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蟳埔枪城”映射出的护民精神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3-30

这里曾是泉州古代抗倭的前哨站;枪城前身鹧鸪口铳台自明代以来成为护卫晋江入海口的重要依托,在历次御敌战斗中功不可没;从蟳埔到法石宫庙林立,其中蟳埔顺济宫与古代水师将领有不解之缘,而真武庙是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

从枪城往外望就是晋江入海口,这里视野开阔。

从枪城往外望就是晋江入海口,这里视野开阔。

枪城位于蟳埔一带,古时曾是鹧鸪口铳台、鹧鸪巡检司的所在地,是为沿海百姓保驾护航而立。从蟳埔到法石,几乎不出半里地就有一座宫庙,丰富民间信仰的同时也在发挥精神层面上的“佑民功能”。现实与信仰在这里交织,留下了不忘初心的历史多重奏。

枪城是一座双层碉楼,上下皆布有多个长方形开口的枪眼。

枪城是一座双层碉楼,上下皆布有多个长方形开口的枪眼。

晋江入海口的铳台

枪城,名字很霸气。但如今的它离沙场太远了,这里早已没有剑戟、枪炮与狼烟,也不再有猎猎迎风飘展的旌旗。站在枪城外,远远近近,倒是可以听到海上渔轮平和的马达声传来。不翻阅史书,你确实很难将枪城与泉州古代抗倭的前哨站联系在一块。

自古以来,晋江之水滔滔东注,两岸人烟逐年稠密。入海口处有一地,名为鹧鸪口(今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范围内),古时这里“海洋多暗礁伏石,非潮涨,巨舟不得行”,因而被视为“咽喉阨塞”。391年前,一座城台于此处拔地而起,上面安放9尊“大将军铳”(即铳炮),旁边营房中还配有百子铳、神飞炮等较小型火器。这些武器放到今天看可能是简陋的,可在当时,件件堪称战场神器。这座城台就被称为“鹧鸪口铳台”,它就是枪城的前身。

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泉州人史继偕在辞官返乡后,正遇东南沿海海患吃紧,倭寇余孽横行。史继偕为此力主在泉州沿海要地增建海防设施,构筑铳台,以备不时之需。明天启七年(1627年),泉州知府王猷毅然在鹧鸪口兴建铳台。史继偕喜不自胜,欣然为铳台作记,这篇文章写得辞藻华丽、气势磅礴,文内称:“登台左右顾,岱坠如鼓,紫帽如旗,石湖、溜石二浮图如干,天马奔踏而来,如金鞍宝盖。山川之气脉,关锁益增而固。”确实将鹧鸪口地理形势的险要,写得活灵活现。鹧鸪口铳台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护卫晋江入海口的重要依托。

枪城之外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

枪城之外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

有情感故事的建筑物

对于明代的鹧鸪口铳台,清道光本《晋江县志》所载不多:“鹧鸪铳台在三十七都临海乡(今蟳埔一带),明朝天启七年知府王猷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这样算来,铳台大概是一个高出水平面五六米、面积约为三四百平方米的建筑物。

如今的枪城则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双层碉楼,上、下皆布有多个长方形开口的枪眼,据说是20世纪上半叶时期的建筑。枪城后方有一栋石头砌成的附属建筑物,过去曾被当作民兵营房使用。枪城之外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像极从陆地探伸而出的一条缆绳,把枪城牢牢地拴在了海边。枪城向江一面,立有一块鹧鸪巡检司遗址碑。据清道光本《晋江县志·公署志》所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将祥芝巡检司移设于鹧鸪,改称鹧鸪巡检司。由是可知,鹧鸪巡检司的历史要晚于鹧鸪口铳台。

远看枪城,颇似一头伏于海边的猛兽,雄视着晋江的入海口。据原丰泽区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张章明介绍,枪城地处晋江入海口的突出部,视野开阔,形势天成,是水路进入泉州城的咽喉要塞。上世纪70年代初,他参加公社举办的民兵集训,集训的地点就在蟳埔村,练兵场与枪城近在咫尺。枪城对于蟳埔当地很多人来说,是一栋有着丰富情感故事的建筑物。

鹧鸪巡检司遗址碑就立在枪城外

鹧鸪巡检司遗址碑就立在枪城外

抵御倭寇掌捕盗贼

古泉州港有“三湾十二支港”之称,法石港便是支港之一,也是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重要枢纽。从蟳埔到法石,古时沿江码头众多,这些码头都是为法石港服务的,如今仅存美山码头、文兴码头(合称“江口码头”)。美山码头始建于宋代,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2003年经过考古发掘表明,美山码头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宋元时期,遗存包括:墩台及墩台东西两翼的斜坡驳船路段,以及连结当时江岸的河堤式路段。墩台以“一丁一顺”的方法交替叠砌;文兴码头的情况与美山码头相似,亦始建于宋代,也是沿江集群商业码头之一。文兴码头遗存也包含早晚两期:早期为宋元时期,遗存仅有石构斜坡阶梯式驳船路段及其西侧水沟;晚期石构踏步直接叠压在早期的残基遗存之上。码头岸边立宝箧印经塔一座,当地人称为“四面观音塔”。

有宋一代,法石港的商贸日渐发达,一方面百姓受益、钱袋子鼓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增厚了;但另一方面也惹得盗贼们眼红,打起了劫掠此地的算盘。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在《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中就指出:“泉之为州,控临大海,实闽陬要会之地。国家南渡之初,盗贼屡作,上勤忧顾,置兵立戍,所以为海道不虞之备者,至详且密……今来左翼水军三寨:曰宝林、曰法石、曰永宁……宝林所屯水军三百,其数为多,法石虽有一百二十余人,然正为防海冲要之地,其数尚少。”他还在《请修治海军政状》中疾呼:“今诸贼在海,人船已多,若不及早殄除,则日增月益,其害未有穷已。”

文兴宫内悬有众多祈福灯,祈福文化在这里盛行至今。

文兴宫内悬有众多祈福灯,祈福文化在这里盛行至今。

据清道光本《晋江县志·武功志》所载,南宋时泉州发生过多起海寇扰境事件: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安平镇”;乾道七年(1171年),“岛寇毘舍邪掠海滨”;乾道八年(1172年),毘舍邪“复以海舟入寇”;淳熙七年(1180年),“海舟贼沈师作乱,泉郡大震,戍将萧某统领战死。知泉州程大昌趣统制裴师武讨之,贼遁去”;咸淳末,“海贼寇郡境,时西域人蒲寿晟、寿庚兄弟在泉,俱无赖,击贼退之,以功累官沿海都制置”等等。

到了明代中后期,倭寇蜂起,泉州海防任务愈发艰巨。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正月,倭寇掠南安英山等处;3月,又一支在浔美登岸焚劫;4月,至车桥焚屋杀人,直至城下,官军以石拒退;又一支从法石登岸焚劫,亦至南门城下,焚屋而去……”类似这样的倭寇劫掠多次出现,对于泉州的危害极大,对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更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才有了明朝天启七年知府王猷兴建鹧鸪口铳台的举措。

张章明告诉记者,鹧鸪口铳台在历次御敌战斗中首当其冲,功不可没。明崇祯二年(1629年),海寇偷袭泉州。铳台将士分伏暗礁要处,纵敌深入,随后百铳齐发,打得贼寇闻风丧胆,落败而遁。此役后,福建副使(原任泉州知府)蔡继善捐俸,在溜石也建一铳台(即溜石铳台),下层配备“大发熕、大神飞炮十八门”,上层配备“百子铳佛郎机四十门”,共有军士300名,与鹧鸪口铳台互为犄角,增强了泉郡的河防能力。“从铳台到巡检司,名称虽然不同,职责却是惊人的相似:抵御倭寇,掌捕盗贼,设置关卡,司守河防。”

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如今合称“江口码头”。

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如今合称“江口码头”。

海神崇拜由来已久

妈祖是讨海人供奉的主要神祇,妈祖信仰是民间重要的心理慰藉之一,这从蟳埔顺济宫、美山天妃宫、长春妈祖宫扎堆在丰海路上也可看出端倪。美山天妃宫位于美山码头北侧,前身为妈祖庙,始建于北宋年间。美山码头原是宋元商旅船舶停靠、祭拜妈祖的口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在此设河泊所,清初改为海关税口。美山天妃宫今址原是广东高州海商入泉聚居地“高州会馆”,明永乐五年(1407年)才改建美山天妃宫,配祀廿四司和千里眼、顺风耳等诸神。1989年重修。所以这个天妃宫与海商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春妈祖宫位于法石社区,宫址原为王爷宫,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为妈祖宫。据传,同治年间,海商陈亚婆兄弟独力落架修建长春妈祖宫,至今宫内犹存陈氏兄弟撰书石刻联对:“长沐恩波殚心顶礼,春谋匠石独力肩成。”宫内保存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的《长春天后宫记》石碑一通,风化严重。长春妈祖宫前原有古渡头,与文兴古码头、美山古码头相毗邻,古时亦是番舶客航汇聚之地。

北石文兴宫古时隶属泉州府涂门外三十六都文兴胜境,今为泉郡文兴三王府、泉郡北石帝君行宫及宋船遗址的统称。据说,泉郡文兴三王府缘起于宋末元初,系南宋提举市舶使蒲寿庚为迎接元军入城,铺石路后倡建的,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泉郡文兴三王府是泉郡王爷崇拜的重要道场,在民间信仰中王爷威灵显赫,是一方民众的守护神。古代民众常通过“敬王爷”来祈求庇佑、驱除瘟疫。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民间祀奉王爷,多为祈愿一地靖安、渔发利市等。而北石文兴宫的南边就是文兴码头。

真武庙位于法石社区石头山上,主祀北极玄天上帝,古称“玄武庙”。明万历《泉州府志》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漱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据悉,宋代泉州郡守每年两次率官员到这里举行祭海仪式,祈求玄武大帝庇佑,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秋冬时节的“遣舶祭海”,被当作固定的官方祭祀来操办。真武庙是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和海洋观。

美山天妃宫是泉州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之一

美山天妃宫是泉州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之一

官员安境护民受拥戴

从枪城出发,沿着蟳埔海边一路往法石方向走,你会发现这里有蟳埔顺济宫、美山天妃宫、长春妈祖宫、北石文兴宫、真武庙等诸多名宫、名庙。这些宫庙大多是民间祭海、祈福、祷告平安的重要场所。

蟳埔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正值倭患猖獗的时期,内祀海神妈祖。该宫与古代水师将领有不解之缘。在蟳埔顺济宫内东墙上就嵌着一块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立的《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清顺治十七年,蟳埔顺济宫年久失修颓倾,泉州水师都司刘盛志闻讯,献地捐款予以重修,受到村民的拥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晋江人富鸿基(本名鸿业)和北直路隶顺德府节推龚九震为此同撰功德碑赞颂刘盛志,碑文称:“鹧鸪去城可十余里,山麓垂环,岛屿相望,民庐数千户,衣冠文物辈出,为吾泉巨麓要津。此岁民苦于海,设守险者,文苦于兵,有水师仁将刘公命汛约束,无毫扰民,桑麻种植,渔佃咸安焉。”按碑文所述,一位安境护民的好官,对于地方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宫内还有一块施琅将军赠送的“靖海清光”匾额。据说是施琅在出师平台前,曾到此求得好签,凯旋之后遂来宫内悬挂此匾。可惜,今天大殿上悬着的“靖海清光”匾已不是原匾。

蟳埔顺济宫内有一块施琅将军赠送的“靖海清光”匾额

蟳埔顺济宫内有一块施琅将军赠送的“靖海清光”匾额

护民精神辉耀四方

当我们惊诧于蟳埔、法石一带有如此多的宫庙时,当我们见证海滨百姓为了安居乐业而敬祖祭神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散布于民间的遗产景观,是历史的遗韵,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说神灵的护佑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那么蟳埔枪城代表的则是真切的现实守护。或许现在,枪城已在海边静默成历史的一个注脚,经年累月渔船远去的身影与它相伴,早已构成一幅似水流年的水墨图。但王猷、史继偕等人重视海防、重视沿海百姓生命安危的精神,却一代代地传续了下来。记得电影《战狼2》里有一句台词:“民强,国则盛;国强,民则安”,衷心希望枪城所代表的护民精神,依然能像海边灯塔一样,辉耀四方。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