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历史名人:明都御史朱鉴 孝感传芳

时间:2018-10-19 来源:泉州网

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藏在古街巷的一落落红砖古厝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守护着古城的宁静的同时,也向慕名而来的旅客们讲述着一段段关于这里达官贵人或寻常百姓的奇闻轶事。这些简单的故事,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不仅让人感慨万千,更能温暖人心,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本期最闽南,我们将走近孝感巷,倾听这条巷子里一个关于孝道的传说。

朱鉴画像

朱鉴画像

孝感巷

孝感巷

孝感动天留美名

一提起孝感巷,不得不说起泉州历史上的一位名人——明都御史朱鉴。因为“孝感巷”名字的由来,正和他的故事有关。

不少对泉州历史感兴趣的市民,或许对于朱鉴这个历史名人并不陌生。朱鉴,字用明,号简斋,泉州鲤城区人。生于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卒于公元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终年88岁。先后任教谕后授监察御史、山西左参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以及巡抚湖广、浙江、广东和广西等地。晚年擢升山西都御史职位,巡抚山西大同、宣府、雁门等地,后致仕回原籍,人称朱都御史。

泉州本土民俗专家黄炳元曾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明朝时期,泉州西街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为了让儿子朱鉴读书求学,每天帮人缝缝补补,省吃俭用。朱鉴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十年寒窗,终于在18岁那年考取了泉州府秀才。邻居有一位美丽贤惠的姑娘,爱上了朱鉴,并与其结为连理,一起侍奉老母亲。

天有不测风云,朱老太太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朱鉴夫妇为了给母亲看病,把家里的东西能卖的卖,能当的当,最终竟一贫如洗,只能靠借钱度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夫妇二人瞒着母亲,借来米煮饭给她吃,而自己只喝稀饭,每次母亲问起是否还有米,儿媳妇就把装米的碗倒过来,盛了一碗米让老太太摸,老太太信以为真。有一日老太太与邻居坐在一起聊天,邻居直夸其儿媳妇孝顺,将儿媳妇的做法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听完后伤心欲绝,认为自己是个累赘,竟绝食求死。儿媳妇很着急,到庙里去烧香,路过的天神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送了一块金锭给朱家,帮他们渡过难关。朱鉴最终也考取了进士。夫妇二人的孝顺美德,从此传开。后人将这段故事称为‘孝感动天’,他们居住的巷子,就命名为孝感巷。”

朱鉴祠

朱鉴祠

孝感巷

孝感巷

为官清廉 为民解忧

所谓“百善孝为先”,只有恪守孝道的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鉴的孝行,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清正廉明的官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朱鉴的官场之路,虽然并非从头到底一帆风顺,但却始终都坚守底线和原则,兢兢业业为百姓服务,做到了问心无愧。”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泉州朱氏委员会朱从容说。

朱从容向记者介绍了朱鉴的官场生涯。23岁时,他补晋江县庠生,翌年进入县学业,永乐十五年(1417年)乡试中第八名,以举人身份授湖北蒲圻(今蒲圻市)教谕。宣德三年,顾佐废黜了严日岂、杨居正等20多位御史,朱鉴、孔文英等在观政之后,刚好被挑选出来填补上了这些位子。

朱鉴被选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东粤湖湘等处。当时,有萧启宇等人聚于梅花峒,发生民变,与官府对抗,官兵多次都未能剿灭。于是,朱鉴亲自出马,施展出自己当教谕多年来积累的劝导人的经验,对萧启宇等人好言开慰,最终令萧启宇等一众人马解散了。针对梅花峒的经验教训,朱鉴奏报朝廷,请求恢复过去按察副使会同佥事按管辖区域分巡的制度,责成官员深入基层,问民疾苦,禁奸惩暴,纠察不法行为。

婚育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起到关键的作用。当时,朱鉴所管辖的地区,由于当地民众风俗对经商谋利过于热衷,年轻人耽误了时间,从而产生了不少大龄剩男剩女。针对这种情况,朱鉴积极将朝廷制度向民间传达,在他的努力之下,短短的一个月内,竟然有数以万计的人结为夫妻。从此,人民安居乐业。

正统七年(1442年),朱鉴升任山西左参政。当时,山西旱蝗灾害严重,又多次受寇侵扰,局势严重。他体察民情,接连上奏减轻平阳府(今临汾市)灾区赋税等数十疏,同时又积极招抚流民,清理军伍,疏通粮道,每年“勤借谷米数百万石”,以供边戍之用。

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在太监王诚、礼部侍郎邹干等鼓动下欲废皇太子,而立自己世子怀献为太子。这时候,朱鉴站出来表示了反对,却招来了景帝等人的不满。无奈之下,他以年老为由上疏乞归,最终他和朱璿返回故乡泉州,并在泉州建构书院。

朱鉴祠石碑

朱鉴祠石碑

清末时期的朱鉴祠

清末时期的朱鉴祠

辞官回泉 乐山好水

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泉州之后,朱鉴广交当时泉州的文化名人。其中,泉州人都耳熟能详的蔡清便是其中一位。年轻的时候,蔡清常常得到朱鉴在学术上的教诲,受到他的很大影响。在他归乡之后,二人更是成为莫逆之交。据资料记载,朱鉴去世时,蔡清24岁,其代三司作祭文中称:“惟公山川间气、文武兼资天下之望,学者之师。”又称鉴:“事定功成功成名遂,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角巾私第代游余龄,桑榆日霁松菊风清。”“大而用之则大共效,小而用之效亦不少。”对他可谓是推崇备至。

除此之外,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之后的朱鉴,更喜欢流连于故乡泉州的自然山水,他游览了泉州各地的名胜古迹,并留下了不少韵味诗篇。史料中还曾有这样的记载:“郡西石笋桥年久失修,明永乐至洪熙年间,桥梁石断数处,原有里人张实以木梁暂葺以通行人。鉴回乡第二年,正好郡别驾谢琛(四明人)知泉州,随命张实的儿子钦领修桥及临漳门外三小石桥等。鉴为此次修桥撰写碑记,碑记赞曰:“惠民莫先于为政,作善莫大于修桥。”碑石已逸失,碑文载“晋江县志”津梁志条。

“从回到家乡直到去世,他为泉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泉州人民的爱戴。”朱从容介绍道,朱鉴去世时钦命工部进士许公潜营葬,命布政司参政孔公宗显谕祭于墓所,并敇建祠于鲤城西街甲第巷,崇祀乡贤祠。鉴早年巡按广东,激扬风裁平反冤狱,广东一带百姓为之建祠春秋祀之。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