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一方戏台演绎闽南戏曲百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12-07

“二十多年前,刚吃完晚饭,父亲时常会推着自行车,载着我来威远楼看戏。这个时候,虽然戏还没开演,但戏台下早已是人山人海。随着帷幕缓缓拉开,我骑坐在父亲宽厚的肩膀上,模仿大人们聚精会神看戏的样子。于是,五彩斑斓的戏服、清婉幽雅的古乐,还有那耳熟能详的闽南唱腔,成了我童年里最难以难忘的、关于故乡泉州最深刻的记忆。”家住浮桥的王先生动情地说。

美山天妃宫戏台

美山天妃宫戏台

威远楼戏台

威远楼戏台

对于老一辈的泉州人来说,戏台或许并不陌生。当看戏还作为一种万人空巷的娱乐活动时,这片空间,曾经留下了他们太多的欢声笑语和美好回忆。戏台,其实就是戏曲演出的场所,它广泛存在于寺院祠宇、衙署行宫、宅第园林、茶馆酒楼、街头野外。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其实最早源于图腾崇拜,是祭祀的产物。然而,除了是一种建筑形制,戏台更是一个地方文化展示的平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古乐南音,余韵袅袅;梨园高甲,激昂豪迈。无论是哀婉缠绵的浪漫爱情,抑或是波澜壮阔的英雄情节,均在这里粉墨登场,令台下的观众在水袖轻舞中,亦真亦幻,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了一番剧中人的人生悲欢。

本期《最闽南》记者将带领各位读者一起探索泉州戏台的奥妙。

通政巷24号泉州木偶剧团嘉礼馆“八卦棚”古典戏台。

通政巷24号泉州木偶剧团嘉礼馆“八卦棚”古典戏台。

天后宫戏台

天后宫戏台

曾是居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戏台,是一种属于特定年代的产物。放眼全国,随着如今百姓娱乐手段愈加丰富多彩,传统戏台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如今,依然保存下来的固定传统戏台主要位于一些宫庙之内。“三十多年前,受限于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泉州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普遍比较单调。一旦听说厝边的戏台有演出了,厝边的邻居都会纷纷搬上板凳,带上一家老小去看戏。在那个年代,看一出戏,都是一种难得的聚会和精神享受。对于乡村来说,它更是整个乡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泉州资深文化人陈日升回忆道。而那时候的戏台,主要建于宫庙之内,但也并不绝对。

“通常来说,按照传统民间信仰中祭祀的习惯,观院在道教寺庙内会比较普遍。观院内戏台的朝向都是坐南朝北。因为,在这里演出来的‘戏’,其实是要演给神佛看的。但有不少戏台用途不同,就没有这方面的讲究。例如市区威远楼的戏台,它的功能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与闽南戏曲交流接触的机会,致力于传播和传承闽南戏剧的艺术文化魅力,它的‘威远楼之夏’这个王牌活动,至今每年都能吸引来大批附近市民看戏,但朝向方面是坐北朝南,以威远楼为背景。”陈日升告诉记者。

戏台通常都在什么时候有演出呢?陈日升告诉记者,通常是在春秋两祭的时候,这样会使祭祀看上去显得更加隆重。此外,平常的时候,如果有人曾经前来祈愿,并最终愿望得以实现,为了还愿,以表达感激之情,也会特意聘来剧团,前来寺庙演出。有时候,甚至一演就接连地演了一两个月。

“在咱们泉州,戏台上通常演出的都是咱们传统的高甲、梨园、提线木偶、南音、打城、芗剧等传统的地方戏曲。主要内容和主题,都是一些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陈日升调侃道,或许是因为神佛所听的泉州话,包含了古汉语的留存,所以演传统地方戏剧,无疑是最佳选择。要是演了外地的戏种,还真怕他们会听不懂。

石狮永宁城隍庙戏台(茅罗平 摄)

石狮永宁城隍庙戏台(茅罗平 摄)

小时候,很多人会对戏台后演员的化妆充满好奇

小时候,很多人会对戏台后演员的化妆充满好奇

寻踪老戏台 纵观其巨变

至今,泉州地区尚存的戏台虽然并非已经完全不见踪影,但实属不多了。而当记者问起老一辈的泉州人,泉州现在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戏台?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可以去天后宫看看。在天后宫,记者很容易便找到了戏台。乍一看眼前的戏台,虽然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坚实牢靠。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天后宫的旧戏台已废圮。如今我所看到的戏台是1990年由台湾鹿港天后宫董事长暨诸委员捐资重建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天后宫戏台坐南朝北,面向正殿,呈长方形,宽6.4米,深5.15米,高8米,巧妙的木构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的艺术风格。旧时每逢天后诞辰,或升化之日,春秋朝祭,或香客求愿,均得奉献戏曲。木偶、南音、笼吹、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随客所愿,经常演出的是木偶戏,剧目和演出时间由奉献者选择。香火缭绕,梵音袅袅。依稀可以让人想象出这方戏台上演出时候的场景:台下坐满了拍掌叫好的观众,而台上的演员,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表演。一唱一和、一招一式,将咱们闽南戏剧文化的精粹,展现得淋漓尽致。

戏台从出现至今,可以说已经经历了一番天翻地覆的变迁。陈日升回忆,早期的时候,戏台上的简陋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基本上只要搬出几块椅子和一张桌子在那里一摆,就可以开演了。再者,早期的时候,戏台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什么舞台布置、音响效果、灯光效果等等,表演者都是扯着嗓子,简简单单地化个妆,就直接用自然声演出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少老戏台在今日看来实在是太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演出的需要了。现如今,普通的戏剧演出对戏台的台宽、台高都有要求,如果是十几年前的老戏台,很多现代化的装备、仪器都没办法得以应用,如市区威远楼的戏台,在市区的露天戏台中算是规格较大的,它长13.4米、宽7米、高5.45米,能大大满足市民们的视觉和审美要求。每年盛夏,这里汇聚了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南音、掌中木偶戏等各种丰富的传统闽南戏剧,为广大戏迷朋友集中呈现了闽南传统戏剧的艺术风采,使得来现场看戏的群众络绎不绝。“‘威远楼之夏’的演出坚持了快30年,我们真正见证了舞台的变化,时过境迁,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却是永久的。”威远楼文物保管所负责人吴培植表示。

为了纪念老戏台,吴培植特意创作了《丰泽城口村西湖戏台》钢笔水彩画

为了纪念老戏台,吴培植特意创作了《丰泽城口村西湖戏台》钢笔水彩画

重新挖掘古戏台的作用和功能

有人说:用再多的文字描述戏曲如何繁盛,也不如摆在人们眼前的这些古戏台来得直观、真实和令人信服。

古戏台是戏曲演出的客观载体和有形见证,通常也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要保证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是物质层面文化传承场所的保护,即文化空间的保护,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古朴的戏台所具有的价值,他们蕴藏着泉州地区的文化与灵魂。吴培植表示,泉州各县(市、区)的农村保留的戏台至今还有很多,说明泉州传统戏剧的生态环境是比较好的,这一点还是比较可喜的。

他说,虽然泉州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专业剧院,一些专业剧团的表演,如果需要专业的场所、专业的设备,就会直接在剧院进行演出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当年选择在露天戏台看戏的观众,如今也有了更加高配舒适的选择,他们可以进入宽敞明亮的剧院中,欣赏那些舞台效果、灯光效果、音响效果都臻于完美的优质演出。但是,时代在变、戏曲表演和观演的形式在变,但人们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渴求不变。尤其当今是不少人对于艺术返璞归真的向往和追求,令传统戏台之上的表演,至今依然十分活跃。如何更好地保留古戏台,关键在于如何重新挖掘古戏台的作用和功能。在被大量现代事物冲击的当代,又该如何通过线上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戏台精彩的演出更好地分享出去,去影响更多的人喜欢泉州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