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穿越四十年——源和1916“文旅蝶变”之路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12-04

从狭窄的街道到宽阔的马路,从一片片农田、平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自行车代步到汽车出行……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日起,泉州网联合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共同开展“新老图片看泉州”图片征集和网络展示活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展示泉州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发展变化,感受泉州人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与激情。

1916年,在青阳摆水果摊为生的庄杰茂、庄杰赶两兄弟巧变思路,做起蜜饯生意,酸甜爽口的蜜饯深受市民喜欢。20世纪50年代,庄家兄弟在泉州新门街建厂,后成为国有企业中侨集团的子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源和堂”。 2010年,在原址厂房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源和堂改造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该园位于鲤城区新门街,园区占地188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源和1916改造自源和堂蜜饯厂、电视机厂、面粉厂等中侨集团下属厂房,现有入驻企业200多家,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旅游休闲、科技孵化于一体,是泉州古城代表性的“文化会客厅”。2015年,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获评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下面这一组源和1916新老照片,见证了源和堂40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古城文化创意的蝶变复兴。

源和堂蜜饯厂旧大门入口。(2008年 摄)

60年代,源和堂浓缩车间生产现场。

60年代,源和堂切削车间,女工们手工压制李咸饼。

70年代,源和堂冰糖包装封口流水线。

70年代,在源和堂指标化验室,工作人员对蜜饯成分进行检测。

源和堂女工进行蜜饯成品包装,美味可口的蜜饯就是从这里起航,远销东南亚等地区。

源和堂蜜饯厂女工大合照,她们把青春留在源和堂。

70年代,工人们在源和堂内挖防空洞。图为挖洞现场。

原蜜饯厂生产车间,小时候爱喝的芦柑汁就产自这里。

源和堂晒谷场旧址,这里可以远眺东西塔。

70年代末,源和堂工人晾晒蜜饯。

源和堂全景图(2000年左右 摄)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全新风貌。

如今的源和堂大门入口,工业风格依在,却多了浓浓的文创味道。

虽然旧厂房已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源和堂的百年老店铺仍然完好保留。

改革开放前泉州第一高楼泉州面粉厂大楼,现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第三期项目。

图为原源和堂蜜饯厂员工食堂。

改造后的员工食堂,外观修旧如旧,现为源和1916游客服务中心。

2010年,改造前草制车间外观。

草制车间改造后外观夜景,内部分布丰富的文化业态。

为满足自动化生产需要和解决仓储问题,80年代初,泉州面粉厂开始投建大麦仓。大麦仓由一共38个大圆筒麦罐组成,厂区东边3排,每排6个;厂区西边2排,每排10个,高度达30.8米。大麦仓和厂房车间之间搭建空中连接通道,整个自动化作业流水线一气呵成。

大麦仓改造后的3D裸眼大罐秀。

面粉厂大罐秀广场旧照。

面粉厂大罐秀广场改造后,成为源和1916又一个文化广场。

源和1916标志性建筑景观烟囱,烟囱上的烟熏痕迹犹在。

木木客栈旧址:原面粉厂大礼堂。

改造后的木木客栈集住宿、休闲于一体。

钢结构艺术大厅旧址:2014年,改造中的大麦仓。

2014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举办,泉籍艺术家吴达新作品——五尊“飞天雅音”集体亮相“大麦仓”,在数千观众的见证下举行亮灯启动仪式,在一片惊叹声中完成首秀。

源和1916二期电视机厂旧址:原泉州电视机配件厂。

改造后的电视机厂聚集酒店、科技、文化艺术与传播等丰富的文化业态。

位于1916中心文化广场的门里博物馆是一家国家级民营博物馆,馆藏上万件,日常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

位于源和1916的温陵书院,是一个古香古色的闽南书院。

园区里还藏着一些手作工作室,匠人们在这里专注他们的指尖艺术。

除了文化产业,新兴的诸如餐厅、酒吧,乃至车友俱乐部等动态产业的入驻,也给源和1916带来了新生的力量。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