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通政龚馆文人出 书卷香风世代传

时间:2018-08-29 来源:东南早报

龚书铎

龚勤勤(左一)和姑姑龚书绵(左四)

“为人谦和,居官清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龚氏一族历史悠久,族人后代绵延至今。“饮水必思源,数典不忘祖。品德要端正,操守要廉洁。”虽然岁月迁徙,昨日的少年如今已是壮年模样,但有一样东西是时间无论如何都无法消磨干净的——那便是龚氏家族传承至今饮水思源、为人谦和的家风家教。

近日,记者来到通政社区,采访了龚氏家族的后人龚勤勤。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共同感知了这份家风精神是如何传承至今,绵延不绝的。

追根溯源 历史悠久

根据史料记载,五代南唐时,龚氏就在闽北出现,他们大多来自江西、浙江等邻省。迁徙泉州最早记录是在南宋初年。据晋江荆山龚氏族谱记载,龚茂良为龚氏始祖。一世祖公传至三世庄公时有四子,分别是居住在荆山的长子英公,后裔一支分居在安溪五里铺(即今安溪官桥);入赘于永宁沙堤蔡氏的次子治公(传至四世时,再改蔡姓为龚);迁徙到福州城内梅枝里的静公,明代嘉靖年间的状元龚用卿为静公的后裔;还有肇基晋江岑上,又迁居海埭,后又回归祖家居住的四子肃公。龚氏虽然目前在泉州属小姓,但是在元、明、清三朝中,任大官者大有人在。

建筑是无需言语的历史证据,现存于西街的龚家古宅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朱红色的大门左右分别贴着“词林踵武”“试院衡文”的对联,上书横批“札阈鸿庥”。古宅两边又各开“青龙”“白虎”小门。小编探访故居,虽然经过改造修缮,但从保存的过往历史痕迹中,也能窥探旧时龚家的繁荣风光。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人世浮沉中,龚家渐渐从政界抽身,投入教育事业中。龚勤勤的伯父龚书铎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担任历史系主任期间,龚书铎教授就积极推进历史学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史学人才探索新的方法路径。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师范院校历史教学基本上模仿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龚书铎教授响应白寿彝教授的号召,深入教学改革,压缩通史课程的同时,也增加开设选修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项取得重要历史成果的改革,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还对全国的师范院校历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龚书铎教授也因此在1999年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不管是政界还是教育界,龚家世代人才辈出这句话并不假,出了著名散文家龚书绵和知名诗人舒婷(本名龚佩瑜)等人。一个庞大的家族能枝繁叶茂延续至今,不仅仅是依靠兴旺的人丁,同时良好的家训家风在其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饮水思源 不忘故土

在龚家家训中,有一条写道:“饮水必思源,数典不忘祖。”“根”在汉语词典里有“事物的本原”的意思,我们把它理解为追本溯源。龚家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故土,忘却自己来时的“根”和“路”。

据龚勤勤介绍,伯父龚书铎和姑姑龚书绵都曾经去台湾求过学,后来,伯父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姑姑则长期定居生活在台湾,成了一名艺术家。乡土情怀的牵挂是人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羁绊,虽然姑姑和伯父身处一南一北,但据龚勤勤透露,伯父龚书铎生前每年都会回到泉州生活一段时间。而姑姑龚书绵,哪怕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也依旧会经常回来看他们。就是秉持着这种对故土的热爱,在海峡两岸间来回穿梭,不惧疲惫,不畏艰辛。

“离开家乡,离开了故土那么多年后,看到国旗飘扬在空中,我的眼泪就会掉下来,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国家的可爱,民族的可贵,离开家乡越久,那种感觉越强烈。”耄耋之年的龚书绵,搁下家务琐事,把精力投入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的工作。她曾经说:“你别问我的岁数吧,我感觉自己只有二三十岁,我并不老,家乡的山山水水我还没有看够,我还希望有机会再为家乡的人唱歌、吟诗呢。”

乡土的牵挂不仅牵住了上一辈人的脚步,同时也连接了下一辈人的情怀。龚勤勤的儿子远在加拿大打拼多年,事业有成,龚勤勤一见面或通电话,都会反复叮嘱儿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泉州。“我会让我的儿子关注(闽南文化)公众号,不强求他去学习,但是作为一个龚家的人、一个闽南人,有这样的义务去了解自己家的文化,并且深刻记住自己家乡的文化。”龚勤勤表示。

教育后辈 顺其自然

出身于书香门第“翰林龚”,龚勤勤非常感恩父辈和家族的人,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回忆跟家规家训相关的过去,龚勤勤坦言,“小时候家里面也没有刻意去提(家训家规),但就是小时候生活在那里的环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厝巷内,龚公馆中,生活在龚勤勤身边的全是年龄相仿的伙伴,大家玩在一处。受到家庭读书氛围的影响也学在一处,常常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关于这样的记忆,不仅是龚勤勤,龚书绵也曾经历过。在她还小的时候,记忆中的书房有很多本家人的小孩,同时也包括一房二房到六房的青少年。大家聚在一起,让她的四伯、六伯和父亲教授《三字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等。

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对龚勤勤而言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潜移默化,让家族家规如同一颗种子悄无声息地埋藏在他的心间,那么伯父龚书铎则给他以后的治学考究带来深刻且清晰的影响。

“伯父他是一个严谨的人,特别是在教学方面,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我们(这些晚辈)都非常有耐心。而且在面对(学术)问题的时候,他通常都能把复杂的事情通俗化。”

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也影响着龚勤勤对后代子女的教育。在采访过程中,他强调:“其实关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最主要的便是顺其自然。”所谓“顺其自然”,不是指让孩子放养生长,而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要给他们过大的压力。

关于现在流行的各类学习班还有兴趣班,龚勤勤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孩子小时候,周围的其他同学都被父母拉着上各种兴趣班,但我们没有。是孩子自己提出来想要学钢琴,我才让他去学的。”顺从孩子的兴趣,不将自己的意志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不仅说明龚勤勤贯彻“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在家庭教育中他对孩子的尊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龚勤勤夫妇也并未缺席。他们是以更接近于同龄人的方式同孩子交流,引导孩子成长,“我的孩子在学琴的时候,我的爱人也是跟着他一起去学的。他们就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顺其自然的教育观念,是龚勤勤从上一辈家庭中汲取的精神风范,并将它运用于对下一辈的教导中。家族的传承除了采用骨肉血脉接力的形式,还可以用精神作为纽带,一环扣一环,一代传一代。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