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清末翰林陈棨仁:清末文士的“古董情怀”

时间:2018-10-19 来源:泉州网

其为泉州清末著名教育家,担任过诸多书院山长,著述等身;嗜好金石,力作《闽中金石录》已成福建金石学的权威著作之一;倡建“桐荫吟社”,倡导泉郡雅集韵事

据传,陈棨仁曾为永宁城隍庙撰写过楹联。图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永宁城隍庙。

据传,陈棨仁曾为永宁城隍庙撰写过楹联。图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永宁城隍庙。

核心提示

清末翰林陈棨(音qǐ)仁是泉州有口皆碑的教育家,他年少时宏览强记,师从泉州御史陈庆镛学习汉儒经学,后来又开启了自己的金石研究之路……

澹泊荣利 师严道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泉州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即泉州五中的前身)开始着手筹办了!这也是福建省最早兴办的8所新式公立中学堂之一。如今的泉州五中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名校了,而当年率先出任这所“泉州府官立中学堂”经办之职的两位先生同样名震一方,他们皆为翰林出身:一位是陈棨仁,另一位则是李清琦,都是当世博学笃行之人。

遗憾的是,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七月,陈棨仁(字铁香,又字戟门)便撒手西去,这位曾担任过多所书院山长之职的老先生,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站到新式中学堂讲堂之上的愿望。数月后,清末内阁学士陈宝琛在为其所撰的墓志铭中赞曰:“吾闽近数十年以师名者,福州推谢枚如丈(谢章铤),泉漳间则陈君铁香(陈棨仁)也。”同时哀叹棨仁的去世,让闽南又少了一位“既澹荣利,日事著述”的儒之大家。

陈一鸣珍藏的《桐荫吟社诗集》

陈一鸣珍藏的《桐荫吟社诗集》

生于永宁 迁居郡城

陈棨仁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古时晋江县永宁卫(今石狮永宁)人。根据《泉晋永宁卫霞滴陈氏房谱》《鳌城陈氏世系录》《鳌城陈氏霞滴家谱》等陈氏谱牒的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陈氏始祖“滴江公”从福州鼓山下滴江迁居永宁,为不忘祖居地,故以“下滴江”的雅称“霞滴”作为该族堂号,霞滴陈氏就此扎根永宁。明万历年间,该族出了一位武探花陈有纲,这也是石狮历史上唯一一位武探花,后来他官至广东都司南头副总兵,并曾率军击退过倭寇的进攻。霞滴陈氏衍至陈棨仁的祖父陈孤这一代时,已是第十三世。

陈棨仁祖父陈孤(号崇庵),是永宁街上富于传奇色彩的商号“霞源”的创始人。据永宁镇侨联副主席董清辉介绍,陈孤早年在家乡开设当铺、商铺,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着手从事对外海上贸易,旗下商船众多,往来如梭。财富日积月累之下,陈孤成了名扬四海的大商家,他的后裔因此被称为“霞源陈”。而据永宁人陈锡波、陈锡伦介绍,在现今永宁观音亭(即慈航庙)附近有一栋霞源古厝,即陈孤之故居,陈棨仁小时候在此古厝中生活过。

陈孤有三子,分别为陈大年、陈大勋和陈大源。陈锡伦表示,陈大勋在永宁当地也是赫赫有名,由于他官至刑部主事,故其宅邸被世人称为“秋官第”(古时秋官为刑部的通称)。陈大源,字雨春,是陈棨仁的父亲,“以行谊干略重乡里”。道光末叶,海氛不靖,陈大源携眷移居泉州城内象峰巷,陈棨仁亦随之同行,开始了在郡城里的生活。

陈棨仁曾对铜鎏金狮子熏炉的铭文进行考证研究

陈棨仁曾对铜鎏金狮子熏炉的铭文进行考证研究

出任山长 授经传业

棨仁兄弟十人,陈大源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花重金延聘名师教授诸子。陈棨仁年少时“天资聪颖、宏览强记”,师从致仕返乡的泉州御史陈庆镛学习汉儒经学,后来又钻研金石考据之学。清同治六年(1867年),陈棨仁考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度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刑部主事。现今永宁的霞陈宗祠(又称霞滴陈氏小宗)内,陈棨仁的“进士翰林”匾额高悬于大厅前,成为霞滴陈氏一族的骄傲。

光绪初,陈棨仁募赈直隶水灾,拯救灾民无数。不久,又为台湾防御之事上疏献策,朝论嘉评,叙功授中宪大夫加知府衔,眼看飞黄腾达在即。按照古代士族的套路,陈棨仁身为名师门人,又是翰林出身,顺顺当当走仕途之路的话,大概不久便能迎来“人生巅峰”了。可是他却“剑走偏锋”,突然不稀罕起官宦之位来了——“因薄宦情,假归不出”,就此返乡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陈棨仁先后在泉、漳、厦的清源书院、石井书院、鹏南书院、双溪书院、玉屏书院、紫阳书院、丹霞书院等处担任过山长之职,圈粉无数,“门下著籍累千人,掇高科,举方闻,趾相错也”,就连金门、台湾士子也慕其名,不惜漂洋过海来听其讲学。

泉州中心市区陈棨仁的后人如今依旧保存着一张陈棨仁在63岁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那位清癯长者,面色如玉,一身长衫,显得儒雅至极。可想而知,当年温文尔雅、学识渊博而且门生遍天下的陈棨仁,在泉州教育界、学术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后来官府会挑选他出任“泉州府官立中学堂”经办的原因吧。

陈棨仁画像迄今悬挂于陈氏后裔住所的大厅内 (陈乐怀 供图)

陈棨仁画像迄今悬挂于陈氏后裔住所的大厅内 (陈乐怀 供图)

金石研究 颇有造诣

教学之余,陈棨仁尤其注重收集地方文献资料,他与翰林编修龚显曾在合著《温陵诗纪》时,据说保存下了大量地方文学史料。其“绾绰堂”“读我书斋”等书室拥有大量藏书,其中不乏珍贵的古籍、善本。

陈棨仁还有金石之癖,他对古代碑刻、篆刻、字帖拓本、墓志铭、摩崖石刻等如痴如醉,只要听闻闽地有什么历史幽深的金石碑板,都会想方设法前去一探究竟,摩挲鼎彝,搜剔碑刻,并且进行一番考证、记录。各类古董几乎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考古笔记覆盖了大量闽地由古至宋元的金石铭文,成了治金石学者难得的参考资料。后来他将自己毕生对金石的研究编写成《闽中金石录》一书,共15卷4册。书成未梓,直到1935年方才由中华书局出版。

记者在泉州陈棨仁的后裔陈一鸣处见到了《闽中金石录》的残卷,其中有一篇述及清道光年间在福建仙游保福院出土的五代闽国“铜鎏金狮子熏炉”。此炉是五代闽国唯一刻有铭文的器物,弥足珍贵。棨仁将熏炉底部直接拓于纸上,而后将铭文、藏者、收藏经过、榻手本来历等详细记载于其中,这种形式十分鲜活,图文并茂,令人印象深刻。据内文介绍,熏炉为王延翰(闽嗣主)替父母祈福表孝心所用,后为清代翰林编修陈寿祺(字恭甫)所收藏。

在《闽中金石录》中陈棨仁也会旁征博引前人的考证。比如在“蔡忠惠公茶录”名目下记曰:“君谟茶录石闻在三山陈湖州家,余求之而不可得。有市于书肆者,遂以微直是之……铁函斋书跋”,这是引用清初鸿儒杨宾《铁函斋书跋》里的内容来阐述蔡襄《茶录》拓石被发现的经过,后面还有杨宾对蔡襄《茶录》书法的评判:“刘后村曰蔡端明小楷以茶录为冠,今观其书舒徐刻画在虞颜之间,可与小字麻姑坛并传千古。”陈棨仁随后补充称:“案:荔谱茶录原刻均佚,今惟宋珏所刻者尚存。”对事物的起源、经历、现存状况都有追索,辩论是非,言必有据,显示出其治学严谨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闽中金石录》在金石研究上颇有造诣,成就一家之言,足资后世考证所用。

霞陈宗祠内有重修碑记

霞陈宗祠内有重修碑记

关心家乡 热心公益

永宁慈航庙又称顶亭观音宫,始建于隋朝。主庙分前后两部分,庙前左右有钟鼓楼。据介绍,该庙奉祀男相观音,十分罕见。史学家普遍认为,男相观音系隋代、唐初之文物,到了中唐之后观音则为女相。慈航庙如今远近闻名还有另一个缘故:陈棨仁曾在此留下多副楹联、题刻。在慈航庙外,我们远远便见庙前有石柱联:“亭以中名,挂汉平分塔影;音从观悟,倚栏来看潮声”;轩亭内亦有柱联:“胜地千年钟虎岫,慈云一朵护鳌城”。据董清辉介绍,这两副柱联皆为陈棨仁所撰,但并非其手书,书丹另有他人。慈航庙轩亭中还有两块石门匾,分别题写着“观自在”和“妙吉祥”,为陈棨仁手书小篆。据说这些联文、匾文都是道光年间慈航庙重修时,陈棨仁返乡出力时所撰的。慈航庙旁立有一块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重修碑记,碑记内容显示陈棨仁两位留在永宁的伯伯陈大年、陈大勋曾在道光十一年带头捐资重修慈航庙,霞源陈氏家族热心公益,由此亦可窥见一斑。举凡有益乡党之事,棨仁亦见义勇为,如管理义仓、监督城工、总理乡团等,其皆有身体力行过。

相传,陈棨仁还曾为永宁城隍庙撰写过楹联,只是由于缺乏文献记载,现在无人敢断定究竟哪副楹联为其所作。为此,我们特地到城隍庙中逐一查看庙内楹联,发现这些楹联几乎都未落款,终难考究其撰者何人。

永宁霞滴陈氏谱牒多为近现代重修版本

永宁霞滴陈氏谱牒多为近现代重修版本

创建诗社 振兴诗坛

陈棨仁酷爱诗赋倒是众所周知的。早在清同治初(约在1862年至1863年间),他便与同样对诗赋着迷的黄梧阳、龚显曾等人,共同倡建了“桐荫吟社”,在泉州城西倡导雅集韵事,并刊《桐荫吟社》甲编、乙编两本诗集于世。龚显曾在同治三年(1864年)为甲编诗集序文云:“已未(咸丰九年)秋杪,诸同志约为联吟元会。花初月半,折纸相招,燃香催诗,共成绝句……我泉自‘温陵五子’‘泉山’‘云洲’诸社以后,坛坫久寂,其风流遗书蔑如。是编之刻,非敢追踪古作者流,亦聊以志一时翰墨因缘云尔。”这就好比大家建了一个诗友微信群,平常相招而聚,限时作诗,自得其乐。后来有次聚会时大家一聊,都觉得怎么诗坛最近刷帖的那么少,这怎么得了!索性建个诗社吧,好敦促大家多写、多发帖。而从后来的情况看,“桐荫吟社”创建之后,“胜事重举、诗俦愈多”,对于泉州诗坛的推动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陈一鸣还珍藏着一本《桐荫吟社诗集》翻印本,从中可以查到当时参加桐荫吟社的除陈棨仁、黄梧阳、龚显曾外,还有陈世清、黄谋熙、许祖淓、陈棨仪、陈棨伦、王玉书、庄为瑶、蒋观海、蔡大成、许钟燕、李孝然、吴鸿祥、王昀、吕焕英等众多泉州清末诗坛名流。据陈一鸣介绍,当时不少诗人对苏东坡诗赋格外推崇,因东坡先生是病死在常州的孙氏馆,馆内种有紫色藤花,又称“藤花旧馆”,故诗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诗集取名为“藤花诗集”或“藤华诗集”之类,以示对东坡的致敬之礼。陈棨仁亦是如此,后来他的诗集就取名《藤华吟馆诗录》。

今年初泉州文库刚出版了《陈棨仁诗文集》,此书包括了《绾绰堂类稿》《藤华吟馆诗录》两部分。据介绍,《绾绰堂类稿》为陈棨仁文集,有经说、序文、论、辨、传、乞巧文、碑文、寿言、墓志铭等多种体裁;《藤华吟馆诗录》则收录了陈棨仁一生创作的数百首诗,基本涵盖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所有形式,内容涉及叙事、抒情、怀古、边塞、悼亡、军旅、田园等,诗境开阔,内涵丰富。

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思想来看,陈棨仁依旧是位传统文人,但品格高洁,而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翻阅其《藤华吟馆诗录》的边塞诗、军旅诗,还隐有雄浑、悲壮之感,如“手挹北斗东风绿,酒酣耳热拂衣趋。拔剑斫地,悲歌乌乌”的《壮士行》;“征人从军风转蓬,欲寄寒衣何适从”的《征衣引》等等,让我们看到了陈棨仁爱国忧民的另一面;而在《哀台阳》《秋感八首》等诗歌当中,那种因河山浩劫引发的爱国忧思则更加浓烈。毫无疑问,在这些诗赋的背后,跃动着一颗热气腾腾的心。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