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老华侨返乡办读诗班 缔造“中华第一诗村”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9-08

王国明

今年,王老(前排左三)返乡与毓秀诗社的师生合影。

千百年前,欧阳詹、韩偓、朱熹等文化名人曾在南安留下无数佳作名篇,南安山被唤为“诗山”,吟咏之风兴盛;千百年后的今天,南安溪美也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中华第一诗村”——贵峰村,村民长年受诗词熏陶,还有各地诗友纷至沓来。“贵峰诗村”之名归功于印尼籍华人王国明所开办的读诗班。王老虽长居印尼,自1985年起,每年寒暑假必返乡开班授课,读诗班至今已培养学员近万人次,贵峰村能吟诗诵词的村民达3000多人。今年,91岁高龄的他,仍拄拐亲临第32期读诗班课堂。

为弘扬民族文化 回乡创办读诗班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曾获“郑成功杯”全国诗词吟诵邀请赛二等奖、今年47岁的王瑞芳,用闽南语吟唱着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配合南音的曲调悠悠然沁入人心。

王瑞芳的吟诵方法就受教于王国明。1987年,16岁的她参加由王老创办的读诗班第二期,受益匪浅。1993年,她成为读诗班第一个由学生转变为老师的人,执教至今。

王国明自小擅长吟诗填词作画。1984年,双鬓染霜的他回乡省亲时,发现村里50岁以下的男女大多不知平仄、不懂吟诵,感到很失落也很焦虑。他认为诗词吟诵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修养,于是决定在村中创办“读诗班”。

拿定主意后,王老想起学生时代曾用闽南语吟唱古典诗词,“比用普通话更有韵味”。于是,他跑遍国内外书店,购买历代诗词搜集唐诗宋词,翻看辞源辞海、查阅大量古典诗词声律资料,多方求教、自编教材、自创吟法。

村中老少皆来习诗

成就中华第一诗村

1986年盛夏,王国明回国后在贵峰村举办读诗班,并亲自执教。他选择宣扬传统美德、爱国情操的诗词作教材,并把吟诵艺术概括为四句诗:“急慢抑扬控仄平,韵音咬字应分明。运功吐纳松喉管,吟出行云流水声。”他的吟诵以闽南语吟风格为特色,别出心裁地根据诗词的内容驾驭抑扬顿挫,谆谆教诲使青少年习诗者得到启发,受益匪浅。之后,他坚持每年回国一次,在家乡小学举办读诗班。

读诗班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因此都选择在学生寒暑假的时候举办,让更多的中学生参加学习。一边讲诗,一边吟诵,置身于诗的世界,他不觉得自己是个“番客”,而是一位教书先生。

每期读诗班举办10天,每天学10首诗,从平仄韵律到吟诵艺术,10天就可学百首诗。前来学诗的有中学生、回乡度假的大学生,除了本村青年,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听课,更有外乡诗友慕名前来。上世纪90年代,贵峰村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第一诗村”的美誉。

33年不变赤子心

千金散尽犹未悔

33年来,王国明已在家乡办了32期读诗班,学员总共近万人,其中佼佼者已能作诗,每期结业举行考试,前30名均发给奖金以资鼓励。

在王老的努力下,贵峰村被地方政府评为“文化艺术之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央视宣传贵峰诗村的专题片《十里稻香 一村诗人》被交流到日本、美国等国家电视台播放,人民日报等也对此多次宣传报道。33年来,读诗班闻名遐迩,迎来众多外地学员,且与东南亚、美国、港澳台等地诗友交往交流密切。

据此王老对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投资不计其数,几乎花掉毕生的积蓄。对此他总是谦虚地说:“我不过是出点微薄之力,为家乡办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他希望家乡能繁荣昌盛,多出人才,正如他在《为家乡教育述怀》一诗中所言:“日间工作汗如牛,夜读诗书又一秋。期望家乡多俊秀,名扬四海出人头。”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