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探秘苦寨坑原始青瓷器型纹饰艺术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4-18

器物采用泥条分段制作再粘接而成,能制作较大型器,使用垫饼垫烧;纹饰种类多样,制作手法丰富;废品被制作成“瓷刀”,用于生产生活

瓷器纹饰(介福乡 供图)

器物口沿残片(张红兴 供图)

▲ 弦纹、三角纹(介福乡 供图)

▲ 豆圈足(介福乡 供图)

罐(介福乡 供图)

核心提示

“它的产品独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展示价值。”在国内考古和陶瓷界10多位顶级专家眼里,以永春苦寨坑为代表的泉州原始青瓷古窑址群,发掘出的原始青瓷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这批珍贵的原始瓷标本,对于研究我国夏商时期原始瓷窑炉的结构形态、窑业技术及原始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批原始瓷的造型、纹饰、制作手法、使用工具等方面,正带领我们勾勒出中国原始青瓷的文化艺术脉络。

纹饰 刻划戳印堆贴 形成多彩纹饰

在苦寨坑原始青瓷古窑址考古发掘报告中,对发掘的原始青瓷产品特征、成形、装烧工艺有着科学且详尽的描述。负责该考古项目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告诉记者,原始青瓷与印纹陶装饰技法与纹饰基本相同。装饰上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网格纹、条纹、戳点纹、鼓钉纹、几何纹、云雷纹、水波纹、蓖齿纹等,还有一系列的纹饰组合,如弦纹、戳点纹、几何纹组合;网格纹、弦纹组合等。大部分器物外壁均有纹饰,腹部拍印方格纹、菱纹、直条纹为主,肩部戳印圆圈纹、锥刺纹,并间以弦纹、蓖齿纹等。大部分垫饼亦拍印有直条纹,少量拍印方格纹和菱格纹。

据悉,苦寨坑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瓷器标本。其中,原始瓷器形有尊、罐、豆、钵、罐、纺轮等。器物均采用泥条分段制作,再粘接而成,多呈灰色或黄白色,胎土大多较细,质地坚硬,也有一部分因火候低致胎质松软。釉多呈青灰、青绿色,部分略偏褐或泛黄。

专家们从发掘出土的各种资料,包括器物纹饰和窑炉结构等方面,得出了对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价值较高的评价,称其“填补了中国原始瓷考古发掘史上的空白”。

制法 泥片贴接手制 施釉工艺清晰

“你看,这个器物内部有很多手指的指窝印。”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发掘现场领队、泉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张红兴拿起一件发掘出的瓷片,指着瓷片内壁一个个小小的凹陷处分析说,从中可以看出该器物是匠人手工捏制修坯而成。他表示,从苦寨坑发掘的瓷片初步可以断定,制瓷手法比较原始,包括手制法和局部轮制修坯法,但大部分器物是手制法,还没有大规模采用轮制修坯法。

张红兴拿出的几件较大瓷片中,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和腹部交接的地方,有拼接的痕迹。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栗建安表示,不少标本显示有明显分段制作痕迹,证明当时工艺已较复杂,能制作较大器型,而大器型又有多种纹饰的原始瓷器,在当时可能不是普通人家能用得起的。

从发掘的瓷片上看,施釉工艺已经十分清晰。“可以看出制作工艺相对成熟,尤其是施釉工艺。”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博物馆研究员陈克伦说。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持有同样观点,“标本上可见到明显清晰的人工施釉线,定是原始瓷无疑”。

工具 使用垫饼垫烧 打削制成“瓷刀”

考古发掘出的窑具为垫饼,此外,还有大量经过打制形成的疑似刮刀的残片。张红兴认为,使用垫饼(间隔器)垫烧的方法,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做法,在新石器时代没有见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制瓷史上比较少见。

另一个较为独特的发现来自陶瓷器残片。在考古发掘中,张红兴发现,并没有几件可复原的器物,那么这些废品去哪儿了?后来,张红兴发现窑炉里面有一些陶瓷残片,很像从器物上打削下来,“有大有小,都是薄薄的,有刃口,类似现在的瓷刀”。据此,他推断说,生产中的陶瓷废品得到了二次利用,古人从瓷片上打削出更小、更薄的瓷片,做成类似刀片的工具,用于生产生活方面。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