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旧车站:车水马龙间小城故事多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4-20

旧车站周边成了批发市场

释迦寺丰子恺题字

释迦寺

旧车站候车室

车站是认识一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是一座城市的地标之一,也是一座城市生活的大杂锅;人们在这里迎来送往,人们也在这里寻找着、奔向着生活的未来。对于古城泉州来说,陆路交通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车站的变迁,最直观地反映出了泉州的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变化。随着古城“七个一”示范工程的启动,沉寂多年的旧车站重新引起了市民的热议。春风拂面的四月里,最闽南记者走进泉州旧车站,探寻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这里的历史人文。

曾为全市交通枢纽

时间回溯到13年前。2005年7月29日下午6时25分,随着安溪线最后一班客车的驶离,泉州旧车站52年的客运历史正式画上了句点。13年后的一天,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旧车站。虽然已不再承担城市的主要客运使命,但这里依旧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正门的石壁上,依旧清晰可见“泉州车站”四个大字,而在车站周边,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批发小店,从皮包到玩具店再到婚庆用品,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向周边的老居民打听之后,得知旧车站操场后方的宿舍楼阳台,是俯瞰旧车站全景的最佳地点。记者一行人费尽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宿舍楼。由于年代久远,旧车站的宿舍楼只有三层楼高,已显示出古旧的样子。楼道的墙壁上,“礼让三先文明驾驶”的红色字体,也因为岁月的侵蚀,显得斑驳模糊。站在二楼宿舍水泥护栏上往下看,依然能够看到为数不多的车辆整齐地停放在操场上,但基本上以货车为主。敲开一扇宿舍门,里面的住户是位租客,但在他的指点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之前曾在旧车站工作的一位老员工。

“其实,旧车站是咱们泉州自己的叫法。真正的叫法应该是:泉州车站。”旧车站的老员工告诉记者,旧车站其实是泉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车站,它建于1954年,总营业场地1万多平方米。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这里便毫无疑问地成了整座城市的交通枢纽,尤其是遇到节假日甚至春节的时候,这里更是人山人海、车来车往。“原本旧车站主要经营短途客运。但迫于市民的强烈需求,后来旧车站营运班车线路一度发展到省内外。那时候,旧车站营运时间特别长:通常从早上五点直到晚上八九点还有班车往返,高峰时有七八百个班次。而随着周边人流与物流的增多,附近也开设起各种各样的旅馆、饭店,包括周边的街巷也逐渐成了商业货物的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品批发商。”

现如今的天后路的总站商贸城的前身就是泉州旧汽车站。每天夜晚,这里依然能看到不少小商品批发商聚集于此,忙于货物的包装拆卸。以前,四面八方的来车汇聚于此,又从此间驶离,它是贯通城与城之间沟通联系的停驻点。2005年,旧车站停止运营后,在原先的地址上建立了中心市区规格的货运市场,越来越多物流公司相继入驻商贸城。现在,商贸城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而旧车站昔日繁荣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并不能说这里衰败了,只能说商圈现状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

“以前是白天繁华,现在是晚上热闹,因为,现在的人都网购,实体店冲击较大,这里的华联商厦集市的门店由很多网商鞋业店替代,店租反而涨了好几倍呢,这些店的老板往往有自己的鞋工厂。”住在附近的一淘宝鞋店老板杨涛告诉记者,“你晚上六点到十点来这里,那是灯火璀璨、车水马龙啊,虽然公路被整宽了一些,但是一片拥挤,太多人在这里挑货、发货。而听说,根据古城双修项目规划,旧车站将改造成为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并对周边的交通系统进行组织和提升,好多市民还是充满期待的。”

“保留原有特色,对一些危楼进行修补,让这片区规划得更整洁,住在这里的人都这么希望的。”居民潘先生表示。

周边古寺古巷文化味足

泉州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在圣贤的土地之上,就连在车站周边,都少不了宗教宫庙的影子。旧车站不远处的东鲁巷东侧,便是释迦寺的所在地。

从旧车站出来,拐入东鲁巷,周围忽然变得清静了,先前一切的喧嚣,仿佛在瞬间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往巷内走了不远,便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庙宇出现在眼前。据有关资料介绍,释迦寺庙始建于明,初为小庵堂,供奉释迦佛。释迦寺旧址为元蒲寿庚书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别创为一小庵堂。关于这座庙宇还有这样一段民间传说故事:明万历间(1573-1620年),大学士李廷机因其女贞烈,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弥陀岩中兴祖通化师遣徒重拓,辟为弘法道场,接度在家僧众,故其规制有似近代居士林。清御史陈庆镛及提督、知府等,先后为寺竖匾、撰联。位于释迦寺门口的石刻楹联上,刻有“释迦古寺”四个字,则是由文化名人丰子恺亲笔题写。

一位泉州本土的文史爱好者告诉记者,如果把时间倒退数百年,在距离旧车站不远处,曾有过一个颇有规模的印度教寺庙,叫“番佛寺”。

宋元年间,这个“番佛寺”是全国最大的印度教寺庙,建筑规模宏大,信众无数,可惜在元末泉州兵乱的时候遭毁,许多建筑构件之后被分散至各处,现在只留有一个遗址了。

除了宫庙,车站周边的古街巷,虽看似不显眼,却亦承载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譬如东鲁巷,因古时泉州城有“海滨邹鲁”之称,而这条巷子又位于古城城东,因此得名。宋末元初之际,东鲁巷与临近的几条巷子还是福建市舶司提举蒲寿庚的住宅所在地。后来,由于开往福州、厦门两地的客车需经过东鲁巷,才能抵达泉州旧车站,也因为这样的缘故,东鲁巷也被称为“福厦路”。而不远处的“棋盘园”,光听名字怎么都不像是一条街道或巷子。原来,它还有着这样的传说,宋元时期,弈棋风盛,蒲寿庚为了娱乐宾客,在花园北面开辟出一块地,在地上画上棋盘的方格,又从民间挑选了三十二位美丽的姑娘,让她们穿着红、黑两色的衣裙,头上顶着簸箕,分别写着“将、士、相、车、马、炮、卒”等字充当“棋子”。下棋时,棋友只需要站在楼上对阵,三十二个“棋子”便会按照指令在“棋盘”上移动位置。后来,随着城市的变迁,棋盘园方才由广场改建为现如今的街巷。

挥之不去的成长记忆

作为七中学子,黄静怡对旧车站这一片区是相当熟悉的。1998年,她到泉州七中上初一,20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从旧时光里缓缓而来,仿佛就在昨日。

当日,她和记者们走遍天后路,穿过小巷,去寻觅过去生活的痕迹。这里作为泉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经常成为泉州市民逛街的地方,黄静怡回忆道,他们周末没事的时候,一般会在午后和同学相约第一站到华联大厦逛一圈,那时商圈少,像华联大厦这样的商城更是鲜少,所以,它在学生眼中不只是商城,更像是一个“商品博物馆”,学生们没多少钱,通常是买点小东西,更主要是过过眼瘾也就满足了。

“然后,我们经常穿过现在的天后路,一家家店逛过去,这里太多批发店,卖的东西琳琅满目,你可以以批发价买到文具或背包、鞋子等东西,这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诱惑人的。”静怡说。

而这里的美食,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旧车站斜对面的“阿怣牛肉店”,一到饭点,这里就挤满了顾客。“这家牛肉店的做法特原汁原味,吃的人可多了。”静怡每次来,都会点上一碗咸饭、一份牛肉羹。当时苦于囊中羞涩,似乎也不能放开了吃。“你知道为何我对这里记忆深刻吗?我一个很要好的同学知道我喜欢吃牛肉羹,高一那一年,她拿年段奖学金了,带我来这里狠狠地吃了好几碗,而她自己舍不得花钱,就坐在旁边看我吃。”静怡动情地说。

一般逛完旧车站,静怡会和同学继续往后城方向走,去逛夜市,到文化宫看漂船……这是一个中学生当时的业余生活,简单,但快乐。直到高中毕业后,静怡还是会偶尔来旧车站,其他城市的朋友通过“快运”寄来的土特产,到外地去旅游来这里坐车、接待远方的亲朋好友……这里就是她生活中的驿站,将每个人送往不同的目的地。

这次,又重新来到此地,重温那斑驳时光,回味心底的记忆,虽忘记了许多的细节和故事,但她忘不了这里的市井烟火气,和这里那份市井深处的温暖。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