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坑口宫戏神雷海青遗闻采摭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1-04

南安坑口古地有戏神雷海青之墓,当地还有奉祀他的坑口宫和纪念他的“海青桥”,以及其“故居”;历史与传说交织,更具神秘色彩

田都元帅雷海青神像身着红色蟒服

气势雄浑的三间三重石牌楼

“相公墓”前有石构六角攒尖亭

雷氏聚居的大厝遗址上立起了“雷海青故居遗址”碑

“海青桥”又称“相公桥”,就在坑口宫旁。

坑口宫大门高悬“田都元帅庙”烫金匾额

核心提示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八月的一个晚上。夜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被叛军赶至洛阳凝碧池奏曲的一众唐朝梨园乐师当中,突然有人当庭哀国痛哭,并将手中琵琶掷向贼首安禄山。随着刀光四起,碧血一泓映寒烟。这位乐师名叫雷海青,相传是南安坑口人,他的故事迄今被千古传唱……

一代乐师被尊“戏神”

古时,泉郡有民谣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初六隔机,初七七元……十五上元圆,十六相公生。”相传,明清时期泉州梨园戏、高甲戏、傀儡戏等戏班会在每年正月十六到坑口田都元帅宫进香,为田都元帅“作祀辰祭”,并祈祷是年合境平安、年岁丰稔。人们所奉祀的田都元帅就是唐朝乐师雷海青,又被闽人尊为“戏神”。

晋江地方文史研究专家粘良图曾在《闽台戏神田都元帅信仰》一文中称,泉州梨园戏称戏神田都元帅为“相公爷”,戏班都要奉祀戏神神位,红纸中书“玉音大王九天风火院田都元帅府”,在演出前还要在化妆间举行“献棚”仪式,之后方可开演;泉州提线木偶班(剧团)也认田都元帅为木偶班祖师爷,并置有红面无须,口角画毛蟹,头编双辫,身穿戏服的相公爷木偶。每次演出前,必先请出“相公爷”登台“踏棚”、请神、唱《地锦裆》等曲子;潮剧戏班则祀田元帅为戏神,称“田老爷”,戏班至今流传“老爷姓雷,戏仔要捶”的戏谚;其他剧种如竹马戏、大腔戏、小腔戏、四平戏、闽西汉剧等也都祀田都元帅(田元帅、田公元帅)为戏神,皆有其种种传说。

闽地田都元帅信仰如此鼎盛,在台湾岛上该信仰也是遍地开花。据说,在台湾奉祀田都元帅的庙宇多达200多座。台湾艺人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廿三都要往田都元帅(田公元帅)庙举行祭祀典礼,祭祀长达3天,是台湾民间艺人的一大盛会。

“相公墓”历史悠久

南安坑口(今南安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古属十七都。这里有一座始建年代不详的“相公墓”,据说即戏神雷海青之墓。早年有文保专家判断此墓可能是雷海青的衣冠冢或纪念墓,但全国之大,被指认为“雷海青之墓”的却仅此一处,其文化遗产价值不言而喻。在南安坑口还有奉祀田都元帅的坑口宫,以及“海青桥(亦名相公桥)”,蜚声海内外,故南安坑口又有“戏神之乡”“戏神祖地”之称。

在南安罗东坑口宫管委会顾问黄记平等人的带领下,记者在坑口宫自然村的公路旁见到了相公墓。该墓坐南朝北偏东,由墓区和墓埕组成,平面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坟丘作龟形。墓前盖有一座高大的石构六角攒尖亭,上覆琉璃瓦,堆剪各式游龙图案。六角亭正面檐下有石额“坑口古地”,左右柱联写着:“墓枕龟丘灵自古,庙居蛇地显于今”。据介绍,这六角亭是上世纪90年代才修建的,目的是为保护其下的相公墓古墓碑、古石案。果然,在六角亭下我们看到相公墓前竖立着由三方绿辉岩石拼成的长方形墓碑,中间那块碑面上正中阴刻竖排楷书“相公墓”三个大字,左旁落款为阴刻竖排楷书“万历庚子立”五个小字。墓碑前有石案(墓桌)和石香炉,上面覆着大小适中的卷棚顶石盖,两侧还有花岗岩“元宝石”支撑,可以遮风避雨。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表示,该墓为明代制式,就墓碑、墓桌风化的程度来看,年湮代远,十分古朴。从南安市人民政府2002年立的“雷海青墓”保护碑的文字上我们了解到,该墓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又历重修。也就是说,此墓的始建之年肯定要早于明万历二十八年,但具体何时,史无记载。

坑口宫位于相公墓的东侧,宫前溪水环绕,古榕参天蔽日。据介绍,宫畔的三株大榕树俱为省级古树名木,树龄都已超过600岁。在殿的西侧小溪上自古以来就有一座石砌单拱桥名曰“海青桥(亦称相公桥)”。据坑口宫管委会主任黄福海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该桥曾历重修,台北艋舺行德宫管委会在桥上捐建有三开间的廊屋,廊屋上书“大行德桥”。

坑口盛行曲艺文化

坑口宫据介绍始建于宋,主要由大殿和拜亭组成,宫庙临近公路处还立有气势雄浑的三间三重石牌楼,牌楼正中坊梁上有“圣地灵光”石匾额。坑口宫大殿原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比较简朴。上世纪90年代重修,屋顶改成单檐歇山式,盖琉璃瓦,屋脊燕尾形,装饰有剪黏的双龙和宝塔,步口廊内有一对辉绿岩的透雕蟠龙大柱,又装饰有许多精美的木雕、石雕,显得格外富丽堂皇。正面开通三门,最中间的门上高悬“田都元帅庙”烫金匾额,下有“坑口古地”石门额。黄记平指着步口廊内的一对石柱联:“坑水环流,胜地好栖元帅庙;口碑载道,孩童亦识相公名”告诉我们,这是南安名人、清末内阁中书戴凤仪所题楹联。细观石柱联侧面果然刻有戴凤仪亲撰的小记:“(坑口)宫在南安十七都,世祀田元帅,亦称田相公。戊戍年予游到此,见斯宫饶得山水胜概,低徊久之。乡中人请予以‘坑口’二字撰联,因执笔题于楹。”看来,戴凤仪也是慕名而来游览坑口宫,故作此楹联。

步入大殿,只见殿堂之内雕梁画栋、流光溢彩。中龛神帐横眉标着“田都元帅府”,其内端坐着田都元帅雷海青神像,头戴插满金花的学士纱帽,衣着红色蟒服,两侧各有一尊侍神。 神龛前一副柱联镌刻称:“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学士醉青春。”殿中另有“殿内众仙参下拜,庙前两水朝中流”“坑口化身参六相,宋代封位列三公”“闻鸡声而坐化,坑口顿成胜地;登銮座以扬灵,相公堪谓名臣”等楹联。清代施鸿保的《闽杂记》载称:“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兴化者,俗称‘元帅庙’,有碑记唐肃宗封太常寺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此不见传载,殆里俗附会之说;在泉州者,俗称‘相公爷’,凡婴孩疮疖辄祷之,上元前后,香火尤盛。”历史与传说在此交织,使得戏神雷海青更具神秘色彩。

在坑口宫的右侧建有“戏圣雷海青纪念馆”,这是地方民众用来收藏相关史志、文献,南音乐器,木偶戏表演工具,以及旧址残存石构件的地方。离纪念馆不远,还有坑口宫南音馆与戏台。黄记平表示,坑口一带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戏窝”。早年这里有畲族雷姓居住,其族人擅长表演“嘉礼戏”,被称为“雷家班”。历代以来,这里戏曲艺人层出不穷,涉及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等多个剧种。近代梨园戏著名艺人黄益、黄龙、潘取、潘广,提线木偶著名艺人黄文水、黄良龙,布袋戏著名艺人黄琼、黄祧,高甲戏著名艺人黄天赐、黄既独等,都出自此地。我国当代木偶大师黄奕缺也是罗东人。另外,坑口早年也是著名的“道士窝”,出过远近闻名的“师公”黄琴、黄伏、黄霖、黄五昌等。可以说,传统曲艺文化、信俗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不枉此地有“戏神祖地”之称。

梨园英雄慷慨赴义

乐师雷海青为何会“升格”为神?这还要从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说起。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唐将史思明,对耽于享乐的唐王室发动军事叛乱。15万步骑精锐尘烟滚滚地杀向洛阳和长安,天下震惊。在两京被攻占之后,利令智昏的唐玄宗李隆基逃离长安,其车驾队伍却在路过陕西马嵬坡时发生兵变,专权误国的杨国忠被杀,千娇百媚的杨贵妃也被缢死,祸乱一时如沸。

另一方面,安禄山打下洛阳和长安后,志得意满,据唐朝人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补遗》载:“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洛阳……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安禄山将在长安掳到的梨园弟子,尽数押至洛阳,打算在凝碧池摆宴庆功之时,让梨园乐师们奏曲助兴。

“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在安禄山的逼迫下,一众梨园乐师无奈在凝碧池忍悲奏乐。独有乐师雷海青不惧刀刃在前,怒摔手中乐器后向着长安方向号啕痛哭,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唐朝的忠诚、对叛贼的憎恶。“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雷海青为此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著名诗人王维当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听说了雷海青的故事后,当即为他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追悼这位舍生取义的梨园英雄。在唐代姚汝能所撰的别史杂记《安禄山事迹》中,亦有几近相同的记载。据说,王维诗前有序称:“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言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可见,在当时逆贼纵行的恐怖黑暗环境下,雷海青的忠义事迹恰如一道微光,点燃了唐人内心的火焰。雷海青由此被默默铭记和传颂。

后来,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赠封死难大臣,其中也把乐师雷海青列入,其忠贞英烈之名算是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而后,雷海青被梨园子弟奉为“梨园祖师”“相公爷”,被众多剧种尊为“戏神”,还被闽地乡民奉为“挡境保护神”。后世的《长生殿》等戏曲作品更是将雷海青的宣传推向高潮,以琵琶投掷安禄山的“骂贼”场面,更让他忠肝义胆、慷慨激昂的义士形象深入民心。

形象神化流芳人间

雷海青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成神”后众说纷纭,被披上了众多“神话外衣”。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中记载曰:“国朝汪鹏《袖海编》云:习梨园者共构相公庙,自闽人始。旧说为雷海青而祀,去雨存田,称‘田相公’。此虽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庙食固宜,伶人祖之,亦不为谬也。”

关于雷海青怎么变成田都元帅,有传说称,这是后来唐将郭子仪率军平叛时,仿佛得神兵襄助,云间隐约闪现帅旗,因“雷”字上半部被云遮雾罩,误以为“田”字。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廷对雷海青优恤有加,诰封其为“天下梨园大总管”,并依郭子仪所奏,加封他“田都大元帅”。此说一出,再后来,关于雷海青是进士、是状元、是学士、是宰相、是王公等等的一连串说法,就在全国各地如春笋般破土而出了,民众们恨不得将所有荣耀都加在他身上。其实,这些传说的初衷无外乎二字——“喜爱”。当安禄山打下两京后,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唐朝文臣武将纷纷更衣换帽,匍匐于叛军脚下。反而是雷海青,区区一介乐师,坚守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尺度,不肯为贼奏乐,慷慨赴死,留节人间。这样的一位人物,是佩得起民众的喜爱的,也是至今为人所奉祀的原因。

关于雷海青是何方人氏,史志亦无记载。世间流传有多个版本的说法,其中有两说在泉州流播最广:一说,其为浙江杭州铁板桥头人,系未婚的苏小姐吞咽稻谷之乳浆怀孕而生,故本姓苏;二说,他原来是南安丽苏下村的苏小姐所生,遭弃后被坑口村一姓雷的老艺人收养为子,故姓雷,成为坑口人。

据坑口宫管委会成员们介绍,坑口古时的确有雷姓居住,清末民初时方才陆续迁出。旧时村内有雷姓盖的三栋汉式大厝,后来由于无人居住,于上世纪50年代被毁。相传雷海青便是出生在那三栋大厝内。近年,当地民众还在雷氏聚居的大厝的遗址上立起了“雷海青故居遗址”碑。

故居传闻是否真实,似乎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雷海青以生命为代价在1200多年前上演的高举琵琶怒视安禄山的一幕,终被岁月熨烫成铁骨铮铮、赤胆报国的经典画面,并深深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南安坑口有这位梨园英雄灵魂栖息的地方,这就足以让我们引以为傲了。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