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黄厥故里见证闽帝足迹

时间:2018-12-14 来源:泉州网

闽王王审知的爱妃黄厥,是一位见载于史书的泉州女子,她聪明贤惠,“德色琼人”,留下诸多美好故事;黄厥的故里在泉州黄田(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其子闽帝王延钧亦曾驾幸此地,那里迄今留有太子亭、“便是山”石刻、墓道院等充满传奇色彩的遗址遗迹

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为近年重修

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为近年重修

核心提示

北宋名臣黄宗旦的一篇追忆性游记《灵秀山记》,揭开了闽帝王延钧驾幸张坂灵秀山的前因后果。这篇游记史料味浓厚,上世纪30年代,弘一大师曾兴奋地挥毫抄录下全文。而今,《灵秀山记》成为人们追溯历史往事的重要依据。

“锦田”二字 源于帝赐

历代以来,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追寻帝王足迹,那些古老的历史、动人的传说、扣人心弦的宫闱秘闻,难免惹人心生好奇,渴望一探究竟。龙启二年(934年),贵为闽帝的王延钧,曾突然御驾亲临泉州晋江的“黄田”(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寻访这里的家庙,遍览周边山川形胜,并且“召姻旧饮”“盘桓游宴之间”。黄田为何会与帝王有了交集?据介绍,只因这里便是王延钧之母、皇太后黄厥的故里。近日,抱着勘古发幽的念头,记者与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等一行人赶往张坂镇后边村,寻觅与黄厥、王延钧相关的遗址遗迹。

早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晋江黄田一地便迎来一支黄氏族群的驻居、扎根。此黄氏族群的开基祖名唤黄纪,为泉州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的次子。是年,因父亲舍宅园建开元寺,黄纪旋即携眷辗转五六十里地,徙居黄田。(注: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晋江析地而置惠安县,黄田归入惠安辖下;而今,其地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境内。)五代时,因闽帝曾至黄田拜谒黄氏家庙,并御赐“锦田”二字,故此黄氏族群后来便被称为紫云“锦田黄氏”。锦田黄氏自唐以来,簪缨不绝,冠盖相望,宗支繁衍,播布极广。

锦田黄氏家庙位于后边村东隅

锦田黄氏家庙位于后边村东隅

我们到达张坂镇后边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气宇轩昂、飞檐翘脊的锦田黄氏家庙。锦田黄氏家庙位于后边村东隅,古时这里楼阁烟连,第宅鳞次。据锦田黄氏家庙管委会主任黄鹏顺介绍,该家庙始建于唐朝开成年间(836—840年),后毁于兵灾倭患,清乾隆年间再建。此后,有黄氏裔胄以其祠选址欠妥,而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迁址于村东重建,1931年又历重修,但整座家庙保存着清式建筑风格。1988年,由台北锦田黄氏宗亲集资,依照旧有体例规模进行了修复,恢弘当年祠貌。

家庙坐北朝南偏东,中轴线上,依次设有照壁、石埕、凹斗门、两廊、祀厅。祀厅为五架座梁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式屋顶。照壁上有“甲第联芳”四字,格外醒目。外墙以块石砌筑而成,祠前墙壁以砖石混合砌筑。家庙建筑的雕饰,包括石雕、砖雕、木雕、泥雕等,镂月裁云,工艺精湛,一应人物花草虫鱼等形象,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清代惠安传统建造技艺的魅力。

家庙内外,楹联众多,诸如“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池葆呈光甲第联镳国恩厚;桑莲献瑞乡贤接踵家声长”“案列蛾眉生帝后;屏开凤冕产神童”“七世联三贤学推华国;一朝十八士美媲登瀛”等佳联,据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主编黄雄勇介绍,这些楹联都在彰示着锦田黄氏的族源与赫赫家世。大厅神龛之上,更有“三世封侯”“理学名臣”等鎏金大匾,令人叹为观止。

高大壮观的墓道碑

高大壮观的墓道碑

闽帝兴游 见载于文

清嘉庆《惠安县志·文集》中收录了一篇名为《灵秀山记》的追忆性游记,此游记出自北宋名臣黄宗旦之手,详细记载了闽帝王延钧驾幸黄田的经过。黄宗旦也是锦田黄氏族裔,幼时曾被誉为神童,宋咸平元年(998年)举进士第二名。他与同乡同榜进士李庆孙,皆以文章名于世,两人被并称:“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上世纪30年代,弘一大师在惠安查阅史料时见到这篇游记时非常高兴,随后挥毫全文抄录了下来,并且名之为《闽帝游山记》。后来,他还嘱咐高文显先生要将此文附于当时正在编写的唐末名臣韩偓的传记中去。

记者在《锦田大宗族谱》手抄本内亦查得此《灵秀山记》,内文曰:“龙启二年甲午十有一月朔,越七日癸丑,(闽帝)车驾幸于此祠。家庙置酒,召姻旧饮……次日驾幸灵秀山,见峰峦峭拔,状似美人,诏改号曰‘美女峰’。又览诸形胜毕,驾回。独羡是山之美势巉岩,偃伏盘郁,叹曰:‘地灵人杰,不其然乎。’又见第宅周迴,甲乙翼翼,增以阡陌,饰之锦绣,以为虽衣锦之地,不足以胜之。故以‘锦’字,别名里曰‘锦里’,驿曰‘锦田驿’,居曰‘锦第’,溪曰‘锦溪’,墓院曰‘锦田大福胜院’。君恩优渥,家冢增荣……”全文约有六七百字,对闽帝游历的过程记载详尽,而且文采斐然,读来朗朗上口。

福胜寺是唐文德元年(888年)黄讷裕所建,是为看护黄忠封茔而建的墓道院。

福胜寺是唐文德元年(888年)黄讷裕所建,是为看护黄忠封茔而建的墓道院。

据《锦田大宗族谱》载,“闽王”王审知的爱妃黄厥是锦田黄氏的唐四世祖姑,其父名唤黄毅裕,唐昭宗时授国子监学正。王延钧是王审知的次子,黄厥正是他的母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故王延钧游黄田,无异于帝王到娘家“串门走亲戚”。根据黄宗旦的记载,王延钧是在登帝位后的第二年,即龙启二年(934年),前往黄田拜谒黄氏家庙、黄氏祖墓,游赏灵秀山等处的。

绕过锦田黄氏家庙,我们在村落中步行数百米,便见一处摩崖石刻立于民宅之后,上有“便是山”三字。据《灵秀山记》所述,当时王延钧来此地时,山上“前有‘通帝座’,后有‘巍是天’,左有‘过处便是山’,右有‘两峰之间又是岭’”等石刻,而今我们能寻获的只有这块“便是山”摩崖石刻。顺着小道上山,沿途还有紫虎石、云梯石、太子亭、魁星石等等遗迹,皆有传奇故事。当年闽帝悠游之地,已被时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家庙内匾额多不胜数

家庙内匾额多不胜数

众多遗迹 琳琅满目

张坂镇内的灵秀山,峰峦青秀宛丽,山形妙若少女,故闽帝王延钧在此兴游之后,御口赐名“美女峰”。锦田黄氏历代众多祖墓都坐落于美女峰山麓之间,其中就包括黄厥的祖父黄忠之墓,估计当年王延钧前来祭扫的祖墓,便是这外太公之墓。在美女峰的南麓山下,立着一块高大的墓道碑。此碑坐东朝西,花岗岩石质,高2.06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正面镌刻“唐,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封镇远侯仰斋黄公,洎妣李氏封贤淑郡夫人,长男封上骑都尉逸庵公,次男特晋金紫光禄大夫,封琅琊郡镇静侯散湖公,三男封车骑都尉幽轩公,四男赐进士工部尚书加少保、封楚国公、谥匡直梗南公神道”字样,碑面有半月形浮雕龙凤纹碑额及云龙纹碑身,护衬、碑座则为后世制作。墓碑字迹清晰,保存较好。据介绍,此碑即为黄忠及其夫人李氏的墓道碑。

离墓道碑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寺院,这就是在《灵秀山记》中载称的“锦田大福胜院”(亦称大福胜寺、福胜寺、福胜院)。据《惠安县志》所载,福胜寺是唐文德元年(888年)黄讷裕所建,是为看护黄忠封茔而建的墓道院。龙启二年(934年),闽帝王延钧幸游黄田山水,乃改称墓道院为锦田大福胜院。当时禅房僧舍林立,规模宏大壮观,曾有僧徒数百人,寺田百余亩,香火鼎盛,为闽南一大名胜。元至正年间,僧人妙峰曾重修寺院;清光绪年间又历重修。1956年,因当地兴建下埔塘水库,寺院浸于水底,后由旅居马来西亚的乡侨出资,协助迁建于今址。重建后之福胜寺为两进,硬山式建筑,廊腰曲折,如缯缦之回环,檐牙高啄。寺门斗拱之下,山门之上,有一蓝底金字竖匾,中书“福胜寺”三字。匾下是石制山门,横披篆书“黄氏墓道院”,上下款题勒“龙启二年葭月勅建,光绪三年阳月重修”。大门对联题曰:“福田常赖佛心广,胜地曾经帝趾游”。

福胜寺寺后数十米处有近年重修的“锦田大福胜禅寺南宋首座舍利塔”。寺西侧有一块“溪山第一”摩崖石刻,石刻右款“贻楫”。据介绍,此石刻上的字出自清末探花郎黄贻楫之手。黄贻楫是两广总督黄宗汉之嫡长子,卒于光绪廿一年(1895年)。这“溪山第一”石刻应是后人于1920年将黄贻楫的字摹刻于石上。在离此石刻不远的水库岸边还有“积善桥”遗址。

时光悠悠流转,离闽帝兴游之际,匆匆已过千年。与古时相比,今时的灵秀山一带早已几度沧海桑田变化。不过,值得我们庆幸的是,《灵秀山记》中记载的不少景物,还是被悄然地保存了下来。据锦田黄氏族谱载,当时为了迎接帝驾,当地极尽铺张之能事,“筑御道,旁结彩,设帝座,置离宫,铺锦于田,剪彩于树”。帝登灵秀山之时,两厢随邑雍雍,四野兵卫森森,山呼万岁,此起彼落,人山人海,确是“空前未见,千载殊逢”。即使光看这文字的描述,我们也依稀能感受到那热烈壮观的场面。

水库岸边有“积善桥”遗址

水库岸边有“积善桥”遗址

“臭头皇后”之说 实为谬谈

黄厥是闽王王审知的侧室、闽帝王延钧之母。王延钧称帝后,尊她为皇太后。相传,黄厥入宫后,依然保持在家的朴素贤惠本色,力戒浮华奢修,协助闽王广施仁政。闽南房屋“皇宫起”的规制,据传也是她向闽王争取来的。而在《灵秀山记》的记述中,闽帝王延钧正是到了黄厥故里,体验到“金风剪剪,瓦霜棱棱”的恶劣住宅环境,才下诏“凡滨海之居民房屋,许用瓦粘”的。可见闽南“皇宫起”传统建筑的源起,确实与黄厥有关。

“黄厥出生于锦田黄氏望族之家,自小聪明伶俐、知书达礼,长大成人后更是国色天香,被闽王王审知选为妃子。可后来,她却被民间传为‘臭头皇后’,此说系以讹传讹,应予以更正才是。”泉州市洛江区政协常委黄必良向记者表示,他在查阅了诸多历史文献后发现,黄厥是一位见载于史书的女子,但目前所见的历史文献中皆没有关于黄厥是“臭头皇后”的记载。黄必良提出,有三方面的证据可以直接证明“臭头皇后”之称是谬误的:第一,根据古代皇帝选妃的制度及条件,如《周礼》《汉杂秘事》等的记载,古代帝王选妃标准和程序十分严苛,在德(出身、修养、人品)、才(学识、智慧)、色(姿色、五官容貌)等方面,都须万里挑一才行。假设黄厥“臭头”,不但完全没有机会被选中,更不会得到王审知的宠爱和尊重;第二,历史资料显示,黄厥从来没有当过皇后,“臭头皇后”也就无从谈起。黄厥被王审知选中为妃后,直至王审知去世时也只位居“王妃”。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封黄厥为“皇太后”。王延钧之子王继鹏继位后,又追授黄厥为“太皇太后”。以上事实在《闽书》《八闽通志》及清嘉庆《惠安县志》内均有记载。黄厥一生经历形成了“王妃——皇太后——太皇太后”的人生轨迹,但她从未当过皇后,因而传说中的“臭头皇后”不可能是她;第三,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黄厥美若天仙,亦不存在“臭头”之说。清道光《惠安县续志》载称:“毅裕公,产厥女,美德夐人”,《锦田黄氏大宗族谱》称黄厥“德色琼人”,《闽书·灵秀山》等对此亦有相似记载。

“便是山”摩崖石刻在民宅之后

“便是山”摩崖石刻在民宅之后

惠安文史专家张国琳先生表示,目前为止,确实没有见过任何史书中有黄厥是“臭头皇后”的记载,此称呼大多见于现代一些记述民间传说的书籍当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称呼呢?张国琳认为可能是人们对清嘉庆《惠安县志》中一则关于黄厥的描述产生误解,而形成的。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一·列女》中记曰:“黄氏者(黄厥),工部侍郎讷裕侄女也。生时肤肉粗粝,轵唇苔发不啻也。然照影水中,则自见凤冠翠帔,内自喜焉。忽尔病甚,适瘘,而肌壳肤脱,光彩勃生。望之,若九天神女降凡。”这段文字说的是黄厥幼时皮肤较粗糙、厚嘴唇、头发杂乱。后来有一次她大病之后痊愈,居然如脱胎换骨一般,皮肤变得光洁细嫩,看上去就像仙女一样漂亮。有些人可能将之误读,而引发“臭头皇后”的猜想。

黄必良认为,黄厥这样一位在历史中没有瑕疵,而且对闽南建筑有重要贡献之人,被无故扣上“臭头皇后”的黑帽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应及时给予纠正,还这位闽国皇太后一个清白。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