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西藏黄金面具:象雄酋豪的丧葬习俗

时间:2018-11-07 来源:封面新闻

在吐蕃王朝建立于青藏高原之前,象雄已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然而,由于古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缺乏,象雄一直少为人知。直到2005年,一座高等级墓葬在阿里故如甲木的意外发现,象雄文化才浮出水面。

在金沙博物馆的金色记忆特展上,来自西藏地区黄金制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批金器具有早期游牧民族黄金制品的共同特征,如广泛使用捶拓金片工艺、装饰题材中流行动物纹样等,反映出西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在当时很可能就已有往来。其中几件黄金面具,反映出象雄的覆面葬俗。

FIiKAHO5JeMjLdKYisk7TkdGlJP6gSMvBBN9lVX8.jpg

2012年西藏阿里古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金面具

差点被扔掉的金面具

2010年,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故如甲木寺门前,僧人们偶然打开了一座深埋的古墓,用颤抖的双手从漆黑的墓穴里取出了一批花花绿绿的东西。当考古学者辗转拿到这批文物的时候,按耐不住惊喜,“这是西藏第一次出土丝织品!”而更为意外的发现是,其中一块丝织品上有汉隶“王侯”字样。

经过充足的准备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年轻学者们组建了一支考古队,对这批墓葬进行了首次发掘。当一个藏族老乡从近4米深的石砌墓穴内捡起一片皱皱巴巴的彩色小方片时,考古工作者差点以为是大风吹进来的一张糖纸。然而拂去尘埃,大家才看清其真面目——这是一件微小的黄金面具。

在金色记忆展的面具单元,这件小小的金面具熠熠生辉。面具约4厘米见方,由金片压制而成,正面用红、黑、白三色颜料绘制出人物面部面五官以及牙齿和胡须。如果你仔细观察,双目是黑色,眼睛大睁;红色线条描绘出来眼睑、鼻梁;口内部分用白色打底,还用黑线勾勒出牙齿;下巴上画有三根粗硬的胡须。有趣的是,面具周围均匀分布了8个小圆孔,应该是用来缝制在柔软的材料上。

面具背后的文明密码

根据汉藏文献的记载,在西藏西部被吐蕃征服以前的相当长时期内,唯一长久占据这一高原地区并建立国家的就是象雄人。在唐代的汉文文献中,象雄被称为“羊同”。唐人杜佑在《遇典·边防六》中描述了“大羊同”的丧葬习俗,这个临近吐蕃的地方,如果酋豪去世,就要用黄金替代其五脏六腑,还要“假造金鼻银齿”,多杀牦牛羊马殉葬。

文中的“假造金鼻银齿”,很可能就是使用面具的丧葬习俗。酋豪使用面具,可能就是在尸骨最终埋入墓室时用来装饰面部。他们用朱红色的颜料涂在面具上勾勒出五官轮廓,还原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用金灿灿的贵重金属衬上价格不菲的丝绸覆面,既可以维护死者的尊严,也彰显了他生前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希腊文化中的迈锡尼文明和欧亚草原地带,黄金面具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发现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伤害到活着的人。而把黄金缀在丝绸上面,用其蒙住死者的脸就是覆面葬俗,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甚至在更远的中亚地区也有出现。由此可以推测,以黄金面具覆面在公元四五世纪非常流行。而作为古象雄人,也有赶时髦、接受外来文化传播的可能。

西藏阿里因为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不会让人产生一种与其他文化发生关系的联想。但是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填补了西藏新石器时代到吐蕃时期之间的空白。中亚地区的丝绸覆面与象雄的刻画五官丧葬习俗,都在这一个小小的黄金面具上融于一体,说明丝绸之路上两个系统的面具文化在西藏阿里交汇。

[责任编辑:吴阳阳]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