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晨起游(虫+寻)埔 午后滚元宵 夜里听南音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7-13

海峡两岸(泉台)青少年学生“魅力海丝”杯书法大赛暨交流活动第三天

换装后,泉台学子与当地老百姓合影。

南音,台湾学子甚是熟悉。

返程途中,泉台学子互留联系方式。

泉台学子踏上洛阳桥,聆听这里的故事。

台湾学子学做元宵丸

“君妮说她玩得超开心,谢谢你们这么用心安排活动。”昨日是海峡两岸(泉台)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的第三天,在微信群里,台湾学生陈君妮的妈妈跟大家做了分享。

作为海峡两岸(泉台)青少年学生“魅力海丝”杯书法大赛获奖代表,5名台湾学生和随行老师、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顾问赵乐川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活动由泉州市教育局、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泉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协办,东南早报承办,指导单位为泉州市台办。

晨起游(虫+寻)埔,之后走访洛阳桥;午后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再到古早味餐馆,体验滚元宵丸,品尝自制美食;夜游金鱼巷,府文庙里听南音……当天,台湾师生在工作人员及泉州市学生记者团成员的陪同下,体验了泉州的一天。

“变身”(虫+寻)埔女 走过洛阳桥

“这里的蚝壳比我们那儿的生蚝壳还大啊!”“阿婆头上的花饰太漂亮了,还是第一次见。”……在泉州,台湾小客人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虫+寻)埔社区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体验。在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8名学生记者的陪同下,台湾学子们快速换装,女生簪着花围、挑着扁担,行走在蚵壳厝旁,俨然一副小小(虫+寻)埔女模样;男生不甘落后,也换上了当地特色的渔夫服,戴上白色的帽子。“你们还认得自己的孩子吗?”将变装后的照片上传到微信群里,家长们着实忙活了一阵子。

随后,一行人前往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的洛阳桥。泉州俗语说:“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台湾学子们一边轻踏着洛阳桥上长短不一的石条,一边聆听着碑刻里记载的故事,不一会儿便也找到了“躺着像洛阳桥”的答案了。他们还详细了解了洛阳桥筏形桥基、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的三大特色,为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点赞。

“如果我们去台湾,你推荐哪些景点和美食呢?”返程途中,学记们把握机会采访起了台湾小客人,听他们谈对泉州的印象,也试图提前了解台湾,为自己的台湾游提前做攻略。

看展听南音 感受闽台缘

午后,大家来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该馆讲解员丁一哲的带领下,参观了“闽台缘”主题馆和“乡土闽台”专题馆,在种种历史场景和文物中,感受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骨肉相亲。

在饮食方面,泉台两地同样颇有渊源。参观结束,台湾师生来到一家古早味餐厅,跟着餐厅老板学做元宵丸,体验了“滚粉”这一道工序。“我们在台湾也吃元宵。”“泉州元宵的馅料和我们的不一样……”小伙伴们一边体验,一边聊着。

“我觉得元宵丸最好吃。”晚饭时,面对一桌美食,台湾学生萧奕衡钟爱的是自制的元宵丸,忍不住多吃了几个。

饭后,一行人信步金鱼巷,踩着石板路,邂逅“出砖入石”,在斗拱叠接而成的古厝里,寻找巷子里的故事。之后,大家前往府文庙,来到位于此处、古香古色的南音传习所,在旁落座,静听一曲。“在台湾,我们称南音为南管……”赵乐川老师跟大家介绍,让台湾的青少年对泉台两地的艺术渊源有更深的体会。

●学记随行文字

★结交台湾友人

□学生记者 叶瀚彬(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四年级)

作为学记,很荣幸能够与台湾客人一起走进(虫+寻)埔社区,一起到洛阳桥游玩。我最开心的是结交了远道而来的台湾朋友。

一上车,我们就热情地互相打招呼,介绍彼此,交流学习经验……其中一位台湾男生告诉我,他学的毛笔字体是赵体,他还不忘跟我分享赵体的特点。此外,他还为我介绍了柳体、欧体、颜体,真不愧是小小书法家。

在交流中,我得知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学习上也十分优秀。我不禁暗暗佩服起他。

虽然只有短短4个小时,但是从陌生到熟悉,我收获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愉快的时光

□学生记者 郑诗楷(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三年级)

来到(虫+寻)埔社区,令人惊艳的是那一座座由那蚵壳修建而成的蚵壳厝。正是这蚵壳,用简洁的“语言”,为台湾师生展现了此地特有的风俗。而这里的阿婆都把头发盘起来,周围再环绕一圈花。导游介绍这就是被称为“流动的花园”的簪花围。在场的女同学体验了一把,在阿婆的帮助下,化身小小(虫+寻)埔女。

离开(虫+寻)埔社区,我们到了洛阳桥。它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在这里,我们了解了蔡襄建桥的故事。

愉快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此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与台湾同胞的友谊!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