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一族十八坊”钩沉稽古

时间:2018-03-23 来源:泉州晚报

▲正是留从效在扩建泉州城郭时“傍植刺桐环绕”,才使后来泉州有了“刺桐城”雅号。图为刺桐花正红。 (陈起拓 摄)

◀泉州铁炉庙原址为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铸冶所,因名“铁炉”。 (吴拏云 摄)

▼承天寺内立着留从效南园故址碑

(吴拏云 摄)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为旌表品行而立,代表荣誉和地位;《清源留刘氏族谱重编》记载,清源留刘氏一族在泉州留下的牌坊曾达18座之多;这既是清源留刘氏代有闻人、世德流光的表现,更是泉州自古以来崇学尚德、人文荟萃的一种体现

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清源留刘氏旧时流传着“一族十八坊”的传说。近日,记者在翻查该族族谱时发现,族谱中保存了大量由宋至今的原始人文记载,包括历代谱序、迁移志、建置志、名人传略、科名录等。其中《清源留刘氏族谱重编》一书,在“坊表”一栏下,赫然列着历史中清源留刘氏一族留下的牌坊共计23座,其中泉州辖内共有18座,其余则立于处州、惠州等地。而《泉州新留府·福建清源留氏族谱》(简称泉州新留府族谱)中同样保存着对于泉州留氏坊表的介绍,这些资料足以证明“一族十八坊”确有其事。由于这些牌坊大多为宋代所立,族谱的记载还弥补了泉州地方志书对于宋代牌坊记载的不足。留刘氏牌坊不仅承载了一个家族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更与泉州地方文化历史相互交融、印证,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虽然留氏十八坊的实物最终湮没于时光的洪流中,但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依然有着悠远之美,更是古代泉州在教化人心、弘扬正气方面的明证。

据南宋左丞相、观文殿大学士留正于庆元元年(1195年)所撰的清源留氏族谱序载,泉州留氏“实本于永春也”。而据永春《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中的《天禄公改刘遗嘱》所述,南宋末年,泉州留氏为避祸重返永春,改姓为刘,故今有“清源留刘氏”之称。翻开《清源留刘氏族谱重编》一书,在“坊表”栏下列举了留刘氏泉州牌坊18座。在这18座牌坊当中,青春坊、旌孝坊为赫赫有名的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立;三朝元老坊、绿埜坊(后称绿野坊)为留正立;梧桐郡凤坊、大方伯坊、世科坊均涉及留志淑;其余牌坊则为留元刚、留芳、留元复、留震臣等诸多泉州历史上的名人而立。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献称在周朝的时候,牌坊就已经存在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曾表示,牌坊是古代道德教化的一种载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之一。古人立牌坊,是为旌表符合传统礼教规范的品行,它是一个复杂而有序、严肃而有机的体系。不管对于个人或者家族来说,获得旌表立坊,代表个人地位的增高、家族荣誉的提升。

金华市浦江县郑氏家族因为拥有9座牌坊,而被誉为“江南第一家”,世所仰慕。不难想象,如果泉州清源留刘氏的18座牌坊留存至今,那将是何等一番盛景。清源留刘氏在台湾的族裔留朝信先生表示,泉州清源留刘氏一族在家族发展历程中能拥有如此之多的牌坊,这既是清源留刘氏代有闻人、世德流光的表现,更是泉州自古以来崇学尚德、人文荟萃的一种体现。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