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达摩岩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4-20

该岩寺位于安溪县长坑乡南隅的狮子峰上,这里自古有“独秀无双”的美誉;岩寺内既有文物古迹,又有奇石神木,地无喧嚣,是一个能让人去躁静心的好地方;宋代名宦陈宓也曾游历至此,并亲撰匾额,他的故事迄今流传

大雄宝殿正门上的“达摩岩”三字匾额出自赵朴初之手

在狮子峰峰巅可远眺长坑乡,风景秀美。

“三色树”被乡民尊为神木

宋代舍利塔工艺精湛

盐米洞传说引人入胜

“达磨岩”摩崖石刻笔画遒劲

狮子峰顶有一尊高大的栩栩如生的达摩祖师石雕像

山中奇石嶙峋

核心提示

安溪长坑达摩岩是泉州唯一一处以“达摩”命名的岩寺,这里南观朝天,北看凤髻,东眺五阆,西望太湖,风景旖旎。“达磨岩”三字摩崖石刻,每字高1.5米、宽1.2米,据说是安溪境内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岩寺内另有一株神奇的古木“三色树”,此树集松皮、桦叶、枫蕾于一身……

达摩传人 开辟岩寺

明嘉靖《安溪县志》称:“名山大川,钟灵毓秀,功用非小。况封内山川,亦守土者之所有事。安溪僻落一隅,而山岩溪洞,秀丽澄莹,皆可书也。”安溪境内,名山名岩众多,这些山峦分光展势,翠黛画屏,足令人陶醉。趁着自己对翻山越岭尚存愚勇时,记者果断去了一趟安溪长坑乡,拜访心仪已久的达摩岩。

达摩岩距离长坑乡政府所在地不过2公里多的路程,这座古老的岩寺始建于宋,在古代,“磨”通“摩”,所以达摩岩在古之志书中常被记为“达磨岩”。明万历《泉州府志·舆地志》载曰:“达磨岩山,本名玳瑁岩,宋僧达磨创居,故又名达磨岩。有石狮。(宋)令陈宓匾‘狮子峰’三字。”奇怪的是,达摩(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是南北朝时期人士、中国禅宗的始祖,他又怎么会在宋代跑来安溪创居达摩岩呢?

达摩岩(寺)管委会的负责人王新春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达摩岩(寺)的开山祖师是普惠禅师,据现存宋代文物佛牌背面的字迹,可推测普惠祖师系达摩的第21世传人。”普惠为了便于弘法,故托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之名开辟了长坑达摩岩。遗憾的是,由于岩志遗失,普惠的个人传记也随之湮没,目前我们无法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位宋僧的信息。

据明嘉靖《安溪县志·地舆类》载称:“山产万物,石多为岩。古今高士,登眺舒怀,辄形诸题咏。安溪峭壁悬崖,云藏霞映,其胜者凡二十四岩……”可见,在明代安溪就有24座出名的岩山了,而达摩岩赫然入列:“达磨岩,在还集里,本名玳瑁岩,宋僧达磨创居……”虽然达摩岩自古在安溪当地就颇有名气,不过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外界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依然知之甚少。

狮子峰巅 风景独秀

达摩岩所在的山峰称为“狮子峰”。据介绍,此峰三面奇形,正北状若“入定老僧”,西北形似“天马行空”,正南则貌如“雄狮威坐”,由于狮形最像,故得名“狮子峰”。又因形胜独秀无双,古时亦有“独秀峰”之称。今天的达摩岩由半山腰起,依山势建有护界殿、大雄宝殿、文昌殿、库官殿等。据寺内《重建达摩岩功德碑》所述,达摩岩曾废于上个世纪中叶,后在1990年由村民自发集资重建,得以辉光相承。

来到大雄宝殿附近,只见殿前石埕舒展,埕内宝鼎香炉巍立,缕缕檀烟轻送幽香。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开通三门,正中门上悬着一块蓝底镏金匾额,上书“达摩岩”三字,落款显示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的。让人略感惊讶的是门下柱联写着“万峰齐俯地,千佛喜朝天”,这是清代著名诗人戴敬齐所题。据说戴敬齐也曾登临斯峰,故而即兴书下此联。大雄宝殿神龛雕饰精致,中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以及普惠祖师、清水祖师等神像,两侧偏殿则祀有达摩初祖、南海观音等,左右壁厢内还有十八罗汉的塑像。据长坑当地村民介绍,达摩全称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也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世祖,所以,当他与三世佛共同被奉祀时,只能居于偏殿。

在狮子峰顶,山静似太古,松影参差,花满其间。这里还落座着一尊高大的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达摩祖师石雕像,据说这是近年才添置的。围绕着达摩石雕像,有不少奇石,如观音石、禅帽石、枕石、青蛙石等,特别是在一巨岩上还有石笋兀立,上刻“独秀峰”三字,应是赞美此处风景独秀无双之意。

摩崖石刻 笔划遒劲

达摩岩(寺)管委会成员王柏松带着我们往东南面山腰走去,在经过百米青石阶后,我们来到一片崖石耸立的地方。眼前这片崖石年深月久,石呈黑褐色,上面镌刻“达磨岩”三字,下有“淳熙十三年”、“开字韩公”、“妙峰笔”字样。“达磨岩”摩崖石刻,每字高1.5米,宽1.2米,楷书阴刻,笔划遒劲。王柏松表示,目前尚不知晓这“达磨岩”三字摩崖石刻出自谁人之手,但可判断是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刻。安溪县文管办工作人员称,“达磨岩”摩崖石刻应是安溪县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了。在摩崖石刻下方,有一宋代舍利塔,此塔周身皆石构,平面六角形,须弥座,仰覆莲,塔身为二节圆筒石叠砌,上覆以圆饼石。塔身上有端坐于莲叶上的祖师佛像。整座舍利塔雕刻工艺精湛,有着非凡的文物价值。

民间自古流传“达摩建岩出盐米、太湖建岩浮杉池”。在“达磨岩”摩崖石刻的附近,我们真的发现有“盐米洞”石刻。当地传说,达摩岩始建之初曾得神仙相助,在这盐米洞左出盐、右出米,工匠每天每人可各取一盅,工程结束后盐米亦停。这个有趣的传说更为“盐米洞”石刻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达摩岩还有一株神木不能不看。”王柏松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他所说的这株神木就是长在半山腰处的古木“三色树”。据介绍,此树集松皮、桦叶、枫蕾于一身,松皮为一色,桦叶为一色,枫蕾又为一色,故称“三色树”。树身上置有“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铭文称此树为“细柄蕈树”,是福建现存蕈树活标本。“三色树”下有一股清泉,潺潺涌出,据说旱不涸、雨不涨,四时不竭。“这泉水甘洌可口,俗称三色树神水,掬饮一口凉气直钻齿颊,盥洗一番神怡目清。”王柏松说道。

关心民疾 体察民生

苏东坡有诗云:“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确实,寄情山水,古今一同。对安溪做出过不朽贡献的宋代名宦陈宓,也是一位中意悠游山水之人,他就曾到过长坑达摩岩。

陈宓,字师复,号复斋,南宋莆田人,是丞相陈俊卿的第四子,《宋史》有传。陈宓早年拜大儒朱熹为师,后来从游于当时朱子学领袖人物黄榦,这些经历对他理学思想的建构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陈宓因父荫入仕,历任泉州南安盐税,主管南外睦宗院,后又主管西院,知安溪县,官至直秘阁致仕,卒赠直龙图阁。明万历《泉州府志》和明嘉靖《安溪县志》皆记述了陈宓到达摩岩题匾“狮子峰”一事。除此之外,嘉靖《安溪县志》还称陈宓也到过安溪惠林岩:“惠林岩,在来苏里。宋乾道庚寅(1170年),崔道人集众修行之地。嘉定辛未(1211年),陈复斋匾额‘惠林’,又名月峰岩。”清康熙《安溪县志》中收录了陈宓的《流惠亭修禊序》一文,文称“得暇日,邀佳友,寻胜地,赏良辰,昔人以兼之为难;况绾铜束带,吏议拘迫!仆来安溪,爱其山水,事烦才短,此事俱废……嗟乎!乐不可极,游不可放。斯集俱同心友,又子侄偕来,向之数美,今已尽偿,其所得不既充矣乎……”足见他对寻胜踏青的热爱。

近代史学家已根据文献资料推断出陈宓生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而他出知安溪是在宋嘉定三年(1210年)秋,当时年近四旬,正迈入“不惑之龄”。陈宓出任安溪知县后,关心民间疾苦,对社会医疗、福利保障体系尤为重视。嘉定三年冬天,他在县衙中门内和大门口分设“和剂局”和“惠民局”,延请医生为百姓诊治和制药,这也是安溪最早的官办医疗机构。次年,陈宓又在县衙西南建屋14间,名曰“安养院”,收容贫病的肩挑苦力,免费供应惠民药局的药,病愈的“裹粮以送之”,不幸病故的“敛以葬之”。陈宓还亲撰了一篇《惠民药局记》,表明设立药局是不计赢利的举措。另外,他在《安养院记》中写道:“古者鳏寡、孤独、疲癃、残疾,皆上所养也。明诏州、县立安济坊、居养院,实三代遗意,州县奉承,职所当举。”

作为一位士大夫,陈宓在安溪任职期间,实施了诸多惠民举措,其中包括了救灾抚民、建设书院、修路造桥、创设印书局等等。而且他待人和善,从不摆官架子,《安溪县志》称陈宓“善政善教,深及于民。士慕之不置,尊之曰‘复斋先生’,虽小民亦称‘复斋’云”。普通百姓都可直呼其号,可见他做人真是“接地气”。

嘉定六年(1213年),陈宓在安溪辟地修筑东、西两街,大大便利了当地的交通。他还在县衙右畔,创设印书局,刊印《司马温公书议》《唐人诗选》等书,为安溪文教注入新的活力。

笃信理学 践行仁德

嘉定六年,县衙大厅重修之时,陈宓在大厅自作上梁文,称“伏愿上梁之后,时和岁丰,民淳俗厚。春风百里,总鸡栖犬卧之乡;午日一庭,无雀角鼠牙之患……”情真意切,令人读之慨然。

明嘉靖《安溪县志》还载有一个颇为有趣轶闻:陈宓在安溪初上任时,县吏依惯例向陈宓呈进“各色不系的上供钱”,说这是衙门“老例”。陈宓正色回答道:“入县便是官钱,作为私有,便成赃物了。这一‘例’字,败坏了多少贤士、大夫啊。”至此,衙门里的“例钱”潜规则得到了遏制。

嘉定七年,陈宓离开安溪,出任进奏院官员。安溪县民深感其恩德,在他离任后,为其建生祠以纪念之。

据清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所载,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在为《复斋(陈宓)诗卷》作跋时称:“某与复斋(陈宓)平生故人,而每叹其不可及。”对陈宓的肯定,自不在话下。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陈宓》:“宓天性刚毅,信道尤笃。自言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而深爱诸葛亮。身死,家无余财,库无余帛,庶乎能蹈其语者。”当官要像颜真卿一样有骨气,居家生活则追随陶潜的田园风格,还要像诸葛亮一样为国事鞠躬尽瘁,可以说陈宓这一生为自己定的目标十分宏大,而他也正是这么践行的。

在陈宓的名著《复斋集》中,“仁说”是他花大量篇幅来讨论的主题,这反映出陈宓对于“仁”的重视。陈宓的仁说思想,是在对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理解的基础上的详细阐释。在他看来,仁的本质是“心之德,爱之理”,而仁的表现则为“爱人”,践行仁则“万物皆切于已”,他说:“因究为仁之旨,则知一身任天地之责,所系甚大。苟志于仁,则万物皆切于已,不得独擅安逸,置民物于度外,素位而行孜孜矻矻,终吾身而后已。今执事为令,邑人爱如父母,可谓行得吾仁矣,无故求去,又恐于仁不无间断。”陈宓践行为仁之旨,恐有片刻间断,这是他一生笃信理学,以理学为人生指导的真实写照。陈宓在自己的诗作《赋梅堂闲吟》中也写道:“老觉无情恋物华,玉尘那复惜飞花。春风只在襟怀里,试问蓝溪吏隐家。”也许“春风满怀”正是他心之所向。

很可惜,陈宓题写在达摩岩的“狮子峰”匾额,早已被时光洪流裹挟而逝。不过,他所寄望的“时和岁丰、春风百里”却已随着近年来广大乡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成了一种常态。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