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许厝埕里旧时光 封存闽南建筑精髓和闽南人家的故事

时间:2018-07-26 来源:泉州网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许厝埕,由花巷与井亭巷交叉口向西延伸,止于新路埕,因清朝南赣总兵许盛的府第建于此,故称许厝埕。根据史料记载,许盛是清代泉州府同安县人,因清康熙年间率众归清且在三藩之乱时有功,被授南赣总兵,他还曾捐资修缮泉州府文庙及明伦堂、乡贤祠。

如今,许盛的府第早已无处寻觅,但小巷深处的陈振辰古民居和吴氏古大厝,红瓦飞檐和出砖入石沉淀着岁月遗痕。老宅天井里,石埕绿意中,封存的是闽南建筑的精髓和生生不息的闽南人家的故事,这里有古城随处可见的“泉州红”;

如今,走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大院里,斑驳的石板路,安静的老房子,与那些栽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树木,无声见证着这里曾大师云集星光熠熠。1965年翻建的一幢幢石头房沿用至今,为小巷铺上怀旧的、微微泛黄的底色;

如今,在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后,由旅菲华侨陈光纯捐资建设的泉州天主教堂,以其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和通体粉色,成为信徒们重要的活动空间和俊男美女的拍照胜地。这一抹温和的粉色,诉说的是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

时间褪去了建筑的颜色,却改变不了心中绵延的情怀。在新旧交替的变迁中,古厝墙头的绿藤,是否勾起你儿时采摘荔果、捕捉知了的童年记忆?还有留府埕和七部棺的传说,以及那巷里的国营粮店,是否让你游走老巷的步伐渐渐慢下来……

许厝埕13号

“穿针引线”半世纪绣娘成就万人姻缘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金苍绣娘成就万人姻缘 工艺大院荟萃熠熠“星光” (黄玲/绘)

午后摇扇下,75岁的陈美英,坐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刺绣工艺厂里,点亮头顶的日光灯,架起老花镜,脚踏小板凳,两手翻飞,飞针走线。红色底布上,金色的龙蟒花样渐渐浮现……

她是非遗项目泉州金苍绣技艺市级传承人,也是远近闻名的金牌红娘。从闲暇之余的偶尔为之,到促成近5000对美好姻缘,她的名字在泉州媒人圈里鼎鼎有名。穿针引线50余载,她的指尖飞舞,不仅绣出精美的金苍绣,还绣出人们的爱意和美好生活。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坐在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刺绣工艺厂里,75岁的陈美英两手翻飞,飞针走线。

千针万线 一绣就是一辈子

19岁那年,陈美英进入国营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做学徒工。那是公司最热闹的时候,仅刺绣厂就有40多个工人。进入刺绣厂以后,她拿起针线,从大车间换到小车间,从最繁华到工厂改制人员流失,一绣就是50多年。

她手中的绣品,是金苍绣的木偶龙袍。龙袍约莫半截手臂大小,复杂的剪裁、滚边和缝合,让人惊叹其手工之细腻。“金苍绣绣品多用于宗教,也用于高甲戏、歌仔戏等戏服和喜庆的绣帐”,陈美英说,金苍绣的绣品很立体,千针万线马虎不得,像木偶龙袍一件就得半个月才能绣成。

由于绣工精湛,很多台湾客人慕名找上门要求定制绣品。几十年间,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陈美英却一直静心安坐刺绣厂里,守着指尖的绣活。令人欣慰的是,数年前她开始免费带徒,如今还有三个徒弟坚持学刺绣,最大的61岁、最小的24岁。虽然都是业余爱好,但只要手艺能传下去,她就很开心。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金苍绣的木偶龙袍

一句玩笑 成就半世纪红娘

“她可是泉州城里有名的红娘呢!”探访之际,一位60多岁的阿姨慕名前来,在细说了儿子的个人信息后,坦言对未来儿媳的期盼。陈美英听后拿出一本“花名册”,上面竟详细地记载着单身男女的各种信息,而且按照男女性别分开记录。

当红娘缘于一次偶然的谈话。19岁工作那年,陈美英看到刺绣厂一个20岁的小伙子在宿舍门口洗衣服,她开玩笑说“去找个老婆就不用自己洗衣服了”,对方也笑称“那你给我找一个吧”。恰好,陈美英娘家有个适婚年龄的女孩,她试着约出两人,想不到一下子就成了!

上世纪60年代,自由恋爱的很少,婚姻大多是相亲促成的。看到新人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陈美英开始为更多未婚男女“牵线搭桥”,成为业余红娘。最初,她只给同事、朋友介绍,哪想成功率很高,“红娘”的名声渐渐传开,连香港、台湾的同胞都慕名前来。50多年来,她竟促成近5000对新人喜结连理!

媒人警言  找对象为过日子

“以前是找人过日子,现在要有房有车,再来谈过日子!”业余红娘的身份,让陈美英阅人无数,见识人间百态,也看到人们价值观的蜕变,“现在的大龄未婚男女找对象难,其实就是太挑,越挑越找不到,不仅要有房有车还要漂亮、长得高。”

陈美英有自己的原则,搭配标准是男女双方条件相当,以物质取人的不给介绍,“你要钱自己去赚,我不给你介绍,你去找别人。”

除了帮大龄未婚男女介绍对象,她也为离过婚的人重圆婚姻梦。48岁的林女士遭遇丈夫的出轨背叛,丈夫甚至在外面有了孩子,陈美英不仅安慰劝说崩溃的她,而且在林女士离婚后帮其找到一户好人家,“两人现在过得很好”。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许厝埕8号闽南古大厝,满院流动的绿意,斑驳的老墙,写满动人光景。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44岁的林伟忠

许厝埕13号8幢

工艺美术“百花园”大师云集

盛夏的许厝埕深处,泉州工艺美术公司的石头房透着时代气息,石板路旁的树木绿叶缤纷。时过境迁,当年响当当的工厂,如今只有少数厂房从事生产。略显安静的大院里,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林守明父子见证了那段辉煌历史。

大院深处的“许厝埕13号8幢”,是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两层楼高的作坊里,几名工人正在制作花灯,提前为明年元宵灯会作准备。71岁的林守明和44岁的林伟忠父子,是花灯艺坊的主人。作为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父子俩情牵花灯数十载,共同设计、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泉州花灯,每年灯会获奖无数。如今,花灯艺坊一年可制作七八百盏花灯,销往福州、厦门、广西、台湾等地。

1963年,16岁的林守明到市工艺美术公司做学徒,开始了他的工艺美术生涯。数十年来,经他手制作而成的竹编、金苍绣、花灯不计其数。

“工艺美术公司在当时是个响当当的名号,是众人向往的就业单位!”林守明回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工艺大院曾经聚集着木偶头雕刻、刻纸花灯、金苍刺绣等十多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品种,聚集了包括李硕卿、李尧宝、江朝弦、卢思立、吴祖赞等在内的一批星光熠熠的大师,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的“百花园”。“大师效应”让公司的作品走俏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成为泉州出口创汇的大户。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大量人员离开企业自办工厂,1992年起,公司开始兼并、重组、转让。如今,这些厂有的已彻底解散,有的则已名存实亡。时光如梭,大院里的那些人和事渐渐模糊,但1965年翻建并使用至今的石头房屋,深深烙印在无数匠师心中。那,是青春的见证。

许厝埕8号

青青薜荔盘瓦上 清幽古厝留租客

许厝埕8号是一座闽南古大厝,保存较完好。轻叩古厝木门,满院流动的绿意,斑驳的老墙,写满了动人光景,让人不禁放缓匆匆急行的脚步。

这是一座清末古大厝,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古厝前有片大石埕,院里大小盆景摆放整齐,富贵竹、发财树、小叶榕、蝴蝶兰,上百个种类的盆景令人仿佛走入翠绿的画卷;后花园有口古井,还有那卧在土墙上的青青薜荔藤,任性地在墙头蔓延开来。

租在古厝十多年的刘先生说,薜荔树原是古厝一大风景,每到夏天就长满了薜荔果。两三年前,古厝里的薜荔树还很多,枝蔓爬满围墙、屋顶,因不堪重负,导致房子部分坍塌,房东就将其砍掉,现在只剩后院那一点点了。

薜荔果是学名,泉州人将其称为“乒乓果”。《楚辞·离骚》中记载,薜荔果不仅可制成凉粉食用,还有药用价值,李时珍也曾把它收入《本草纲目》中。薜荔果还是很多老泉州人童年时一件有趣味的“玩具”。盛夏时节,摘几个薜荔果掰开,把白色汁液涂在竹竿上,一个中午能粘三五只知了呢。

年近70岁的魏四海家在泉州城东,只因喜欢古厝的宽敞清净,在这里已租住七八个年头。魏四海以前组过乐队,与退休的专业人士经常到古厝排练。在他的印象中,古厝原是伍姓女儿的嫁妆,后来吴氏从伍氏人家手中买来。古厝最初很大,从花巷这头直抵古榕巷,厝前厝后都有空地,还有一座梳妆楼,但如今只剩前落。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郑玮念在坚持中收获成长,也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

许厝埕13号2-4

守着一间书店 收获一份爱情

漫步花巷,一泛黄的招牌上写着“地方文献”“地情资料”,这便是泉州有名的“方志书店”。书店不大,门面不太起眼,读者也不多,但真正的读者却会为求一书不远千里而来。

伴着墨香,书店老板郑玮念讲述她的“方志情缘”。15岁那年,来自永春的郑玮念辍学,她先后到鞋厂和包袋厂打过工,做过保险业务员,去过北京、天津、杭州,最后一站是云南大理。2005年,她回到泉州。

回归之后,她选择书店作为新事业的开端。“当时在方志部门工作的亲戚,建议我专门卖地方志类书籍”。第一次看到《泉州市志》时,郑玮念“不知为何就被打动了”,于是紧锣密鼓地选址、注册、布置、寻觅书籍。2005年4月,“泉州市地方志文献交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书店专门卖各种偏冷门的书籍,地情文献、地方志、游记、茶经、侨批、族谱,一应俱全。为了充实自己的“弹药库”,她经常四处奔波,跑出版社、登门拜访文史专家……如今,书店入库藏书6万余册,未入库的2万多册,成为福建省内最专业的地方志书店,近至泉州的铁杆书友、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远至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或华侨,只要有需要都会不远千里赶来。

2010年前后,70多岁的马来西亚侨民黄先生曾让郑玮念帮忙寻根,凭着店里收藏的族谱,郑玮念耗时近一年,终于确认黄老先生来自丰州燕山黄氏,帮助老人认祖归宗。

这些年来,虽然方志书店并不赚钱,但郑玮念在坚持中收获成长,也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原来,她的公公是铁杆书友,一次偶然机会,她受邀到公公家中看他儿子吴斯珍藏的明代手抄书。一见钟情加志同道合让两人走入婚姻,如今已育有一儿一女。

留府埕 三百余年不入土 “七部棺”的古今传奇

行至许厝埕中段,往南侧小巷前进百米,便是曾经的留府埕所在地。

留府埕和七部棺的故事至今仍在坊间流传:留府内停放着明末清初的七部棺材,三百余年没有入土。1935年泉州发生特大洪水,七部棺四处漂游,洪水退后传说又自动返回原处。有人大白天敲棺木,棺木马上发出声音……各种灵异传闻,给留府和小巷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泉州留府庭七部棺考证》一书,记载七部棺未葬的传说。

留府停七棺 三百年不下葬

“此地原名‘船舫’,因五代泉州节度使留从效建府于此,改称‘留船舫’‘留郡舫’。”泉州地方史学者龚书群介绍,留府占地约五亩,后临许厝埕,今鲤城区政府办公大楼一部分就是府第范围,也是过去“七部棺”停留的方位。

时光飞度,现今留府建筑已无当年踪迹。然而,七部棺的由来代代相传。据记载,清顺治年间,身为明朝遗臣的留起春遭逢国变却誓不降清,于是一家七殉。族人为之入殓后,为逃避清军捕杀而改名换姓,“七部棺木就这样成了无主孤魂,久停不葬”。

“从明末清初起,这一放就是三百多年!”龚书群介绍,上世纪20年代,华侨陈光纯买地建洋楼,七部棺停放于洋楼周围有碍观瞻,于是,当时的天主教神父莫牙将七部棺集中置放。

漫步许厝埕,满眼旧时光。

七部棺被神父收集到一起

祭祀“花档”中彩 民间传说拍案惊奇

七部棺有许多民间传闻,有留郡王因侵吞国库被阖家赐死之说,有留郡王“骑竹马返乡”被诬陷造反而吞金自杀之说,也有近代到七部棺祭祀而中彩“花档”的传说。

最灵异的便是中彩“花档”(相当于今“六合彩”)的说法。

上世纪20年代,泉州盛行买“花档”,传闻七部棺中,有一位13岁未婚小姐的棺木是最灵的,于是不少人到此祭祀,希望一夜暴富。传说,后有一人中彩,“花档”主因此破产,于是“花档”主用银针刺棺木,并用黑狗血淋之,以消心中积恨。经此辟邪,这部棺就不灵了。

各方敦促移葬他处 送殡时观者人山人海

“七部棺的入土,则是当时行政督察专员罗尔瞻一手促成的。”龚书群退休前曾在培元中学教书,他说罗尔瞻的女儿在90岁高龄时,还特地到泉州了解其父的情况。

1946年,时任福建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罗尔瞻和晋江县长吴德露在各界敦促下,决心移葬七部棺,墓地选址泉州中山公园。但谁来抬棺木呢?警察局长王允恭为此走遍晋江五个码头工会,无人敢应承。最后,因伍堡码头工人大多姓刘,留刘本一家,该码头派出80人抬棺,条件是不计工钱,抬棺时每人系红布取其吉利。

出殡之日,专员主祭,晋江各界及留氏后裔派人参加。送殡队伍从许厝埕出发,经中山路到中山公园,沿街观者人山人海。

1958年,由于中山公园体育场扩建,留郡园墓由厦门大学历史考古队发掘,一些殉葬品被带走,墓地夷平。留府埕与七部棺,自此留在老泉州人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