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内容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产

时间:2018-06-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大幕的拉开,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成为新蓝海,各地关于“文化+旅游”模式的探索如火如荼。其中,作为文化和旅游资源变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文旅IP的导入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日前,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以及湖北省蕲春县政府主办,蕲春县管窑镇政府等承办的2018首届中国·管窑国际陶艺邀请展暨第三届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在湖北省蕲春县管窑镇举办,其间,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及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围绕新环境下强势文旅IP打造与变现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管窑镇是湖北省陶器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依托当地赤西湖底丰富的陶土资源,居民就地取材,世代以制陶为业。目前,管窑镇的陶制品已有350多个品种、310多种花色,畅销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依托手工制陶技艺,管窑镇形成了工艺礼品陶、现代园林陶和精致日用陶三大产品系列,融合文化、艺术、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陶艺小镇也正在建设中,陶文化IP正成为当地全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伴随着政策春风,近年来,各地以IP彰显个性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据统计,目前,全国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403个特色小镇,未来全国将会出现近2000个特色小镇。其中,和管窑一样,以非遗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立的特色小镇不在少数。

由于文化产业的轻资产属性,IP变现始终是非遗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难点。对此,中国文化新经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迪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塑造特色文旅小镇的天然IP资源,非遗小镇打造的核心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开发,提炼特有文化要素,发展体验经济,实现非遗小镇从单一文化概念到立体文化场景的转变。

此次活动期间,首届管窑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国际青年装置艺术展、“历史的反光”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等多个展览也同步举办。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家滕爱民结合陶艺文化在管窑镇千年龙窑遗址现场创作行为艺术作品《窑变》。蕲春县管窑镇党委书记杨振武表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集聚只是一个开始,当地还将打造管窑国际艺术村等系列文创项目,为艺术家提供一个集创作、生产、研究、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际陶艺文化创意中心,以文化资源的聚合效应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国文化’+‘中国创意’+‘中国制造’=千亿级文创产品市场空间。”在中经博雅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化经济发展联盟执行理事何毅看来,文化创意资源的集聚不是加速文化资源变现的唯一要素。何毅提出建立集非遗全媒体宣传、非遗线上文化电商平台、非遗线下文化产业基地和销售网络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对非遗资源进行产业化系统开发,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国家狠抓“旅游+”发展,鼓励旅游产业主动和其他产业融合,其中“旅游+资本”正是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随着文旅消费市场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强调文化、资本和科技等多要素的深度整合和全方位联动。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产业金融创新平台首席架构师祝慧烨认为,可通过传统非遗传承形式与现代企业模式的融合实现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建设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创新平台,用金融、科技等元素与文化跨界融合,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通过科技、金融、创意、艺术的融合,形成了文化生产力的新组合。”作为管窑非遗艺术小镇等系列项目的投资方与实施者,重庆文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浪此次还发起成立了中国管窑国际时尚艺术产业基金。他认为,整合硬件、软件、创意、资本等要素,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和连贯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可实现文化创造、文化金融、文化市场的充分对接和交融,进而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