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刺桐藏宝图:打锡街+扶卿巷 打锡声远忆往昔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1-03

刺桐藏宝图:昔日锡铺林立考棚恢宏 今朝望族犹存大师频出

(黄玲/绘)

泉州手工锡雕技艺第六代传人杨曙宏的家中,至今还保存收藏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石刻模具。

泉州手工锡雕技艺第六代传人杨曙宏的家中,至今还保存收藏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石刻模具。

千锤万落打锡声,堆贴刻镂雕华彩。

时光缓缓地流淌着,来到清末民初,在巷宽仅两三米的打锡街头,竟汇集了二三十家锡铺。铺子前头是买卖锡器的门面,典雅华丽的锡器引得客似云来;铺子后方是打锡作坊,匠人们手中的锤子刻刀轻轻落下,雕出的是万千世界。

锡产业的兴盛,匠人们的云集,使得这条可追溯至唐宋的小巷,一跃成为坊间有名的专业“打锡巷”。阵阵打锡声,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为小巷人家的烟火寻常。

而上溯至清乾隆初年,一座规制完备、规模宏大的贡院(考棚)在小巷崛起,使得文风日盛的泉州府城,有了自己的专用科举考场。在漫长的科举岁月里,每年泉州府各县童生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开科取士,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的仕途悲喜剧。

光阴的洪流滔滔,岁月蹉跎改变了小巷容颜。1923年,打锡巷由巷而街进行拓改,丈余的街道被拓宽为8米;20世纪90年代,小巷再次拓改,两侧建起栋栋骑楼,街面拓宽至18米。至此,打锡巷更名打锡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巷口曾有泉州首家华人西药房兼诊所“辟仁堂”,奉祀三太子哪吒的境庙“溥泉宫”,巷中有间清末赫赫有名的剪刀铺“谢盖本”,以及曾是古城制高点的人民医院“玉仁楼”。

看今朝,数风流人物。从小巷走出的著名石雕艺术家李一石,和他的儿子、中国纸偶动画片专家李荣中,一个精于寿山石雕、作品被多国领导人收藏,一个被誉为“孙悟空之父”、名载中国艺术史册。而创始于1853年的“连发锡铺”,在杨家六代人的坚守传承下,谱写出一段绵延不绝的民间工艺传奇。

如今,打锡之声早已远去。浮云蹁跹,市声远逝,清代考棚和名人踪迹已缥缈如烟,惟有黄宗汉出生地祖厝前的那方石碑,默默见证着那些风起云涌。

昔日锡铺林立考棚恢宏 今朝望族犹存大师频出

扶卿巷深处的15号,一座红砖燕尾古大厝连着一栋二层红砖小洋楼,尤为醒目。

扶卿巷深处的15号,一座红砖燕尾古大厝连着一栋二层红砖小洋楼,尤为醒目。

打锡巷中段

指尖雕花铸锡成器 百年老铺六代传承

“连发锡铺”第六代传人杨曙宏

“连发锡铺”第六代传人杨曙宏

韶光易逝,回望千年前的刺桐古城,早在唐宋时期锡雕工艺就已兴起;到了明代,从事锡雕的商铺越来越多,一条专业打锡巷应运而生;清末最鼎盛时,宽仅两三米的打锡巷,30多家锡铺巷中林立,泉州鼎鼎有名的“连发锡铺”就是其中的翘楚。清末1853年,杨氏家族在打锡巷中段的连发锡铺开张,从此开始了160余年的坚守传承,成为泉州至今有据可查的最为古老的锡铺,也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家。

泉州手工锡雕技艺第六代传人杨曙宏的家中,至今还保存收藏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石刻模具。

泉州手工锡雕技艺第六代传人杨曙宏的家中,至今还保存收藏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石刻模具。

从婚嫁以锡器论排场 到小巷再无打锡声

清末,锡器因“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备受百姓青睐。泉州人婚嫁时,甚至以锡制品多少论排场。

“大户人家会做‘房内九件’和‘厅堂九件’,有的还专门从东南亚买回纯锡,再请锡雕名匠上门做半年!”连发锡铺第五代传人、南派锡雕工艺大师杨峰岩年逾八旬,他出生于锡雕世家,父亲杨炳坤是已故南派锡雕大师、泉州著名八大民间老艺人之一。

杨峰岩说,父亲可谓见证了打锡业最后的辉煌。出生于1914年的杨炳坤,13岁起师从台湾知名锡雕匠人刘青司,15岁首开第一副寿山石模祀桌模,25岁主理连发锡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搪瓷和塑料等制品兴起,昂贵又费劲的锡器渐被冷落,打锡艺人纷纷转行。杨炳坤将锡铺改名“建发镜器花屏店”,锡雕自此变成镜框和花屏的装饰点缀。到了上世纪40年代,困于租金上涨、生意萧条,杨炳坤无奈把店铺迁至中山南路。随着最后一家锡铺的迁出,打锡巷再无打锡声。

“连发锡铺”工作室已迁至西街肃清门旁

“连发锡铺”工作室已迁至西街肃清门旁

扛起省级非遗大旗 六代坚守百年老铺

眼见打锡业不景气,心灰又心急的杨炳坤并未放弃锡雕这门手艺。1954年,受泉州文化部门委托,杨炳坤偕同儿子开始创作第一版锡雕“东西塔”。他耗时两年,终于用2000多个铸件制成“东西塔”,作品面世后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而且成为高级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

1982年,父亲杨炳坤的过世,让杨峰岩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为了保留手工锡雕艺术,他接手父亲的锡雕工厂并创立工作室。三年后,消失了半个世纪的“连发锡铺”字号,终于在杨峰岩的工作室恢复,他带领弟弟杨峰裕和儿子杨曙宏创新锡雕工艺品制作。双层拱斗莲花灯、万字凤钗宫灯、螃蟹、北京故宫角楼……这些年来,杨家的创新锡器工艺品,不仅引来一片惊叹,而且屡次在国内重磅比赛斩获大奖。

2016年,“连发锡铺”迁址至文化宫百源清池畔,距离打锡街不足百米,杨家人想证明泉州锡雕的旧日图景,总算有了实实在在的据点。如今,虽然工作室已迁至西街,但杨峰岩、杨峰裕两位大师,带领第六代传人杨曙宏、杨婉红两表兄妹,积极传习百年老字号,扛起锡雕这一省级非遗大旗,复原泉州老品牌。

回溯来时路,杨家人及他们身后160年的“连发锡铺”,浓缩了泉州锡雕百年变迁,谱写出一段绵延不绝的民间工艺传奇。

这方题为“重修泉郡试院记”的石碑,记载着泉州清代考棚的过往。

这方题为“重修泉郡试院记”的石碑,记载着泉州清代考棚的过往。

扶卿巷15号前 石碑见证考棚往事 清初万余童生赴考

打锡街北侧东段有条扶卿巷,小巷深处,一方清末石碑静立于民居前。这方题为“重修泉郡试院记”的石碑,记载着泉州清代考棚的过往,见证了无数学子开科取士的悲喜剧。

泉州考棚规模宏大 万余童生同赴考场

清乾隆四年(1739年),为解决泉州没有专门考场的难题,泉州知府、晋江知县及士绅联合发起,在古城“集贤铺”建督学试院,这个“集贤铺”便是如今打锡街一带。科举时代,每年泉州府内各县学子童生纷至沓来。

“泉州历来文风兴盛,应试的童生非常多,仅清乾隆初年就有一万余人!”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师院陈桂炳教授说,这与百余年前英国传教女孩安妮来泉写下的《泉城》相吻合,文中称:“泉州每年都有科考……此时,远近的考生便涌进城里,差不多能有万人。”

“当年考棚一带热闹非常,附近书坊林立,每逢开考更是宛若集市!”陈桂炳介绍,考棚使得打锡巷内和附近的石墙边、海清亭、百源、黄门埕一带人家多了一条生财之路。每当考期临近,附近人家大多成了考生的租寓之所。文风较盛的县乡更在这里购买房屋作为“试馆”“行馆”,以便应试的同乡族亲住宿。考棚外,东西辕门环绕着的木栅外总挤满了叫卖食物的摊贩。附近一家家书坊同样门庭若市。辅仁堂、绮文居、郁文堂、聚德堂、崇经堂……清光绪以前,这些书坊不断刊印发行经、史、子、集、说部等木版,店小二们无须吆喝,学子们早已踏破门槛。

黄氏古宅院落中,一方硕大的清代石碑书刻“忠勤正直”。

黄氏古宅院落中,一方硕大的清代石碑书刻“忠勤正直”。

黄宗汉亲属捐修贡院 新学教育在考棚兴起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亲属,曾捐资6600多两白银修缮泉郡试院,为表彰其德行,光绪帝立碑颂扬。如今,这方“重修泉郡试院记”碑刻还立于黄宗汉出生地祖屋前。

清光绪末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成立,标志着“旧学”考场没落,“新学”教育兴起。科举被废后,考棚巷周遭的书坊有的停业,有的代售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教科书聊以维持,书坊的刻版工人大多改行。

风雨变迁,泉州考棚一度变身泉州中学校、新民阅书报社、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如今,新楼崛起,旧构不存,唯有扶卿巷内的清末石碑,印证着那些科举岁月。

扶卿巷15号

显赫“马路黄”古大厝 原系黄宗汉出生地

扶卿巷深处的15号,远远望去是惊艳的“泉州红”,一座红砖燕尾古大厝,连着一栋二层红砖小洋楼,房墙砖雕栩栩如生,在小巷中尤为醒目。这是清咸丰年间兵部侍郎、两广总督黄宗汉出生地的祖屋,也是其父亲黄念祖文魁宅。

黄氏古宅虚掩的朱红大门内,干净的石埕院落中,一方硕大的清代石碑在祥云纹饰石雕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庄重。石碑书刻“忠勤正直”,书法骨力遒劲、宽博端庄。

黄氏古宅是两座格局相仿的并排大厝,据说分属于黄宗汉黄宗澄兄弟俩的后裔居住。古厝保存基本完整,厝内还留有一口古井,井台六面雕刻有青龙图案,工艺精湛,颇具观赏价值。据黄家人讲述,祖厝前曾有4块旗杆石,以前还有养马的马房,都面向打锡巷,因此黄家也被称为“马路黄”,意指打锡巷旁的黄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锡巷拆迁改造时,黄氏老宅幸运地保留下来,成为打锡街的老住户。

84岁的黄子锡是黄宗汉后裔。他说,黄氏世代务农,最早世居东海法石,后有人经商发财,到打锡巷买地建宅,从此安居城内。后来,黄家出了举人黄念祖,即黄宗汉的父亲。黄念祖虽为清嘉庆辛酉科举人,但未被任命为官,只在城中自设塾馆教书谋生,诗书饱学、教导有方,在坊间颇具声名。

黄宗汉是黄念祖最小的儿子,入仕前就住在扶卿巷。1835年,他登进士第后进入翰林院,一路扶摇直上,当过浙江巡抚、顺天府尹、两广总督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黄宗汉因有计谋有功劳,被清咸丰皇帝钦赐“忠勤正直”。

黄子锡说,当年黄宗汉有十几座古大厝,北至东街元妙观,南至打锡街北扶卿巷,东至敖仁巷,西至中山中路东侧,如今仅余4座。扶卿巷的这座屡次修葺,而今只有4户人家长居于此。

何大年苏德安夫妇(资料图片)

何大年苏德安夫妇(资料图片)

人民医院 “永惠”夫妻店 到老泉州地标

打锡街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这里曾有座屹立了50年的泉州人民医院。医院里有栋旅菲华侨捐建的4层洋楼,那曾是泉州古城的制高点;医院汇集了很多名医,门诊部前经常大排长队;医院不但看病还制药,药物远销东南亚。

在老泉州人记忆中,这里最初是永惠妇孺医院的所在地。1916年,泉州人何大年、苏德安设立了“夫妻诊所”,曾在惠世女医馆学习的苏德安是泉州城非常有名的产科医生,在她和丈夫的辛勤经营之下,诊所渐渐壮大。1923年,永惠妇孺产科医院成立,一个月接生的孩子有100至180个,泉州文化名人陈泗东就是苏德安接生的。

1958年8月,永惠妇孺医院、泉州市联合中医院与泉州市民门诊部三家医院负责人主动献出医院,参加公私合营,合并成立泉州市人民医院。上世纪60年代,人民医院的玉仁楼可谓是泉州的一个地标。这栋由旅菲华侨曾应时在1962年捐建的4层小洋楼,是当时泉州城除东西塔外最高的建筑。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民医院是泉州最忙的医院,每天门诊量2000多人次。医院汇集了全城许多名医,被收入《泉州市卫生志》的就有苏德安、陈凤仪、傅若谦、傅铮辉、留章杰、王鸿珠、陈淑卿等人。医生还生产各种药剂,如今市面上还在销售的痔疮良药“赛霉胺”就出自人民医院,由痔疮科医生王鸿珠献出的祖传秘方所制,是王家200多年11代人秘而不传的秘方,当时因疗效好,一年就向海外销售十多万瓶,在东南亚享有极高声誉。1984年,政府还为此成立了赛霉胺厂。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民医院经历数次拆分,中医药人员被分出组建泉州市中医院,医院开始走下坡路;1986年,医院改制为市属区管;1997年,玉仁楼在打锡街改造时被拆;2008年,医院搬迁至丰泽街。

打锡街西侧

小巷走出两位大家 李家父子誉满中外

2008年,李荣中携900多幅美术作品回泉办画展。 (资料图)

2008年,李荣中携900多幅美术作品回泉办画展。 (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打锡巷拓改之后,小巷旧貌换新颜。鲜为人知的是,在如今打锡街西侧巷口的一栋普通民居,曾走出著名石雕艺术家李一石和中国纸偶动画片专家、动画片“孙悟空之父”李荣中这对父子。

方寸之间雕精彩 年少成名誉满中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泉州打锡巷民居里,李一石呱呱坠地。他出生在一个银匠世家。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许是命运的选择,13岁起他开始跟随祖父学艺,用手中的小锤叮叮当当地敲着,用一把刻刀孜孜不倦地刻着,到了青年已练就一套高超的雕刻技艺,驰名中外。

1955年,李一石花了半个多月,精心雕刻了一座4寸高、1寸见方的开元寺镇国塔,作品受到美术界高度评价。两年后,他用逐层切削透雕法,雕出一座宏丽精美的古园林人物石雕“陈三五娘”,活脱脱再现了五娘登楼“投荔”的场景,作品刀法沉酣、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时人赞其为“鬼斧神工”。

1959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来泉访问,特地订制李一石的“东西塔”石雕。李一石的作品,还被东南亚和美国等地领导人、华侨所收藏。

动画片“孙悟空之父” 为各国创作百余影片

虎父无犬子。李一石的儿子李荣中,受家中艺术氛围熏陶,儿时便展露绘画天分,15岁创作的《泉州东西塔》等水彩作品被选送参加国际展览,16岁被推荐保送杭州浙江美院附中后,他破格跳级学完四年学业,随后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长期担任动画电影美术设计及导演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

作为新中国动画片重要先驱之一,李荣中自1959年起,先后参加设计国产动画片40多部。长片《金猴降妖》《天书奇谭》,剪纸片《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丝腰带》《咕咚来了》,以及首部聊斋动画片《桔生》等,都出自他之手。《金猴降妖》中的孙悟空经典形象,就是他设计绘制的。

李荣中的动画作品,曾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成长。1989年起,他开始为世界各国绘制设计近百部动画影片,因艺术成就之高而被载入《电影艺术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0多部艺术辞书。

李荣中年少离家出外工作,但有着深厚故乡情结的他,曾为泉州创作《石敢当破妖术》和《洛阳桥传奇》,前者获国家级“金童奖”。他一人身兼七八个工种,这一部片子几乎成了他的“独秀场”。

中山中路168号

陈氏先祖买大厝 厝内原有贞节匾

门楣上阴刻的“颍川衍派”,显示这是陈氏古厝。

门楣上阴刻的“颍川衍派”,显示这是陈氏古厝。

由于街巷拓改,打锡街许多原住民已经搬走,巷子里古厝并不多。从原人民医院停车场一侧深入,一座低矮的红瓦房,一片残垣告诉记者这座古厝已上了岁数。门楣上阴刻的“颍川衍派”,显示这是陈氏古厝。

80多岁的王阿婆说,这是夫家陈氏的祖厝,至今已有百余年。清末陈家先祖入泉经商,发家之后买下这座古大厝。“据说,当年的卖房者是奉祖母之命将老宅外卖,我嫁入陈家以后,还见到大厝里有一块贞节木匾,可惜后来毁了。”王阿婆回忆,家中长辈曾说过,古厝原系三落单护厝,占地一亩开外。后来,陈家人安居泉州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后,古厝住不下,子孙便纷纷迁出,留下来的则翻建古厝自立门户。

“陈家祖上做生意发家,后辈们不少热心公益。”王阿婆说,她的大伯父陈葆生是私塾教师,年轻时曾在古厝的护厝开办私塾授课,周围人家的孩子大多来此读书识字。陈葆生的儿子早年下南洋,生意越做越大,经常寄来批信和侨汇,陈葆生则会将钱捐到花桥慈济宫。

老巷寻幽

辟仁堂曾是首家华人西药房 太子宫集贤坊见证一地兴荣

泉州首家华人西药房辟仁堂的药房名片。(资料图)

泉州首家华人西药房辟仁堂的药房名片。(资料图)

清末,泉州打锡巷口曾有家“辟仁堂”。作为泉州首家华人西药房兼诊所,辟仁堂见证了泉州乃至闽南地区西医的传播发展。

188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医师颜大辟博士,在市区连理巷创办了泉州首家西医院“惠世医院”,即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任院长颜大辟在院内开办医师班,为社会培养医疗人才,首期医师班共招收陈浴波等6名医学生。

为纪念师承关系,学生毕业后开办的诊所名称均冠老师的名字。1886年,陈浴波毕业后,在打锡巷口内开设泉州首家华人西药房兼诊所,取名“辟仁堂”。辟仁堂的业务范围广泛,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而且培养医学生,还兼售药物、耗材、照相及医用家具等。

打锡街西段北侧,曾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溥泉宫,是集贤铺大泉涧境境庙。宫庙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究,由于宫内奉祀的是三太子哪吒、太乙真人,因此老泉州人又称其“太子宫”。

宫庙寄托的是民众信仰,牌坊则记载家族功勋。打锡街与南俊路交叉路口一带,宋代曾有一座街坊名曰“集贤坊”,旧坊早已毁弃,明代重立后,万历年间消失。如今的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前,还曾有座外台执法坊(衙门坊),明代也毁弃。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