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韩偓13年韬光养晦的南安生活

时间:2018-07-13 来源:泉州晚报

位于葵山之麓的杏田村,据说是韩偓一手开辟的村落。

傅实的陵园距韩偓墓不过数里地

葵山一带原有古道可通达四方,南安文史学者们认为,韩偓可能就是经此道前往龙兴寺院。

韩偓的《香奁集》曾被后人误指为香艳诗集(资料图)

杏田村内有韩偓在当地种植榕树的传说

泉州刺史王延彬所建的招贤院原位于晋江北岸的潘山一带,今遗址难觅。

初入闽时,韩偓为闽地统治者王审知延揽人才的策略所打动,以为找到了可以辅佐之王,怎料王审知左右有嫉恨他的人,于是决然离开福州。而后来到南安,他竟被这里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吸引,心境豁然清朗,于是决定留在这桃源之地…… 

遭遇刁难 自明心迹

韩偓刚入闽时,闽地虽也受唐末战乱的波及,但影响程度不大。当时闽地统治者王审知利用相对稳定的环境,全力延揽人才,开展建设,繁荣经济,使得闽地一境晏然,欣欣向荣。

天祐三年(906年)在福州时,韩偓住在闽士黄滔家,两人相处甚洽。黄滔曾在唐朝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后来宦官刘季述作乱,他避乱回闽。天复元年(901)起,黄滔应王审知之聘并得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同样是位擅长写诗作赋之人,与韩偓可谓志趣相投,两人和诗论文,一道登游胜地,不亦乐乎。韩偓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登南神光寺塔院》:“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抒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去,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据《全唐诗》卷763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皆避乱入闽。”王审知对这批奔闽的公卿士族十分重视,欲聘他们做闽地官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韩偓。

韩偓最初对王审知礼遇文人的做法是赞赏的,对于他的聘任应该也有动心。天祐四年(907年),王审知在福州开元寺举办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韩偓欣然赴会,希望能与这位贤主结交。不料,王审知手下有人担心韩偓来头太大会反客为主,故处处刁难,对他说三道四。韩偓愤而写下《味道》《此翁》等诗,自明心迹。《味道》称:“弋者甚多应扼腕,任他闲处指冥鸿”;《此翁》云:“高阁群公莫忌侬,侬心不在宦名中”,由此可见,韩偓已绝出仕之念。是年冬天,朱全忠篡唐,王审知向朱全忠献表纳贡,被封为闽王。韩偓对此心有抵触,毅然离开福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韩偓寓居沙县天王寺岁余,与老僧蕴明相得甚欢。后来从沙县前往邵武时,王审知派人前来挽留,但遭韩偓拒绝。

寄情田园 自我疗伤

在邵武居住一段日子后,韩偓折回到沙县,又经尤溪进入南安桃林场(即今永春),此时已是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他也已69岁高龄。

韩偓在桃林场客舍栖居,为闽南旖旎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不禁诗情大发,作《桃林场客舍之前,有池半亩,木槿栉比,阏水阻山,因命仆夫运斤梳沐,豁然清朗,复睹太虚,因作五言八韵》诗,诗曰:“插槿作藩篱,丛生覆小池。为能妨远目,因遣去闲枝。邻叟偷来赏,栖禽欲下疑。虚空无障处,蒙闭有开时。苇鹭怜潇洒,泥鳅畏日曦。稍宽春水面,尽见晚山眉。岸稳人偷钓,阶明日上基。世间多弊事,事事要良医。”田园野趣尽在其中,诗风与他之前悲忧国难时大相径庭。而最后一句也隐约点出他到闽南寓居的目的:以饱览大自然秀丽河川和享受田园之乐来治愈自己。除了这首诗外,他在桃林场还作《五言八韵》《晨兴》《卜居》《闲兴》《暴雨》《山院避暑》《腾腾》《漫作二首》等诸多诗篇。

永春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林联勇曾撰文称,“上世纪初,永春县图书馆馆长王锦机将韩偓在桃林场时所写之诗辑录在《桃源文征》里。永春名儒郑翘松在编纂《永春县志》时,特地在《流寓传补遗》中写上韩偓补传及附考,指出韩偓‘经桃林场留两年,赋咏不辍’。”可见,名儒郑翘松对于韩偓也进行过一番研究。据传,韩偓住永春陈山岩时,曾在山中搭建一小亭,每逢月夜,独携七弦琴至亭中弹奏,后又于岩内题诗多首。不过,此说难以证实。

垦荒杏田 魂宿葵山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韩偓自桃林场移居南安,在这里他受到了泉州刺史王延彬的欢迎。王延彬年轻时就承其父王审邽之命在潘山建招贤院(遗址位于今天泉州丰泽区北峰街道潘山一带),接纳中原流亡人士。招贤院附近原有招贤井、招贤桥等物。《泉州府志》记载,“招贤桥在三都潘山市北,大溪之潮可通,筑招贤院于此,故建是桥。”韩偓初到泉州时也曾作客招贤院。不过,早已对田园野居心生向往的韩偓,不愿久居官宅大院,于是便向王延彬辞行,在南安四处漫游,寻觅真正能让他安居栖止的理想住所,其间曾作诗《江岸闲步》。

据《福建通志》卷14载:韩偓之宅在南安县城内。初来南安,韩偓居于城内,后来才移居于距县城北面六七公里的葵山龙兴寺。相传,韩偓在龙兴寺时,亲自砍柴耕种,故取号“玉山樵人”,过着潜隐的生活。也就在这个阶段,他作了前文提到的《安贫》一诗,算是为自己的生涯作了一次总结。韩偓还曾到丰州莲花峰写下一首与石亭绿茶有关的诗:“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估计韩翰林也是一位爱茶之人。

学者陈敦贞在《唐韩学士偓年谱》中称:“(韩公)自九日山移居于县治东门外二里许偏处西北方之三都董埔乡龙兴寺。故老相传,韩公在董埔乡寺间,亦自居处。盖公南来,除了家人,还有族人,有些族人留居闽中,其余到南安县来。在韩公领导下,择地龙兴寺后的葵山,以垦荒耕种,名其地曰‘杏田’,并以安置族人,遂成一小村落,至今犹称杏田村”。如今在葵山之麓,确有杏田村。韩偓垦荒杏田究竟发生于哪一年,如今已不可考。不过,杏田村里如今住着不少颜氏人家。据他们介绍,杏田村本为韩偓及其族人开辟,后来韩氏后裔中有人在宋朝考取功名并当上高官,族人因思念家乡,遂追随他迁回陕西老家。而今居住此处的颜氏是后来从永春迁入的。颜氏先祖为致敬韩偓的开垦之功,立下了该族世代为韩偓守墓的誓言,族人迄今谨守此誓,年年祭扫韩墓。

除了曾到惠安崧洋山一带寻幽访古并隐居过一段日子外,韩偓直到去世前基本都住在南安,或许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闲适的乡村生活。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韩偓溘然长逝,魂宿葵山。《南安县志·列传》载:“韩偓寓居南安,辞朱全忠召,卒于南安龙兴寺。未言宅址所在。”《十国春秋·韩偓》:“龙德三年,(偓)卒于南安龙兴寺,葬葵山之麓。殁之日,家无余财,惟烧残龙凤烛一器而已。子寅亮,终于闽。”韩偓墓传言是住在丰州的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遵照韩偓生前遗愿为他营建的。丰州文史爱好者王赞成称,傅实与韩偓都是由中原入闽之人,且都曾位高权重,傅实与韩偓之间有共同语言,二人交好自在情理之中。说来也巧,傅实去世后,葬于环山村金钗山上,亦在葵山的环抱之中,其墓与韩偓墓相距不过数里地。两位好友又可朝夕相处了。

大师偿愿 诗坛流韵

韩偓是唐末五代一位具有政治远见和崇高气节的杰出诗人,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赞他“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韩偓的形象在这文字的描绘下,瞬间立了起来。

他在长安时与奸邪势力作斗争,被贬谪后,仍心系国祚。清风峻节,千载而下,犹令人慨思之。

近现代有不少学者热衷于考究韩偓事迹,弘一大师的“带头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弘一大师很敬佩韩偓,有一次他在泉州潘山古道边意外发现了韩偓墓道碑,欣喜若狂,就像粉丝等来了仰慕已久的偶像般,还叮嘱旁人为他与墓道碑合影留念。后来他数次亲自赴丰州踏勘寻觅韩墓,终在葵山如愿以偿。这个故事为泉州文坛增添了一段不可多得的佳话。

弘一大师自己也说了,他与韩偓不知道有什么宿缘,一提到他的名字就“无限地欢喜”。大师居泉时,曾在自己住的小楼中,设韩偓牌位上供,心虔至此,令人咋舌。1935年秋,弘一大师在惠安螺阳的崧洋山意外发现一首韩偓当年游历时所作的诗,诗曰:“微茫烟水碧云间,拄杖南来渡远山。冠履莫教亲紫阁,衲衣且上傍禅关。”大师反复吟诵,感慨万分。后来他自撰《香奁集辨伪》一文,向世人解析韩偓的诗篇,以正视听。同时,他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韩偓的文献资料交给弟子高文显,让他编写一部传记,以此纪念韩翰林。这本名为《韩偓评传》的书稿编撰出来后,大师用蝇头细楷亲自修改了一遍,并为之作序。在此序文中,弘一大师说:“唐季变乱,中原士族徙闽者众。偓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既遭贬谪,因隐南闽。蔬食修禅,冥心至道。求诸季世,亦希有矣。”

韩偓晚年躬耕自养的隐居生活,恐怕也是弘一大师心之所向,故而在言辞间流露出惺惺相惜的文人情怀。后世还有不少文人曾到韩偓墓前凭吊,留下过颂扬其孤忠奇节的诗篇,但如弘一大师这般真情流露的,却也罕见。

韩偓的诗歌现存300多首,除了《香奁集》,还有《韩内翰别集》《韩翰林集》《玉山樵人集》等。现较通行的诗集版本有:汲古阁本、《唐音统签》本、《四部丛刊》影印本、《全唐诗》本、《四库全书》本等。国学大师章太炎的高足邵祖平先生在《韩偓诗旨表微》中赞誉韩偓诗“能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即景即情,浑然无迹”。

韩翰林有《春尽》诗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如今回望,不管是少年时轻裘快马的韩冬郎,还是中年时孤忠尽节的韩翰林,抑或是晚年潜隐田园的玉山樵人,也都各自如诗,褒显个性,风示来世。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