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寻访弘一法师的 泉州印迹

时间:2018-07-13 来源:东南早报

弘一法师白瓷雕像

弘一法师曾经的住所

雪峰寺晚晴亭

弘一法师寝室

雪峰寺弘一大师纪念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阙《送别》,传唱至今,成为所有中国人记忆深处不朽的经典旋律。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李叔同,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他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精研律学,弘扬佛法。

闽南人对于弘一法师应该不感到陌生。在14年闽南弘法生涯中,他的足迹、墨宝遍布泉州:市区承天寺、温陵老人院,南安灵应寺、雪峰寺,永春普济寺和晋江福林寺、安海水心亭等等。本期最闽南专题,记者将沿着弘一大师在泉州弘法的印迹,寻访关于他的历史往事……

玳瑁山中寻访大师影迹

大帽山下,晨阳尚未露脸,神清气爽山中行。于山麓下,仰头眺望,山中松柏绿意盎然,峰巅紫雾祥云盘绕,形似一顶大帽子,因而俗称“大帽山”,雅号“玳瑁山”。

耳畔边,弘一法师的词《南南曲·赠黄二南君》朗诵声徐徐入耳:“在昔佛菩萨,趺坐赴莲池。始则拈花笑,继则南南而有辞。南南梵呗不可辨,分身应化天人师……”

山中潺潺涧水、郁郁葱葱的翠竹中,嶙峋碣石壁上,分别神隐着“灵”“应”两个大字。关于“灵应”传说有二:一曰清光绪乙末年,因连年旱灾,于寺中祈雨应验,时武荣知县赐名“灵应寺”,据此灵应祖师有求必应,声名远扬;一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安县令梁韵清来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题刻“灵应”两字作匾额,“灵应寺”据此而来。相传后唐年间,玳瑁山下出了位神童李文愈,幼有孝行,曾牧牛山间,童真弃俗,后来坐化于玳瑁山间枷吊藤上。乡人感其灵验,修建灵应寺,将他真身塑造成佛供奉。

1941年,迟暮之年的弘一法师住锡灵应寺,闭门著述,研究佛经,留下大量墨宝。我们急切寻觅大师的踪迹。大殿右侧“积香堂”,圆拱红砖小门,两侧有诗:“自性西方路豁开,目前相澈绝尘埃。普天明月皆含摄,南北东西任往来。”“圆明殿内一莲台,巍峨宝塔古如来。无相天公莲池会,永超凡世再不来。”超脱绝尘。庭院内一口山中古井,井水甘甜。右侧“佛”堂,紫檀桌椅,精美大气。“妙说”门边一小房,正是大师半年住锡处。

一床一窗,一桌两凳,如此简陋之室,即为一代宗师半载修行之处。想必当年,残月独挂,一孤灯、一斜影、一老僧、一心修行。积香堂小门两侧的佳联正是大师半年灵应寺修行的最好写照。

半山腰树林中,蝉鸣声、水流声声声入耳,仿佛仙人悠然见南山,轻抚琴瑟思前贤。弘一大师纪念堂内,供奉法师塑像,柱上佳联:“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均为大师所赐。纪念堂前,当年,在时任住持定眉法师多次恳切邀请下,弘一大师住进灵应寺,并亲笔撰写《唐神僧灵应祖师现化记》一文镶刻于真身石塔,塔内供奉着闽南“三真人六祖师”之一的李文愈真身。在此期间,弘一法师撰成《普劝出家人常应受八戒文》《受八关斋戒》等律学著作。

盛夏酷暑,弘一大师的诗句、楹联和善之语,妙善之理,连同:神奇的“倒抛竹”、千年屹立的绿油杉、千丝万缕的枷吊藤、袅袅佛音,把我们带入一个清凉的世界中。

雪峰寺内赏大师墨宝

二度上雪峰寺,又有友人指引,我们轻车熟路,直奔主题。始建于唐末的闽南名刹小雪峰,依山势自下而上,气势磅礴。高大巍峨的山门,层层叠叠的亭台雨榭,蜿蜒曲折向上。一层门庭一层开阔,殿殿梵刹阶梯林立。杨梅山雄伟峻峭,林木葱郁,古榕盘根,列石开屏,左右蟠踞,诸峰朝拜,绵延不绝。

赏完主殿石柱弘一大师手书楹联“寻善意欲洗除惑垢,证无上法究竟清凉”,进入万福堂前,明朝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之墨宝“法界藏身”匾额,笔锋遒劲,堂内正中题匾乃叶向高所题“是什么”,两侧大师书楹联,“升无上堂,见一切佛”“开业众生智慧海,得见如来清静身”。此时,巍峨神圣的大殿内,庄严法相的释迦牟尼佛像前,一位孤独的男青年口中默念佛经,虔诚膜拜,我们虽早已知晓匾额来历,心中仍油然而生无限敬畏。

久久驻足在大殿内发呆,让思绪在佛光中关机,让心灵在神圣中陶冶……

弘一法师于民国八年(公元1929年)和民国十九年(公元1940年)先后两次游住雪峰寺,欢度春节。寺院竹林边,徘徊“晚晴亭”亭边,一汪潭水清澈。此乃雪峰寺广净法师1984年为纪念大师所建。太虚大师题偈赞之——“圣教演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太虚大师亲题的赞语已镌刻在晚晴亭两侧石柱之上。赵朴初亦书:“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楹联赞之。

从另一路拾阶而上,再次探寻太虚洞。枝繁根深的榕树林前,青蛙样石头,探出头来,神形兼备,跃跃欲跳。太虚洞位于榕树林中,洞中清幽透凉,恍若天然的空调,阳光射入,光陆流离,心境再次淡定。

这一方佛教圣地里,近代佛教三大法师:弘一、太虚、芝峰一度会集,题匾流墨,溢彩流光。据此出山:性愿、转逢、转解、广义、广洽等名师,无不如雷贯耳……

折回万福堂,弘一大师与太虚法师所谱《三宝歌》曲悠扬舒,堂前燕飞燕舞,呢喃细语……

温陵养老院:大师圆寂地

泉州府城隍庙北侧的模范巷92号,是原泉州市第三医院的旧址。如今,这里除了几株高大挺拔杨桃树和一栋颇有年代的医院楼房之外,空无一人,显示出一片萧条清冷的氛围。这里曾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温陵书院所在地,唐时欧阳詹在此读书,后与韩愈同榜进士成为“闽南甲第破天荒”的第一人;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种竹建亭,讲学其中”,一时从者如云,学风浩荡。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石牌坊上那俊秀隽永的“小山丛竹”遗迹旁边的三间老屋叫“晚晴室”,曾是弘一法师驻锡泉州的最后居所。

“召尧碧屿杳冥濛,绿映苍苍匝地封。明月影中金琐碎,乱云堆里玉玲珑。一峰小小芙蓉淡,万叶葱葱翡翠浓。自是一方仙境好,禅源不与世间同。”从明代朱监的诗中,可以想象古时此处景色优美、环境清幽。

时光缓缓倒流,回到了1942年。当时,63岁的弘一法师刚从惠安灵瑞山回到泉州城,他原本希望在惠安净峰寺终老,然而,后来还是选择了在铜佛寺小住,并在叶居士的劝请下移居温陵养老院。

那时候的弘一大师,已经到了人生暮年。游历四方、传播佛法,以及年轻时那些传奇的经历,让他对于人生有着超尘脱俗的思索和彻悟。他自号晚晴老人,并在入住温陵养老院之后,将这里命名为 “晚晴室”。据了解,晚晴室有三间厢房,正中一间是佛堂,右边是柴房,左边那间就是卧室。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抹夕照永远地定格于此。临终前三天,他亲笔书下“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给妙莲法师——这亦成了他的绝笔一书。出家28年,弘一法师持戒谨严,淡泊无求。最后的遗物,是一件亲手缝补了224个补丁的百衲衣。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