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略窥施琅家族的“文艺细胞”

时间:2018-08-10 来源:泉州晚报

“天下第一清官”匾额是为施世纶而立

弦友们在晋江龙湖衙口南浔举行盛大南音踩街活动

施氏族谱中的一世祖遗像

位于衙口的浔海施氏大宗祠

《靖海纪事》一书收录了施德馨所写的《襄壮公传》

明清时期,晋江浔海施氏以武将辈出著称。不过在近千年的繁衍历程中,浔海施氏簪缨继美,不光高产将才,弦管弹唱、赋文吟诗方面也各有能手。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志书、族谱中有记载的部分施氏名人吧……

“管弦传家” 达700余年

据《浔海施氏族谱》载,浔海施氏家族一世祖“评事公”施炳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初居福清县高楼乡,其后施氏“宗族兄弟,分处择里”,他迁至南浔衙口乡(即今晋江衙口)肇基,由此开启浔海施氏衍传的序篇。

浔海施氏传至四世,出了一位自带传奇故事的“菊逸公”。菊逸生于宋宁宗开禧三年丁卯(1207年),据其十二世孙施克达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他撰写的传记《四世祖菊逸公传》载称,菊逸的父亲上舍是国子监生,“公父国子上舍诗礼传家,公亲领庭训重以夙成天分,兹其植孝,所以类古仁人”,菊逸接受父亲的教诲,诗礼传家,而且特别注重孝道。

上舍晚年疾病缠身,菊逸在病榻前端汤送药奉孝十几年,后来眼见父亲垂危,已回天乏力,无奈之下四处找亲戚借钱准备处理后事,凄凉至极。没想到“一念诚孝,幽通于神”,菊逸半道“拾钞百余锭”,刚好够丧葬费还略有结余。这还不算奇的,后来又连出怪事。有一天菊逸在菜园子附近遇见一位准备去福全城的老人,恳求把他自己的行李寄放在菊逸家,说是第二天再来拿,“将抵福全,越宿来取”。乐于助人的菊逸欣然允诺,他注意到这位老人留下的行李有一半竟然是管弦乐器,另一半包裹得很严实不知是啥——“其半挑乃管弦乐器,尚半挑则裹密在囊”。古代所指的“管弦乐器”与现代大相径庭,老人留下的大约是琵琶、筝、横笛之类的。不想老人一去之后,自此不回。最后菊逸只好打开裹实的囊来察看,结果发现“囊中乃白金也”。当时乡邻听说这事,便传道:“青天赐葬钞、白日鬼输金是也。”又有一日,来了一位商客打扮之人,带着十几挑的棉花(当时棉花是贵重物品),也说要去福全城,但被潮水所阻,“将往福全,阻潮未汐”。商客又把棉花寄放在菊逸家,说过些日子就来取。结果一去数年不回。后来菊逸只得卖了棉花,并将所得之钱用来盖定光庵。

出了这些怪事,乡人都说是菊逸孝义感动鬼神,所以送钱、送物来给他。菊逸后来经常拿老人寄放的管弦乐器出来自个琢磨,又弹又唱,“暇则欢娱歌管”,没想到久而久之竟成了弦歌方面的行家,他还把弦管演奏方面的知识、见解传给了后人。据衙口南浔逸兴国乐研究社荣誉社长施天培介绍,自浔海施氏自四世祖“菊逸公”起,管弦传家,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也就难怪施琅将军晚年时会对音律、谱曲等如此痴迷了。

如今南音在衙口一带遍地开花,乐社颇多,光逸兴国乐研究社一家就有弦友社员近百人。施天培法古论今,说道:“施氏一族钟情南音由来已久。盖闻古人造乐,采阜物之变化,纳四时之豫象,定五音而生六律,制丝竹而生八音,集民间之妙歌,吟诉喜怒哀乐,奏乐府之诗章,韵咏起弱顿操,清歌妙韵,幽咽流泉。南音者虽为民间艺事,亦合天地顺适之气,犹存上古遗风也。”

施世纶:精通五言诗的漕运总督

衙口施氏大宗祠又称浔海施氏大宗祠、浔江施氏大宗祠。今天如果你到该宗祠内参观,一定会被大厅内高悬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所吸引。此匾虽非原匾,但“天下第一清官”六字是来自于康熙帝的赞誉,指称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施琅的次子施世纶。

有清一代,施世纶算得上是能文善武的楷模了。他踏入仕途走的并不是科考的路子,早在平台之战时,他就曾随父亲征台,攒下颇多战功,带兵打仗也有一套。平台之后,因父荫出任江苏泰州知州,改走文官之路。因为他“聪强果决”“清白自持”,口碑不错,后来从江宁知府、江南淮徐道、湖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司等地方官,一直做到户部侍郎、漕运总督。施世纶“为清官,善听断”,于是有人将他断案的故事改编成小说《施公案》,主角原型就是他。鲜为人知的是,施世纶还是位诗人。

据晋江市施琅纪念馆副馆长施能忠介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出师征台,时任守备的施世纶随父亲和兄弟参加澎湖大战,曾写下《克澎湖》诗,描写当时战况。诗曰:“独承恩遇出东征,仰籍天威远建功。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艨艟。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万里风。坐夺湖山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施世纶在泉居丧终制时,登游清源山弥陀岩,赋诗勒石于“一啸台”西侧岩壁间:“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游旧寺,十四年来鬓有丝。”

施世纶平生好学,能诗善文,著有《南堂集》8卷(一说为《南堂诗钞》20卷),《倚红词》1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施世纶)著有《南堂集》八卷,奏疏、词赋、诗钞若干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引《莲坡诗话》曰:“晋江施世纶·南堂,历官漕督,清名著天下。《南堂诗钞》20卷,如璞玉辉春,蠙珠浴月,琅然可诵。尤工五言诗,中有:‘爱山移航对,隔水问花多’‘岸火潜鱼跃,沙更宿鸟飞’……‘水气凉疑雨,松声泻似涛’等警句。拟之姚少监、郑都官,当不愧也。”将施世纶的诗作与唐代诗人姚合、郑谷的相媲美,足见对他的评价甚高。

施德馨:气节著称的儒学教授

“公居中调度,诸将听号令进止。遂联舯进迫贼巢,贼舟大小数百,四出迎战。炮矢纷纷雨集,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我师奋力致命,呼声震天地,无不一当十、百当千。自辰至申,鏖战几尽晷。贼焚杀死亡殆尽,浮尸蔽海,波面皆为之赤……”这是清代台湾府儒学教授施德馨所撰《襄壮公传》里描绘澎湖海战的文字。施德馨,字闻于,号端庵,晋江人,是施琅的族叔。他还是个学子时,“即以文章、气节著”。

说到施德馨的气节,不由人不敬佩。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有海寇施亥“凶恶异常”;谁触怒了他,他就杀谁。有一次,德馨代替兄长被施亥手下抓走,看守的人想要偷偷放他走,“欲疏系,纵之逃”。德馨却说:“吾去,子能免乎?何忍求生而贻子以死!”不肯为了自己逃命而让看守人冒生命危险,所以执意留在牢中。海寇施亥听说这事后,感动异常,“竟释之”。

施德馨,康熙十九年(1680年)中举,授建安(今建瓯)教谕。他在建安“勤月课,正文体,多士景从”。按当地惯例,学官要为县里征收“士子粮”,当县令这样要求施德馨时,他笑着拒绝道:“司铎闻教士,不闻催科。”意思就是学官只管教学生,不管催税,直接“打脸”县令。此话传开,“自是学堂安静,士气一伸”,学子们更安心于求学了。不仅如此,为了儒学的推广,施德馨还“捐俸修文庙、开泮池、建启圣祠”,由是“学校改观,士风日上”。

后来施德馨升任福州教授,调台湾。《台湾通志·列传·政绩·施德馨》:“海疆新辟,初建学设官,巡抚张伯行以德馨文学精粹、居官清谨,任之,士子咸被其化。”所以,施德馨对于台湾儒学的传播,贡献颇多。

施德馨文采斐然,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施琅甚至委托他编写了《浔海施氏族谱》。

施世榜:

善楷书的“水利工程师”

施世榜,原名寅,别名长龄,号澹亭,也是晋江南浔(今龙湖镇衙口)人。他是施秉(施启秉)长子,施秉与施琅同为浔海施氏十六世,施世榜算来应是施琅的族侄。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施秉升授左都督,封明威将军,调任台湾凤山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随往。想不到的是,施世榜在台湾竟成长为“水利工程设计师”。施琅平台后,闽人及粤人渡海开发,台湾急速地发展了起来。有资料显示,康熙末年汉人移民几乎占全台人口的一半,而且把台湾从南部开发到中部,已达半线(彰化)地区和北部淡水一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施世榜为更好地开垦台湾荒地,自己筹资兴修水利。他兴建的著名水利工程,一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的“八堡圳”,二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修筑的“福马圳”。“八堡圳”和“福马圳”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为台湾彰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诗乘·卷2》(1921年):“世榜通经学,善楷书,亦能诗。”《彰化县志》称施世榜“性嗜古,善楷书”。清代《重修凤山县志·卷12》中录有其《冈山道中》诗一首:“阴阴竹里隐啼乌,迢递冈山百里途。四顾昏林烟历乱,独怜疲马步踟蹰。溪桥崩后旋深浅,野店烧残乍有无。遥望南村何处是?徘徊歧路问樵夫。”

施世榜另有《靖台随军入鹿耳门》《晚渡安平》等诗篇遗世。可惜的是,其流传于世的楷书作品今已难觅。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