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闽南七夕民俗

时间:2018-08-15 来源:今日台商投资区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闽南当地也常常称为“七娘妈生日”。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夕”是夜晩的意思,七タ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是个放牛青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织女有一次来到了人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见了面,很快相爱结婚,生了一男一女。可是有一天王母娘娘把织女抢走了,当牛郎到天上追织女时,王母娘娘用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过不去,他们就这样被分开。王母娘娘只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每到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的来历。

七夕节又叫女儿节。有些农村有这样的风俗,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也就是说,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传给人间。在民间还有另一种风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就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相传是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于是人们用暂时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所以这一天又叫避节。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人们都说织女是天帝第七个女儿变成的“七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神,担负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等职项。“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把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祥活动,称“做七娘妈生”,因而七夕有“拜天孙”的习俗。这一天凡有1岁至16岁子女的家庭,都会准备贡品祭拜“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初七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在台商区洛阳古镇,妇女在七夕大清早,会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儿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汤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这也就是糖粿最早的来历。糖粿是由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扁圆形,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按使其下凹,一颗糖粿便做成。很快,小盆盛满了做好的糖粿,烧锅开水,将糖粿放入水中,煮至浮到水面上,即可捞起。煮好之后,将糖粿装在白瓷碗里,在上边撒上拌好的花生粉、白糖,再滴上几滴葱花油,拌匀后就可食用。而糖粿中间的那个凹陷,就像少女脸上的酒窝,意在祝愿牛郎织女相会笑容满面。

清末陈德育《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各家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亦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七仙女送传奇。据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就要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悬挂在刚结婚的夫妻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