至1938年转赴厦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洪椰子纪念集》中《和洪涛同志相处的日子》一文就曾描述这段历史称,洪椰子曾先后化名“洪秀超”“洪涛”。当他被安排到南安金浦小学时,是以洪秀超的身份出现的。“他在金浦小学,除教书外,还以金门沦陷前两天,壮丁队在同安渡头击退日舰小艇,一个队员土枪爆炸手部受伤的英勇事迹为题材,赶写《浯江的洪流》剧本,先后在小学和南安丰州、洪濑等地演出……”由此可知,洪椰子当时在金浦开展地下活动,并且通过演出抗日话剧,播撒革命种子,这些话剧在当时影响深远。

多年以后,洪椰子于1963年8月调任晋江地委代理书记;1964年6月至1967年6月,任晋江地委书记。他与闽南的缘分颇深,而南安金浦更有他难忘的革命记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初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前辈们矢志不渝、奋斗不息,他们的事迹以及他们的精神,都是历史留下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大门背后的“让德传芳”匾额

大门背后的“让德传芳”匾额

公益精神薪火传承

清雍正朝以明经贡于廷的吴肇奎,亦是金浦人,他热心公益,捐资修文庙,浚通岩浦溪,重修岩浦古桥(始建于南宋),世所称道。吴肇奎热心公益的这种精神在金浦也得到了薪火传承。

据金浦社区侨委会主席吴文娱介绍,金浦社区是泉州市著名侨乡之一,现有海外华侨3000多人,大部分居住在印尼泗水。上世纪40年代末,旅泗金浦小学校友会成立,后来更名为金浦旅泗同乡会,选出吴序仑、吴记炮、吴世的、吴世繁四位同乡会领导成员。同乡会对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十分重视与支持,曾为村子开垦石堤,铺筑石砖路,兴建“怀乡楼”、金浦小学礼堂及教学楼、金浦幼儿园等。游子在外,不忘桑梓,拳拳之心令人感动。吴文娱表示,金浦祖祠拥有数百年历史,含蕴族人木本水源之思。长期以来,金浦华侨为了家乡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是海内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纽带。这种热心公益的精神与金浦吴氏家风,从根本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