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名扬温陵诗坛 从苏大山看温陵雅士的执著

时间:2019-01-28 来源:泉州网

名扬温陵诗坛,博闻多识忧国难,无私捐献藏书以推动泉州地方文史研究

出生于清末的苏大山,一生笃于学问,精于诗赋,翘才露颖,腹有自见。特别是他孜孜以求,数十年间搜罗民间藏书,致力泉州地方文献研究,集而付梓,更让后人得窥温陵昔时人文之盛。

“祖闾苏民居”于沿街处立有照墙

“祖闾苏民居”于沿街处立有照墙

笔耕墨耨数十载

自古以来,才情富赡而又淡泊名利之人,世称“雅士”。泉州旧称温陵,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风鼎盛,能诗善赋者众。古有欧阳詹、林蕴诗文传世,远有明季何乔远、黄吾野等“温陵五子”,继有“泉山吟社”“云州吟社”,近则清末陈棨仁、龚显曾等组建“桐荫吟社”,至民国期间,又有苏大山、吴增、林骚、宋应祥等义兴“温陵弢社”,韬光韫玉之雅士,比肩接踵。

说起闽南近现代文化名人苏大山(字君藻,又字荪浦),很多人是从《红兰馆诗钞》开始认识的。苏大山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红兰馆”,他自称“红兰馆主”,据说早年他刻有“红兰馆”“红兰馆藏书”“红兰馆藏书章”等数枚印章。《红兰馆诗钞》为苏大山早期的诗录,主要是他与友人的唱和应酬之作,后来苏大山自己“掇拾旧稿,手为钞录”而成集,于上世纪20年代由其甥杨昌国代辑出版。诗集共有8卷,每卷为一集,即为《桐南集》《桐南后集》《幔亭集》《镡州集》《鹭门集》《甲子诗集》《婆娑洋集》《鹿礁集》。当年的诗友们大多爱称苏大山为“荪浦先生”,在他们眼里,这位荪浦先生写诗,秉性放达,流利婉畅,在当时的温陵诗坛颇具名气,“清、紫、笋、浯山水间,无不知有其名者”。

苏大山笔耕墨耨数十载,除了《红兰馆诗钞》外,还著有《晋江私乘人物列传稿》,编辑《温陵碎事》《蕃市录》《红兰馆小丛书》《简明诗韵》《温陵文录》《温陵诗录》《清人万首绝句》《红兰馆藏书目》《温陵诗徵》等书。其中《清人万首绝句》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古诗选本,惜今已佚。

故居内有苏大山先生的大幅肖像照

故居内有苏大山先生的大幅肖像照

苏氏祖闾文脉延

苏大山故居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胭脂巷内,是“祖闾苏民居”的一部分。由涂门街拐入胭脂巷,不出百米即可见“祖闾苏民居”立于沿街处的照墙,照墙朝外一侧横书“苏氏祖闾”四字,字体傲骨嶙峋,却是著名书法家梁披云之手书。照墙旁有福建省政府2010年所立的省级文物保护碑,据其背后文字描述,祖闾苏民居“系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后裔”的聚族居所。

据悉,祖闾苏古民居群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以及近代屡有重修。建筑群依旧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有三开间大厝四座,以及花园、凉亭等。据苏大山的孙子苏彦铸介绍,这支苏氏族群又称“燕支苏氏”,其始祖苏唐舍于元初自同安徙居泉州燕支里繁衍后裔,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燕支苏氏宗祠是苏氏六世祖素毅公于明正德年间肇建的。明万历年间永春名士颜廷榘为燕支苏氏第十世祖苏懋祺、苏懋祉兄弟题赠“苏氏祖闾”匾额,故燕支苏氏亦称“祖闾苏”。遗憾的是,该匾早已湮没不见。

从外表上看,苏氏宗祠内外都没有太多精美的藻饰,但在简朴之中又透着肃穆典雅的气质。主殿横梁上悬挂着“绥成堂”金字匾额,据说苏氏十二世祖告环公曾作《绥成堂即事》咏曰:“宋祀芦山芳珥篇,燕支派衍亦多贤。宗功久列四朝祀,庙貌重开五百年。双峙插云翠欲媚,环流绕带势相连。焚香同作闭宫颂,长取泥金照海天。”点出了燕支苏氏的历史渊源。环视绥成堂,殿内还有“俎豆祀二丁,我云礽常念光前裕后;燕支原一本,氏水木当思尊祖敬宗”“刺史开闽世著元勋高宋代,银同分派灵钟一脉肇燕支”等楹联。不过最让笔者惊奇的是,殿内左墙上悬有明代都御史朱鉴所撰的《唐舍公赞》,其赞曰:“丰乎其容,渊乎其德。宜尔子孙,乐尔家室。其独善也不求于利达,其裕后也惟蒙于稼穑……验之懿行,诚称中州之君子也耶”,对燕支苏氏开基祖唐舍公的评价甚高。右侧墙上则悬有十世祖、新河令苏懋祺所写的《祭卓吾母舅文》。苏彦铸称,“卓吾”即指泉州历史名人李贽,苏懋祺系李贽的外甥,亦是明代名宦,卒后入祀新河名宦祠。此《祭卓吾母舅文》也被收录于苏氏族谱内。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表示,泉州古代名门望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从这也可窥见一斑。苏大山出身于书香门第,这为其日后纵横诗界、耽迷典籍埋下了伏笔。

花园中的“晚翠”凉亭

花园中的“晚翠”凉亭

博闻多识忧国难

在“绥成堂”的东北侧就是苏大山故居,该建筑同样质朴,门扇窗堵俱无多余缀饰、落落大方。主厅前有小天井,挂有雀笼一二,偶尔啼声啁啾,更显院中寂清。主厅内竖着一扇屏风,上面有苏大山先生的大幅肖像照,左右扇屏上有对联:“日月壶中天左转,江山笛里鹤南飞”,看落款这是清末举人沈琇莹于苏大山六十寿诞之时所题联句,后由泉州贤士陈祥耀挥墨书成。

主厅之后还有花园,园中花影扶疏,正中建有一名为“晚翠”的凉亭,据介绍这是苏大山晚年所盖的。作为“红兰馆主”,在此亭中聚友吟风诵月,真为乐事一件。从苏大山诗友的作品来看,当时诗界人士在红兰馆聚会应为常事。如,清末进士吴增有《弢社同人集荪浦红兰馆饯春》诗曰:“高吟逐隧集红兰,驻景莫伤春欲残。便是鞭丝留弗住,朋尊雅集有余欢。不许钟声放春去,盛筵安置文犀箸。把盏但浇一日愁,明年自有春来处。行乐人生当及时,何须悒悒徒滋悲?我不作诗把春送,徘徊还作留春诗。选句分笺矧韵事,睹取年年拼共醉。随时我亦爱景光,一刻何曾甘自弃。”清末举人宋应祥亦有《红兰馆饯春》诗,其中两句称:“香国东皇侍倚筵,不妨卿辈共流连。莺花无恙消残醉,鸡黍如知订忘年。”

苏大山1869年出生于泉州,为清末廩生,但他不求仕进,而笃于学问。早年悠游燕、赵、齐、鲁、吴、越等古地,以及台澎诸县;少壮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于1907年至1910年在广东汕头主舆论笔政;1910年至1917年客居厦门,在同盟会机关报《南声日报》《闽南日报》担任主笔,后来出任厦门教育会会长,创办崇实学校并担任多年的校长;1919年至1931年主持鼓浪屿“菽庄吟社”,与诸君名流唱和达13年,“菽庄吟社”也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至后来的近千人,盛况空前;1932年归舟载书回泉,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丰富的阅历一方面令他博闻多识,另一方面也使他对清末兵祸连天、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更深的了解。在《舟次厦门,望胡里山炮台有感》一诗中,他便发出了“苦向波涛开壁垒,愁将炮火铸乾坤”之语;在《与幼笙、竺初、菱槎同游万石岩》中凝语而悲:“如此江山夕阳近,兴亡在眼殷忧生。怪他桥下泠泠水,风过尚含金铁声。”

“绥成堂”为燕支苏氏堂号

“绥成堂”为燕支苏氏堂号

弢社吟友发疾呼

1933年8月,苏大山倡组温陵弢社。泉州自古文风蓊郁,历代诗社如明代“五子吟社”、清代“桐荫吟社”等,继绪流芳。苏大山建议成立温陵弢社,意在复兴诗坛,振声泉南。此倡议立即赢得两位进士吴增、林骚的响应,继之有曾遒、宋应祥、汪辉煌、苏铙潭、王冠群、洪锡畴、吴锺善、李钰等纷纷赞同,弢社由是逐渐壮大。这些文人骚客以弢社为依托,相约邀游,杯酌斗韵。据说,当时稳定的诗社成员有二三十人,虽不算众,但兰亭盛会,曲水流觞,不啻于为当时略显寂寥的诗界,带来盎然的生机。

及至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日寇铁蹄在华夏大地上的肆虐,令弢社吟友们认清现实,更加关注起民族危亡来。他们的诗风也由之前吟风诵月,转而倾向刚劲昂扬,发出御侮疾呼,传递时代潮音。1934年至1949年间,弢社共出版诗集4部,即《甲戌诗稿》《乙亥诗稿》《九日山两游诗稿》和《双江泛月诗稿》。后来苏大山还编有《温陵诗徵》,广集桐荫吟社、温陵弢社成员诗作数千首,惜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浩劫中焚毁散佚。

苏大山不少诗作在发思古之幽情的同时,也透露着他对泉州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譬如其在诗作《乙亥重阳日九日山登高》中称:“黄花后酌酬佳节,红叶前驱殿晚秋。六十七年才两到,还期一岁一来游。”他曾到惠安游览青山庙,对庙中奉祀的张悃将军极为赞赏并留下《题青山庙》诗:“鼎足销沉霸业空,猘儿父子自英雄。青山留葬将军骨,不付江流石转中。艰难一旅下南荒,青盖羞看入洛阳。名字不登陈寿志,独留虎气在高冈。”漫步万安桥(即洛阳桥)时,亦作《过万安桥》诗吟曰:“十里西风晓气横,银涛飞落海云生。洛阳无此江山好,更倚栏杆看月明。”《老君岩观石刻遗像》则对老君像刻画入微:“不信我来晚,欲呼仙问之。相看真面目,独对古须眉。日月双丸老,乾坤一幕支。莫疑身不坏,此是蜕龙遗。”开元寺、龙山寺、金粟洞等著名景点也皆有其诗作、遗篇。

大公无私捐藏书

苏大山爱书成廦。据苏彦铸所述,苏大山既不贪杯,也不赌博,更不碰触清末泛滥的鸦片烟,除写诗外,其唯一嗜好就是藏书。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苏大山就开始大量购入藏书,几十年间他节衣缩食,在闽南坊间遍搜古今图书。据何世铭所辑《温陵近代诗钞》介绍,当时苏大山的藏书达“数万卷,为泉州缙绅之冠”。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退休教师尤小平数年前曾拜访过苏大山的孙子苏彦铭(已故),从他口中获知苏大山曾收藏过唐人李匡乂撰考订辨证类笔记《资暇集》一种。苏大山收藏的为“乾隆二十八年进呈本”,卷首有翰林院印章,书中有清内阁中书李荃勘误20余处,可能是《四库全书》的底本,极其珍贵。为此苏大山曾作诗曰:“远采遗闻图雅集,独搜古本入新储。”此书现存于福建博物院。

除了常用的经史子集,苏大山还着重搜辑乡邦文献,特别是闽南一些有名藏书家的旧藏典籍,一旦散出,更被他视若珍宝,费尽心血也要搜集购买入室。这其中就包括了黄宗汉的“一六渊海”藏书、陈棨仁的“绾绰堂”藏书、许祖的“聊中隐斋”藏书、张祥云的“鞠园”藏书等等,这些名家藏书都曾有部分流于市肆,还好苏大山将其购回,并做了一定的整理,使这些重要文献不至于就此佚失。泉州市图书馆外借部主任翁海珠在《泉州藏书家苏大山及其红兰馆藏书初探》一文中称,苏大山所编《红兰馆小丛书》中, 有《四库全书》未收的俞大猷《剑经》《兵法发微》二书。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剑经》《兵法发微》二书汇集了俞大猷一生所学的精要,由于清廷“将一切拳棒禁止”的禁令,此二书《四库全书》未收,故相当珍贵。

对于收藏而来的典籍,苏大山并非一味置之高阁,而是积极阅览,且善研精覃思,在条件成熟时,掇取精华编辑出书。《红兰馆小丛书》就辑录了晋江陈琛的《正学编》,晋江李廷机的《燕居录》《在官录》,惠安骆日升的《易解》,同安苏廷玉的《亦佳室题跋》,厦门吕世宜的《爱吾庐题跋》,晋江陈棨仁的《汉律辑余》等一大批罕见的乡贤著述。

1944年,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曾应聘出任晋江教育科长,在其倡议下,次年2月晋江成立县文献委员会,集结了吴增、林骚、曾遒、苏大山、林英仪、陈盛明等社会名流,参与晋江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据悉,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一是进行购、抄、捐、征文献活动。对市场上见到的古籍,能买的尽量买下来,想要而买不到的书,或向收藏家借来抄,或向热心人士或著者本人募捐;二是编印《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内容分甲乙两部分。甲部刊载文献委员会搜集前人未刊或绝版的遗著,譬如林如源《何司徒佳话》、林孕昌《清源洞游纪》、黄宗汉《粤事奏疏》、蔡鸿儒《晋水常谈录》、陈棨仁《铜鼓考》、龚显曾《亦园脞牍》,以及《近代泉州人墓志汇存》,并收录蔡鸿儒、陈庆镛、曾玉明、庄俊元、许祖芳、黄贻楫、龚显曾、陈棨仁、吴鲁、许卓然等人的墓志。乙部系时人关于本县乡土研究著作,有苏大山《晋江私乘人物列传稿》、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吴文良《泉州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吴堃《洛阳桥史谈》、丁德辉《泉州回教概说》、庄为玑《泉州唐墓古砖图说》、林英仪《泉州最古石刻——释迦密宗立像》、尤国伟《泉谚拾存》等。正是这批名流雅士任劳任怨、苦心孤诣地垒筑泉郡文化高地,这才有了后人的“大树底下好乘凉”。今天我们研究泉州地方文史,手中的文献资料可能就曾浸润过他们辛勤的汗水。

苏大山于1957年仙逝,享年89岁。1958年,泉州市图书馆成立之初,其后裔尊其遗愿,将红兰馆藏书悉数捐赠给泉州市图书馆,充分体现了其藏书为公的崇高品质。

晚年时,苏大山曾自撰联曰:“以书为命,日刚读史;息交绝游,夜静哦诗”。如今诵之,回念前贤,犹依依如昨。恐怕也正是因为苏大山有这样的定力与执著,才使他与红兰馆的故事最终有了永不褪变的底色吧。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