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收集古刺桐的繁华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1-19

古时瓷器艺术品,放到今天也绝不过时。

茶具是茶艺茶道中十分重要的用品

历史上,德化瓷大量外销东南亚和中东。

古代丝绸工艺品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青花缠枝莲茶罐

景德镇瓷器

德化窑妈祖坐像

茶碗等茶具亦得到不少收藏家的青睐

茶碾

黑釉茶盏炉

核心提示

“海丝”印记不仅仅藏于典籍文献内,更活跃在泉州城乡的每一寸肌理中,有的镌刻在大街小巷、古建筑里,有的体现在碑刻之上,还有不少遍布在窑址、港口、碑刻中。

丝绸、陶瓷、茶叶曾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上书写不朽传奇,这传统“三大件”也是收藏家青睐的对象。

缘起:对“海丝”古物情有独钟

“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便与海有着不解之缘。曾有无数商贾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奇珍异宝来到泉州,又将这里的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在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50多米的宋元古窑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自宋以降,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和中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除了德化的瓷器,安溪的茶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产品。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浓缩。安溪县的铁观音久负盛名,远销海外,使泉州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开元寺、清净寺等丰富的“海丝”遗迹,让你行走在泉州,感受着依然鲜活的文化遗产,这一切都会让你发出由衷的赞叹。成长于泉州的收藏爱好者郭福荣,用自己收藏的一件件古物讲述他的“海丝”情缘。

印有海外文字的出口型瓷盘、各种独具海外风情的古代生活器皿……走进郭福荣的家,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海丝”文化风。在这里,你将邂逅一件件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藏品,琳琅满目。

郭福荣从40多岁起踏上收藏之路。北京、福州、贵州等全国各地都留下他的足迹,除了去古玩市场,他还经常到大街小巷“寻宝”。郭福荣说:“要想得到一些稀罕物,除了勤于四处奔走外,还要查阅书籍、掌握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种类。”

长期外出“淘宝”,让郭福荣的眼光变得独特。很多人都追求完美的物件,而他却不介意古物的些许残缺,如一套林鸿禧1959年所做的潮州泥塑戏曲人物《秋香》,其中就有一个泥塑缺少了手部……“虽然部分古物有些残缺,但它们确实存在于这片土地,历经了风雨沧桑。”郭福荣说。

“作为一个在泉州长大的人,我对‘海丝’古物情有独钟。”郭福荣不仅爱淘“海丝”古物,更爱背后的故事。他指着家里收藏的一个八面酒杯说,这个八面酒杯是当时出口的“中国白”德化瓷,杯身讲述着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每一面都有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迎亲者、弹琵琶的随行乐者、持大蒲扇的侍者等,都在向世界讲述中国唐朝的故事。

瓷器:见证泉州海外交流

瓷器既是生活品,又是艺术品,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那些古时瓷器艺术品,放到今天,我们也要赞叹它那鬼斧神工的魅力和高超的艺术表达。

从商周春秋战国的原始瓷、东汉越窑青瓷、唐五代越窑秘色瓷开始,到宋代的汝瓷、官瓷、哥瓷、钧瓷、定瓷,中国瓷器的工艺到了宋代,进入单色釉瓷的顶峰期。

宋五大名窑瓷,是中国雅瓷文化的绝唱。元、明、清瓷器的专业化生产使得瓷器走向了美瓷文化。无论是17世纪、18世纪中国外销瓷出口到欧洲,并被欧洲宫廷誉为尊品;还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中国古代瓷器创下一个个世界拍卖纪录,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书画,如云行雨,洒脱自如;瓷器,严谨有律,循规有章。瓷器能够成为首屈一指的艺术品,在于它变幻无穷的魅力,其胎、型、釉、色、画、工,均变化无穷,不同的瓷土、色料、技巧、温度,产生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几十年来,郭福荣一头“扎”进瓷器的收藏,如今已有5000件以上的瓷器。其中,有胭脂盒、饭盒、铜油灯等古代生活物件,也有美人脸花插等古代装饰品。这些瓷器是见证泉州海外交流的“物证”。这些瓷器产自景德镇、德化窑、漳州窑等处,“德化窑、漳州窑等都是古代重要的外贸窑口,泉州与海外交流的物证也很庞杂。”郭福荣说,他想继续收藏一些有故事的古物,来印证泉州这片土地辉煌的历史。

茶具:丰富品茶论道内容

茶的历史悠久,古时候“烹茶”成为文人雅士的一大乐趣。

隋唐时期,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茶道盛行,饮茶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人们不仅讲究“煮茶”技艺,对茶具亦十分重视,陆羽《茶经》中详列风炉、鍑、碾、鹾簋、碗等二十五种茶具。盛唐时的茶具以金银器皿为主,其金银器制作工艺大量吸收西亚和中亚金银器发达地区在工艺、造型及纹饰等方面的长处。

宋人饮茶将茶置于茶盏,以茶瓶注汤点啜。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还创造一种“斗茶”的娱乐方式,不同的饮茶习惯使得茶具发生很大变化。

清代茶文化呈现出多元面貌。“文士茶”勃兴,改“点茶”为“冲茶”,将茶叶直接投入壶中冲泡,再转注茶杯饮用,奠定了今日的泡饮方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宫茶具制造的鼎盛期,出现了粉彩、珐琅彩、仿木石等创新茶具。从茶具形制讲,除茶壶与茶杯外,盖碗是清代茶具一大特色。

在品茶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热衷茶艺,茶道也已走进千家万户。因此,品茶不可或缺的茶道具开始应运而生,丰富了品茶论道的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传播了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瓷器中不乏茶具,茶具是茶艺茶道中十分重要的用品。郭福荣就喜欢收藏与茶叶有关的茶具,这些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碟、茶盘、茶盏、茶研、茶钵、茶船、茶薰、茶漏、茶炉灶等。在他收藏的众多茶具中,鼓式乳钉纹黑釉茶盏炉(简称之为茶盏炉),就是一种十分特别的茶道用具,在茶具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也因为它造型精美,结构独特,工艺精良,在茶具器皿中颇为难得,成为茶具中的一种经典器物。“茶盏炉是用来搁茶碗茶盏的灶具。”郭福荣介绍,茶盏炉更重要的作用是加温加热盏中的茶,特别是在那些寒冷地区,野外条件下品茶温茶使用起来效果更好。另外,古时候有将茶与一些滋补药材一起研磨成粉末状饮用的习惯,这种茶饮就必须靠茶盏炉来加温,这就成为一种煮茶的由来。另有一种说法是,茶盏炉为评茶师专用,对于不同品种、不同品质、不同批次茶的检验和品评,必须使用茶盏炉这一专门器具,采用文火慢煨等方法,以观察茶汤茶色的变化。由于茶盏炉的特殊功能,别具一格的工艺,受到人们的称道,这就是茶盏炉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丝绸:收藏中的稀缺品种

丝绸是一种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纺织品的总称。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西汉时人们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

南北朝时期,丝绸开始从实用品转向欣赏性工艺品,那时流行的是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至南宋时,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如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元代时期的缂丝艺术则大量用于寺庙用品和官员的官服。而到了明代成化年间,缂丝多摹缂当时的名家画稿,如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作品。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更喜欢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乾隆皇帝十分喜欢收藏丝织艺术品,在他的收藏“石渠宝笈”中就有许多缂丝工艺品的著录。

古代丝绸工艺品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也是收藏中的稀缺品种。郭福荣除了收藏瓷器、茶具,还喜欢收藏丝绸,包括与丝绸有关的牌匾、商号等。郭福荣认为,上等的丝绸应具备以下特点:由知名书画家参与制作;由知名的丝绸工艺美术大师创作;仿制知名古代书画的作品;具有独创性,画面美观、漂亮,富有层次感。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